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的眾多行當之中,有一個擅長武藝的腳色,那就是武生。武生表演動之精彩,往往帶給觀眾極大的沖擊與震撼,是戲曲表演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將從武生的舞臺表演出發,探討武生行當的表演特點和教學方法,希望能給廣大武生行當的師生提供參考。
長靠武生的表演相對來說大氣、莊重,所以戲劇里的蓋世英雄和古代大將主要就是長靠武生來扮演,他們通過一些瀟灑的動作來表現蓋世英雄的豪氣。誠如現在電影人常說,人物塑造上的突破,產生了新的審美境界。[1]道理是一樣的。經常在舞臺上看到的那些穿著厚底靴和長靠的一般就是長靠武生,他們的架勢和武打動作是最為明顯的。通過被扮演的人物的特征可以分為“墩子武生”和“大武生”等。長靠武生出場時一般會是極其宏大的場面或者戰爭場面,這也是長靠武生區別于其他武生的地方。長靠武生除了穿著獨特,他們的武打表演動作也和其他武生不同,其表現為表演方式和表演造型的不同,這使得在長靠武生之下也形成了一些表演藝術流派分支,并使得我國京劇武生角色變得更加豐富。值得注意的是,在戲曲表演當中,長靠武生需要合理地配合其他角色,還要合理地開展唱念,這樣可以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所表演的角色呈現在觀眾面前。例如在著名的戲曲《挑滑車》當中,高寵神勇地連續挑翻了十一輛滑車,最后筋疲力盡,被第十二輛滑車壓死沙場。
《挑滑車》是眾多長靠武生戲中最為繁褥的一出,既要表現基本功夫,還要載歌載舞;不僅有高難度動作挑車摔岔還表演了大槍“下場花”和“清場花”等。“起霸”,是京劇表演中常見的程式套路,表現了人物在戰前做準備,展現整理盔甲的英姿。高寵的起霸動作把人物的威猛表現得淋漓精致,之后從“抬槍帶馬”開始,展開了勢如暴風驟雨般的大激戰,直到戰死沙場。這一些列的動作,對于演員來說根本沒有間隔,需要一氣呵成。在表演方面,除了大段念白和演唱,演員還必須將人物的內心活動外顯出來展示給觀眾。表演藝術家王金璐先生在飾演《挑滑車》高寵這一人物出場“起霸”時,將高寵這一人物的霸氣、自信與張揚,通過形態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凸顯出長靠武生的威猛且高大英俊的形象。
短打武生的穿著常為短衣衫和薄底靴,因為他們要完成迅捷、輕盈的武打動作。短打武生在表演藝術中需要凸顯“美”“帥”“沖”三個特征。一般由具有神態美、動作美且俊朗的年輕人來扮演,像白玉堂、武松等就是短打武生的經典人物,這便是“美”。短打武生表演的武打動作并不是真的場面,但有著很強的藝術氣息,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便是“帥”。短打武生的動作幅度較大,可以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沖擊感,凸顯場面的激烈,這便是“沖”。另外,短打武生有一種常用的武功表演程式,叫做“走邊”。“走邊”一般適用于夜行、巡營、秘密偵探等活動,要求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表現出人物在夜間行走道路的崎嶇時的機敏、警覺,對周圍環境時刻保持警惕的狀態。
要讓學生演好武生的角色,首先得讓學生明白“武生”是什么,明白武生的代表作有什么。武生即是在戲曲當中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武生行當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長靠武生的代表有《借東風》里的趙云、《挑滑車》里的高寵、《反西涼》里的馬超等。短打武生的代表有《夜奔》里的林沖、《一箭仇》里的史文恭、《狀元印》里的常遇春等。只有讓學生心里有了這一概念,才能指導學生繼續深入學習。
眾所周知,戲曲是綜合的舞臺表演藝術,由表演者通過唱、念、坐、打等多種方式來對把各個角色展現在觀眾面前。雖然各個表演者對人物的表演方式是多彩多樣,但歸根到底也是有固定的程序,所以表演者也會按照一定的規范來進行表演。作為武生學生,無論是手勢、步伐、身段,或者是走邊、圓場,都要認真地訓練,因為這些都是基本功,只有把這些練好、練扎實,打好基礎,訓練高難度動作時才可以減少困難,在日后的舞臺表演當中才能更加得心應手。武生的學習沒有捷徑。武生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只有將人物的步伐、手勢、動作、表情都做好,才能將角色的心理活動外顯地淋漓盡致,才能在表演時將人物內外形象相結合來刻畫角色。這不僅展示了武生扎實的基本功,還能使觀眾覺得人物角色栩栩如生。所以說,把基本功練扎實是精彩表演的先決條件,武生再使用一些戲曲表演的技巧、合適的表演方式,認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深入了解角色,配合表演者對角色獨特的理解,將之外顯,便可以把人物表現得活靈活現,贏得觀眾陣陣喝彩。
