關于教育,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對自己國家的教育是完全滿意的。幾十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發布了無數報告,呼喚變革教育;許多政府出臺了大量政策,希望改變教育。教育要想解決人的問題,還有漫長的一段路要走。不要指望我們通過信息技術的革命就能把教育問題解決了。這是不可能的、不切實際的。
那么,如何才能變革教育的結構呢?這就需要對學校進行重構。其實,學校并不是人類一開始就有的。任何一個事物總是有它產生、發展、興盛、衰落和消亡的周期外。我們知道,現代學校制度是伴隨著大工業時代產生的,它的毛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日益彰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有人開始“唱衰”學校,認為學校該“死”了。其中一個代表人物叫伊利奇。他說:“多少代以來,我們企圖通過提供越來越多的教育,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可是迄今為止,這種努力失敗了。”他呼吁,應該使教育者享有選擇教育的權利,成為積極的消費者,應該為每一個人創造一種將生活的時間轉變成學習、分享和養育的機會。
嚴格來說,學校永遠不會真正地“消亡”,但是學校的轉型以及學校作為教育資源提供者的唯一地位將受到挑戰,這是必然的。現在,眾多的課外補習機構和網絡教育機構正在快速崛起。未來,這些機構可能就是現代學校的“掘墓人”。當然,嚴格地說,或者我們用更為理性的目光來審視,它們是與現代學校交織在一起,正在創造一套新的教育生態系統,創造一種面向未來的教育模式。
在世界各國,各種創新型的學校也悄然出現。探訪了世界上50所全球最具創新性的“21世紀學校”的西班牙教育心理學家埃爾南多描寫了一些他看到的畫面:
美國圣迭戈的高中生們已經習慣于在課堂上動手完成一些與高科技相關的項目,例如制作機械手臂、簡易機器人,或設計一座橋;在澳大利亞悉尼的學習創新中心,教師和學生們一起決定上課的時間表,并在可容納近百名學生的“超級教室”席地而坐探討問題;在瑞典的創新型教育機構維特拉學校,不再有封閉的教室、黑板,學生們可以在學校中自由活動,樓梯上、沙發上、靠墊上……任何角落都可以成為學習的理想場所;丹麥的奧雷斯塔學院擁有一座設計前衛的8層教學大樓,它是玻璃、木材等建材與高科技的結合,讓所有教學空間都簡約透明、一目了然,該學院不進行傳統授課,而是讓師生們一起協作,在80~100分鐘內完成指定的項目。不僅在國外,在中國也有許多新型的學校和教育模式在悄然出現。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其實,那么多學校體制之外教育機構的出現,那么多“網紅”教師的出現,那么多小規模創新學校的出現,已經在向我們預示教育變革的流向。未來并不遙遠,關鍵是要有創新思維。許多過去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是可以實現的。在世界各國,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已經有很多人悄悄進行這樣或那樣的變革與創造。
極有可能,在某一天早晨,我們推開教育的窗戶,就會突然發現——新的教育世界圖景已然展現在我們面前。
從“學校消亡”論提出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人們從來沒有放棄改造學校的夢想。這個夢想,在很大程度上將徹底改變我們的學校,改變我們的教育,改變我們的學習。
風靡世界的教育紀錄片《為孩子重塑教育》的制片人泰德·丁特史密斯在《未來的學校》一書中指出:“傳統學校以有著百年歷史的工廠模式為基礎,非常善于培養適合工業社會的勞動力,而工業社會所塑造的世界早已不復存在。傳統學校掙扎于兩類大環境背景之中,一類是拘泥于過去不肯自拔的傳統教育體系,另一類是正在不斷塑造未來走向的創新世界。”因此,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兩個選擇,一個是繼續走傳統教育模式這條老路,繼續給自己不斷尋找借口,把孩子們批量送進教育機器之中,“等著這些機器產出大批毫無技能和目標感的年輕人,然后眼看著他們往投票箱里扔手榴彈,卻束手無策”。另外一個是打破這一切,發動一場真正的教育變革,這樣的話,我們的孩子就能夠喚醒自身潛藏的天賦與力量,開拓出充實而精彩的人生之路,去想辦法解決我們這代人遺留給他們的諸多難題。
其實,在這兩個選擇面前,我們沒有選擇。在丁特史密斯看來,傳統學校不過是僵化的教育體制打造出來的“紙老虎”,是“創新時代的博物館文物”。而發動變革打破這一僵化的體制的力量,一定是來自民間的草根行動。
他的預言不是空穴來風。因為這本書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走出來的。為了完成這部著作,他走遍了美國的50個州,訪問了200多所學校。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What SchoolCould Be?》(直譯:《學校能夠成為什么樣子?》)。在他走訪的諸多學校中,他看到了未來的方向和趨勢。這個方向和趨勢,也是我在這本書中將要為大家介紹的。
我認為,未來學校會有這樣一些新的變化:
現在的學校(school)將演變成為學習中心(learningcenter),傳統的學校概念將被新的學習中心取代,人們不必每天按時去學校,不必按部就班地學習各門課程。
現在的教學(teaching)概念將變為學習(learning)的概念,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活動將變為學習,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習中心的主旋律。
現在的教師(teacher)將成為成長伙伴(partner),傳統的教師角色將變為助教或者成長伙伴。
現在的教室fclassroom)將成為學習室(1earning Foom),傳統的教室將變成學生學習的場所。
現在的標準化fstandardization)教育將變為定制化和個性化fcustomizationand personalization)的,傳統學校按照統一的標準教學和評價的模式,籽變為定制化和個性化。
未來的學生,完全能夠做到一人一張課表,而且隨時調節學習內容,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或者在學校的圖書館、學習室等,通過網絡學習、團隊學習,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大部分問題,而且網絡通過大數據的方式自動記錄他們的學習過程,作為評價的依據。
未來學生的學習,“是新建構主義所倡導的零存整取式的學習,是基于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需要的自發學習,是大規模的網絡協作學習”。
學生可能不再需要專家學者為他們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而是通過自主的學習建構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在這樣的學習和建構中,課程、學分、學歷、學校等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學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構了什么、我創造了什么”。
眺望未來學校,我們會發現:傳統意義的學校可能不存在了,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學習是永恒的。教師的職業也許換了一個名字,但是作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對于未來教師的素質要求會更高。
我無法預測這一天在哪個時刻到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天正在逼近。從現在開始,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新興的學習方式之間會有相當長的一段共存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有人會大膽探索,從而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有人會跟上步伐,從而成為跟進者;有人無動于衷,只能成為落伍者,最終被時代所拋棄。只有看清這個趨勢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頭,才能執未來教育之牛耳。
未來的學校將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完全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的個性化學習將成為主體,教師將成為自由職業者,適應“人機”共教的狀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將逐漸調整學習方式,使學習的過程游戲化,更貼近孩子的認知……
全新的教育生態已然萌芽,面對這一切,你準備好了嗎?
朱永新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