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旭,邱香花,位 楓,周啟航,賈 新
(新余鋼鐵公司檢測中心,江西 新余 338028)
船板鋼是船體結構用鋼簡稱,主要用于制造各種船舶的船體、甲板等。船舶的工作環境惡劣,船體外殼不僅要承受海水的電化學腐蝕、化學腐蝕和微生物、海生物的腐蝕,還要承受交變負荷作用和較大的風浪沖擊;再加上船舶的加工成型復雜等原因,因此對船體結構用鋼要求嚴格。最關鍵的要求是良好的韌性,此外,還要有較高的強度、良好的焊接性能、耐腐蝕性能、加工成型性能及表面質量。
某公司生產的60mm 厚E 級船板,出現了-40℃沖擊不合格的現象。筆者在此就E 級船板低溫-40℃沖擊不合格進行原因分析。該60mm 厚E 級船板的生產工藝為:脫硫扒渣→轉爐冶煉→LF 爐精煉(—RH 真空處理)→板坯全保護澆注→鑄坯緩冷→鋼坯外觀檢查→鋼坯(400mm 坯料)加熱→高壓水除鱗→控制軋制(≥950℃粗軋溫度,軋制至中間坯厚度在180mm 厚度,待溫二次開扎溫度≤900℃軋制至成品其終軋溫度可控制在760℃~840℃)→控制冷卻(返紅溫度控制在720℃~780℃)→矯直—噴號(—堆冷)→精整→入庫[1]。
選取兩個-40℃沖擊不合格的60mm 規格E 級船板試樣進行化學成分檢測,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見表1)。

表1 化學成分(%)
對斷口的宏觀形貌進行觀察,沖擊不合格試樣斷口較平整,有光亮的晶粒狀結構,屬脆性結晶斷口(見圖1a);沖擊合格試樣的低溫沖擊斷口呈暗灰色,無光澤且無結晶顆粒的均勻組織,是顯著的塑性變形斷口,屬韌性斷口(見圖1b)。通過掃描電鏡對斷口的微觀形貌進行分析發現:沖擊不合格試樣有河流花樣短而彎曲,支流少,解理面小,且周圍有較多的撕裂棱,而韌窩(即凹坑)較少,即為脆性的準解理斷裂(見圖2a);沖擊合格試樣有一個個韌窩,即微孔聚合型斷裂,在多數情況下與宏觀上的韌性斷裂相對應[1](見圖2b)。

圖1 斷口宏觀形貌

圖2 斷口微觀形貌
為更好的對60mm 厚E 級船板出現了低溫-40℃沖擊不合格的現象進行分析,選取出現該問題的E 級船板沖擊試樣1#、2#與沖擊值合格的E 級船板試樣3#、4#進行金相分析。制取橫向試樣時,選用4%硝酸酒精侵蝕后分析。金相分析檢驗結果見表2,組織照片見圖3,晶粒度照片見圖4[2]。

表2 沖擊試樣1#、2#、3#、4#的金相檢驗結果

圖3 沖擊試樣顯微組織

圖4 沖擊試樣晶粒度
從試驗中可發現試樣1#、2#、3#、4#都是鐵素體+珠光體組織,夾雜物無明顯差異。由此可知夾雜物不是60mm 厚E 級船板低溫沖擊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然而從圖4a 中可發現1#、2#沖擊試樣的晶粒度為混晶,級別都為11.0~8.0 級,圖4b 中3#與4#沖擊試樣的晶粒相對均勻,晶粒度級別都為8.5 級。以此可見造成60mm 厚E 級船板低溫沖擊不合格的原因跟混晶有很大關系。
對于金屬材料而言,晶粒大小與金屬材料的塑性變形的關系:在一定體積的晶體內,晶粒的數目越多,晶界就越多,晶粒就越細,并且不同位向的晶粒也越多,因而塑性變形的抗力也越大。細晶粒的多晶體不僅強度高,而且塑性和韌性也較好。因為晶粒越細,在同樣變行條件下,變形量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內進行,使各晶粒的變形比較均勻,而不至于過于集中在少數晶粒上,使其變形嚴重。另一方面,晶粒越細,晶界就越多,越曲折,有利于阻止裂紋的傳播,從而在其斷裂前能承受較大的塑性變形,吸收較多的功,表現出較好的塑性和韌性。
晶粒大小由結晶過程和熱處理過程決定。結晶主要考慮晶體形核和晶粒長大兩個過程。如果形核率高,而長大速度慢,則晶粒較小。反之形核率低,長大速度快,晶粒較大。溫度、時間及雜質等通過影響晶體的形核、長大過程來影響晶粒大小。
造成E 級船板晶粒不均勻應是在控制軋制階段時,軋制坯料的加熱溫度波動較大,部分時間存在爐溫偏低現象,造成鋼坯加熱不均勻現象,使鋼板粗軋軋制道次偏多,未三道壓下率偏低,鋼坯局部不能滿足再結晶臨界變形量要求,導致混晶組織產生,沖擊試驗時,沖擊值偏低[2]。
綜合上述分析認為:
(1)造成E 級船板出現了-40℃沖擊不合格現象的原因是晶粒組織不均勻,塑性、韌性差,致使在做沖擊試驗時發生脆性斷裂,沖擊值低。
(2)出現晶粒不均勻現象是由于軋制坯料時加熱不均勻,鋼坯局部不能滿足再結晶臨界變形量要求導致的。
為了避免出現這類現象,給于以下幾點建議:
(1)應控制好加熱時間和加熱速度,控制好軋制過程中的加熱溫度,必須確保加熱整塊鋼的溫度均勻性。
(2)在二次待溫開軋時,道次的壓下率不得小于10%。
(3)為了避免特大晶粒的出現,最后一道的道次壓下率確保15%以上。
這樣就能保證晶粒細化從而能夠保證E 級船板-40℃沖擊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