我在1977 年加入蘇州昆曲學員隊之后,有幸受到著名武生泰斗劉五立先生的指點,系統地學習了《石秀探莊》。那時先生對我的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形體動作這一方面,每招每式都要規范、都有講究。正是先生的這些指點使我建立了堅實的基本功,同時這些基本功為我離校后的各種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曲表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生動地刻畫戲曲中的人物形象,將之展現在觀眾面前,并且讓觀眾信以為真。在扮演戲曲人物時,演員對所扮演的戲曲人物要有深刻理解與分析才能把人物較好地體現出來。對于戲曲人物的性格、氣質要有演員自身的理解,可以把自身與眾不同的那一面演繹出來,成為戲曲人物的特色。演員可以深入探究每個情節、每個事件里,人物角色做了哪些事情、怎樣做的以及做的原因,深入揣摩角色說的每句話、每個動作,在戲曲文章的字里行間去探索人物形象、心理活動,這便是活靈活現表演的先決條件。其次,演員需要面對不同的人物而選擇不同的表演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相同的技巧,更不能為了顯示自身技藝高超而選擇那些高難度動作,這樣會使觀眾看不懂,甚至對人物產生誤解。所以說,表演者需要認真分析人物心理,運用合適的方式來將人物表現出來,如此刻畫人物,才會使人物富有生機、充滿活力。
例如,林沖在《水滸》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演員在前后的演出當中,需要表現出林沖的重大轉變,從人物的階級性出發,分析他在各種沖突與矛盾中的變化。林沖原本是80 萬禁軍的總教頭,仕途得意,報國有門,可以實現他的遠大理想。但是當他認清朝野的黑暗之后,他的幻想破滅,他要復仇,他要讓他的仇人們“骨肉為泥”,最后他被迫殺死了仇人,逼上梁山,落草為寇。從一開始的默默忍受到最后的奮起反抗,這就是林沖最大的轉變。所以,這回戲始終要圍繞一個“逼”字展開。這樣演員就能夠把林沖的心理活動種種變化表現出來,并投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就可以把林沖演“活”了,為觀眾稱贊了。
武生表演的重點在于刻畫出一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他們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只是輔助手段,在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下功夫,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表現出來,完美地將戲曲中的角色展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信以為真,仿佛真的戲曲人物就在眼前。在經典短打武戲《三岔口》中,兩位表演者借助一張桌子、兩張椅子便在燈火通明的舞臺上,通過各自的動作,把劉利華和任堂惠摸黑打斗的真實場景還原了出來。再如我自己在演出《石秀探莊》時,因受到海派武生泰斗蓋叫天老先生《一箭仇》的啟發,在出場走邊的“四擊頭”亮相中,除了運用云手飛腳,還加入了大“涮腰”以及扁擔掃腿收功,以凸顯石秀這個人物的個性。
戲曲藝術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傳承和發揚戲曲史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任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馬虎。在當下,我將盡我最大的力量為戲曲武生行當培養盡可能多的優秀人才。本文僅僅是對武生教學的一些探討,望為廣大同仁們的戲曲教學提供一點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