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芬, 蔚 剛, 胡志勇, 薛俊芳, 騫紹華
(1. 內蒙古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實習部,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提高教育質量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課程教學質量是教育質量的核心部分,對于教育服務和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影響,因此,提高和保障課程教學質量有助于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2]。
目前,課程教學質量保障措施包括采用慕課、混合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模式的改革[2-3],以及教學質量管理策略[4-5]、教學質量文化建設[6]、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7-8]等。例如復旦大學使用國際主流的大學生學習效果“增值”測評方法,建立了通識課程質量保障指標體系,研制出“復旦大學通識教育學生調查”工具,用于分析高能課程、科普課程等各類課程的教學質量,并給出相應的管理策略。廈門大學研發了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效果的評價表,并將提高質量的重心聚焦于課堂教學和教學能力提升,提出了教學質量文化建設的新理念[1]。
課程教學是高等教育中的關鍵環節,對于增加知識容量、拓寬知識面、打牢專業基礎、提高應用知識、遷移知識和解決問題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程教學質量保障應以提高課程教學對學生產生最佳效果為目標,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價值分析和持續改進。由于各級高等院校辦學定位、擁有的資源、固有觀念、學科類別等的不同,已有文獻僅從某個角度探討了教學質量保障問題,但是普及實施尚有難度。為此,本文立足當下課程教學現狀,以持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為目標,構建了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質量保障模型,并結合機械制圖和計算機圖形學等課程給出了質量保障策略。
在教學目標方面,目前國內高校的課程教學目標均以獲得專業知識為主,缺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做人等外延式目標。
在教學內容方面,幾乎都有固定的教材,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缺乏前沿知識。
在教學模式方面,通過調研發現,國內大多數高等院校的理論課程主要采用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部分采用慕課、混合式教學模式。
在教學評價方面,考試課以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進行評定,考查課以平時成績和大作業為考核依據。過程性評價所占比例少,結果性評價所占比例大。造成一些學生投機取巧,突擊過關的情況出現。
目前,各類課程比較突出的問題包括:①學時壓縮與教學內容有增無減的沖突;②師生比小與小班制教學需求的沖突;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④師生教學投入與產出比不理想。
如今,課程教學質量以強化課程質量文化建設、教學管理、課程體系建設、教學隊伍提升等方面進行開展,尚未普遍推廣應用。
課程教學是課程實施者通過教學實踐來實施教育計劃,促進學生獲得教育經驗,推動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的活動或過程。因此,教師和學生是課程教學的兩大主體。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必須從教師和學生著手。通過查閱和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列出了以教師和學生為主的課程教學質量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以教師和學生為主的教學質量影響因素
表1列出了7類影響因素,其中,講課水平、教學資源、教學技能與方法、工作熱情、知識寬度5個因素與教師相關,生源質量和學習興趣與學生相關。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的產物,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是否有效,是以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或學的好不好為標準,而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教學是否認真等為標準,該教學理念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9-13]。課程教學有效性越高,則表明該課程教學質量越高,反之亦然。
一門課程的學習需要3個階段:課前、課堂、課后。課程教學的有效與否也應該根據其課前、課堂及課后質量去判斷。據此,構建了2層遞階教學質量保障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2層遞階教學質量保障模型
課前質量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對課程的準備情況評價,包括課程教學設計合理性和教學任務完成度2個方面。教師對課程課堂教學的設計是否合理是決定性因素,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教師的個人素質,例如教師的知識寬度、工作熱情、教學資源應用情況等。而學生是否配合教師完成預定的課程任務也不可或缺。例如,教師課前布置了預習題目,而學生沒有按要求完成,則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學生不配合完成預定的課程任務的原因很多,如忘記了、沒時間、沒能力完成等,其反映的是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及生源質量問題。
課堂質量評價指標包括教學體驗愉快感和知識獲取度。教學體驗愉快感涉及教師和學生2個主體,其中教師的愉快感來自學生對自己的肯定;學生的教學體驗愉快感來自于對本門課程的興趣、獲取知識后的自我肯定、自己潛能的發掘與表現等。知識獲取度考查的是學生對本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影響上述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包括:①教師的講課水平。講課水平高低不僅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程度有關,而且與教師對學生心理的了解程度相關。②教學資源的合理應用。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與課外參考資料,如何高效應用這些資源服務教學是影響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③教學方法與技能。教無定法是教學的最高境界,面臨不同的教學情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節奏松弛有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④生源質量。該因素對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學生質量往往良莠不齊。⑤課程興趣。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濃厚,就愿意學,往往學習投入也多,知識獲取度和教學體驗感就高。相反,學生對本課程毫無興趣,就會產生抵制情緒,這類學生往往上課容易瞌睡、溜號、做小動作等。
課后質量評價指標包括教學教育影響度和學生認可度。一般,教學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包括能力、情感、行為等綜合素質的影響。學生認可度指學生對課程教學對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影響程度的評價。
在圖1教學質量保障模型的指導下,設計了教學質量教師自評表,見表2。

