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振華與愛徒潘群超
錫劇人愛聽錫劇,自然之極。常州市手機臺何林戲迷俱樂部的視頻直播,我是有空必看。這是戲曲名家傳播曲藝和戲迷進行交流的一個極好的平臺。
十月九日下午,該臺直播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梅蘭珍先生的愛徒——李桂英老師之作“憶梅”一曲。當優(yōu)美悅耳的錫劇韻音飄然而起,濃濃的梅腔聲律深深地打動了我這個錫劇工作者之心。
聽著,欣賞著,陶醉著……李桂英老師聲情并茂的演唱令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之筆,將一曲“憶梅”一字一句地記錄了下來。其唱詞是:
瑞雪紛飛白茫茫,太湖山色披銀裝;
一路尋春踏雪去,唯獨紅梅枝頭放;
見物思情油然升,恩師的音容笑貌涌心上。
我見她,東方日出照窗紗,
她拾起蘭花戴頭上;
我見她,人民路上一清早,
她滿懷熱望笑聲揚;
我見她,手捧一座珍珠塔,
千叮萬囑不輕放;
我見她,手執(zhí)紅花歌一曲,
錫山惠山展風光;
我見她,華瑩山前看城樓,
她悲痛欲絕、強壓怒火、哭別親人、
淚珠倒流入愁腸。
她臨危不懼繡紅旗,
豪情壯志迎朝陽!
老師呀!你創(chuàng)立的梅派傳四方,
你塑造的人物閃金光。
你辛勤汗水育桃李,
你藝德永駐人心上。
老師呀!如今桃李花滿園,
梅派代代永流芳!
整段唱詞二十四句,細細品味,在前六句中,是四句寫景,且與錫劇人稱“太湖一枝梅”相融,可謂意景合一,后二句自然過渡,引出下文。詞中十二句,歌唱的全是梅蘭珍先生的力作名典,如《拔蘭花》《人民路上的早晨》《珍珠塔》《紅花曲》《江姐》等。每當唱詞起處,人們自然地回想到梅蘭珍先生塑造的藝術形象和醉人的唱腔了。最后六句唱詞,分別是“頌梅”與“慰梅”。
用文藝形式,追憶恩師,抒發(fā)出李桂英老師對梅蘭珍先生深深的敬意,也喚起了我這個錫劇人對梅大師的深深懷念。聽完此曲,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在戲曲界,報帖拜師,收徒傳藝,是各種流派藝術得以繼承與發(fā)展的良好平臺。對此,我體會深切,且得益匪淺。
當我畢業(yè)于江蘇省戲曲學校錫劇班后,便步入宜興市錫劇團,工小生。為了在這一行當上能獲得名師指點,使自己的表演力能更好地得到提升,我毅然報帖于同在團內的錫劇名家唐振華老師門下。
拜師后,唐老師對我藝術上悉心教導。咬字不準,他及時糾正;唱腔不到位,他示唱給我聽,并且指導發(fā)聲方法;在表演上,經(jīng)常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在塑造人物方面,更是不辭辛勞地給我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行為的邏輯……在老師的悉心指點下,我進步顯著,很快地扮演好角色,走上舞臺。
唐振華老師教戲育人的最可貴之處是他的高尚藝德。他淡泊名利、助人為樂的處事風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他是學生們做人演戲的楷模。我們師徒之間的關系,就像李桂英與梅蘭珍先生的關系一樣,是純粹建立在傳承藝術上的、健康向上的師徒關系。
一曲“憶梅”,曲雖終、意未盡。它不僅反應出一個學生對老師的懷念,更弘揚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