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常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畫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里有錢、父母寵溺,他們才不懂事。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部分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一些父母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十年前,窮人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如今,不少家庭卻在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并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限于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有時在認知上存在缺失,他們很容易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造成的結果卻是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都不洗衣服、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覺得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系。這直接導致孩子缺乏責任感、社交能力差。工作后,這些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團隊里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因為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的人,而總是幻想后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一百元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干脆不讓他們穿一百元的衣服、不讓他們去勤工儉學。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我是艾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