表2 教學質量教師自評表
設評價等級wi為5級,則課程質量評價總分值W為6個指標評分之和,即其分值越高,教學質量越好,反之亦然。

教師自評完個人教學質量后,需要進一步分析評價指標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分為強、一般、弱、無4個等級,每個影響因素與教學質量的關聯度定義為

關聯度值高,意味著該因素對課程教學質量影響程度大,應繼續加強。根據關聯度總分即可發現改進方向。
針對《機械制圖》和《計算機圖形學及數字化快速成型》2門課程進行自我評價,見表2。由表2可知,教學質量總評分 19分,與此相關較強的是工作熱情、教學資源、課程興趣等因素,因此,從這幾個角度給出了如下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3.2.1 精細化課程教學設計
在目前的學時壓縮、師生比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現狀下,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精簡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精講的部分做到概念無盲點。以研究生課程《計算機圖形學及數字化快速成型》為例,該課程的前身是40學時的《計算機圖形學》,在課時壓縮為16學時后,教研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增刪,保留了經典的基本圖形掃描轉換算法、曲線曲面、圖形變換、數字化造型等內容,增加了數字化快速成型相關內容。該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由于研究課題與本課程的相關程度有差異,為了最大程度發揮本課程的作用,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以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詳細制定了教學設計方案。表3為其中緒論部分的教學設計。在學生活動環節有針對性地布置了4項課外作業,分別為:①基本圖形掃描轉換算法驗證與再設計;②針對某一自由曲線曲面撰寫研究報告,以學術論文形式撰寫;③應用熟悉的三維軟件構建課題相關的產品三維模型;④參考《計算機圖形學(OpenGL版)》(第3版)第224-227頁,設計一個場景。圖2為部分學生課外作業1和4的作品。教學實踐證明,課外作業的設置可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在評閱學生課外作業時,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實驗報告體會中表示有所收獲。
3.2.2 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
不同的課程、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情境下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中心思想,無論采用什么方法,目的是在愉快寬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以《計算機圖形學及數字化快速成型》課程為例,在講述不同內容時分別采用了前沿科研成果展示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課堂在線測試等多種形式,見表 4。同時,構建了在線測試試題庫,如圖3所示。

表3 《計算機圖形學及數字化快速成型》課程教學設計舉例

圖2 部分學生設計的作品
3.2.3 構建師生利益共同體
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教師應以身作則,認真、熱情地對待課程和學生。其次關注每一個學生,用愛心感召他們。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以自我為中心,表現欲強,教師的重視和進行平等對話會給學生一個心理暗示,使其加大學習投入。教師的行為一定要讓學生感到師生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表4 教學模式舉例
3.2.4 充分發揮模范示范作用
學生質量往往良莠不齊,典型的帶頭示范作用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課程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或利用線上平臺展示優秀學生作業,既是對優秀作業學生的肯定,同時可以激勵其他學生奮發向上。圖4為研究生課程《計算機圖形學及數字化快速成型》的網絡平臺,其中,學生作品欄目用于展示歷屆優秀課程作業。通過這一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優秀學生作業人數有明顯上升趨勢。

圖3 在線測試試題庫

圖4 優秀作業展
通過以上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的實施,課堂安排井然有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使得教師的工作熱情明顯高漲,課下積極建設了試卷庫、資源庫、實驗資源等。通過合理利用網絡教育平臺豐富了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共享更多的優質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渠道和師生課下交流機會。圖5為2017和2018兩級學生的期末成績統計結果,2018級優秀率達到28%,較2017級的5%有明顯提高。

圖5 期末成績比較
立足目前高等院校教學現狀,探討了課程教學質量保障策略。基于有效教學理論構建了 2層遞階質量保障模型,為以教師和學生為教學主體進行課程質量評價和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了理論框架,該模型具有普遍適用性。結合筆者自身教學改革實踐經驗,給出了幾點教學質量保障策略,并以研究生課程《計算機圖形學及數字化快速成型》的改革成效證明了該教學質量保障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