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當很多大四學生還在為將來何去何從而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到21歲的蔡蕊已經先后兩次孤身前往印度,采訪了66位印度女性,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真實的印度女性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遠行中,她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世界的潮水把我們每個人推到浪尖,保持永無止境的好奇心,相信自己的存在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推著她前進的是探索世界的熱情,但最初托起她的翅膀的卻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在媽媽的目光里,不管走多遠,她都不會迷路。
到江南大學讀書,對蔡蕊而言是一件陰差陽錯的事情。
2014年7月,蔡蕊打開期待已久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上面白紙黑字印著的 “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讓她和媽媽大眼瞪小眼:“明明志愿上報的全部都是翻譯類的專業,怎么被一個沒有報過的給錄取了?”幾經周折尋找原因,母女倆懷疑是排擋時將蔡蕊的第一志愿與她同學的第二志愿混淆了。這讓蔡蕊一時無法接受,郁悶到不行時,她忍不住埋怨媽媽:“要不是您讓同學來家里一起報志愿,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女兒傷心難過,蔡媽媽也很難受。
蔡蕊10歲時,為了讓她有更好的學習環境,蔡媽和蔡爸把她和弟弟送到了離家幾百里外的私立寄宿學校學習。從四川省松潘縣的鄉鎮小學到綿陽市的雙語高級小學,為難壞了蔡蕊這個連英語字母都認不全的鄉下丫頭,她每天晚上打電話都是一個主題——哭。她哭著說想念父母,哭訴被同學嘲笑,但就是不哭著嚷嚷要求回去。既心疼又欣慰的蔡媽忍不住說:“你每天這么哭,要不回來算了!”小蔡蕊哽咽幾聲后,還是拒絕了:“雖然這里有很多的不好,但這里的老師上課很有趣,而且圖書館里有很多的書。回去了,就沒有這些了。”說完,她還拍著胸脯表態,“雖然我哭了,但我肯定能學好的!”
讀高二時,面對重點高中巨大的學業壓力,蔡蕊睡眠不佳,她常常在電話里和蔡媽說想她。蔡媽于是在電話里問:“你想讓我過來陪讀嗎?”蔡蕊假意推脫:“這樣你會很辛苦的。”“就說你想不想吧?”蔡媽直截了當問道。“想!”蔡蕊也很干脆地回答。于是,蔡媽便二話不說,放下工作來到蔡蕊身邊當起了陪讀媽媽。
十年寒窗苦讀,換來的卻是這樣一個陰差陽錯的結果。蔡媽很郁悶,但她更明白,怎樣處理這個重大的意外挫折,對引導孩子以后怎么面對人生有重要的意義。等蔡蕊情緒稍微平復點后,蔡媽將蔡蕊帶到綿陽市中心醫院,對蔡蕊說:“媽媽十五歲輟學,走出鄉村以后才開始學醫。生活的魅力,有可能就在這些陰差陽錯里。真正的熱愛,是不會因為環境而改變的!”不久,一直在外做工程的蔡父也趕回來安慰失落的孩子。在家人的陪伴下,蔡蕊雖然十分不情愿,但也如期到江南大學報到了。
江南的秋季分外美麗,天南地北的學生聚在一起,讓蔡蕊感到很新鮮。她和同學們聊天時發現,不少人也和自己一樣所學非所愿,一部分同學在這種“被調劑”的落差中慢慢地喪失了斗志。這時,蔡蕊才明白臨走前媽媽那句語重心長的話:“希望你做生活的強者,而不是成為隨波逐流的弱者。”她默默告訴自己:“我就挑戰自己一下,既能學好專業知識,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大一時,蔡蕊在眾多的社團中選擇了新媒體中心和國際志愿者組織。蔡媽曾希望她繼承自己的衣缽,成為一名醫生,但蔡蕊天性好動,喜歡和人交流。高考前,她認識了一名叫馬修的記者,馬修的新聞生活給了蔡蕊很大的觸動,讓她對中外文化交流充滿興趣。雖然沒有選到喜歡的專業,但她相信媽媽所說的“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一個學期下來,蔡蕊發現計算機專業不但沒有妨礙自己學習所愛的新聞和外語,反而對其有很大幫助!她常開玩笑說:“懂新聞的計算機不如我熟練,懂計算機的英語不如我熟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讓她將滿腔熱情投入到大學生活中。同學埋怨老師上課沒意思,她在課堂上做英語翻譯;同學抱怨學校離市區太遠,她卻甘愿轉三道公交車去做兼職。
在國際志愿者協會兼職翻譯的時候,當看到志愿者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埃及當地的小學教育,蔡蕊有點心動。大二暑假那年,她先斬后奏,申請了去埃及給志愿者同伴們做新媒體宣傳,然后才鼓起勇氣給蔡媽打電話:“媽媽,我今年暑假不回去了,我想去埃及做志愿者。”表面上,蔡蕊的語氣沉著而平淡,好像她只是在和媽媽商量這個周末去哪兒玩,但實際上,她的心里十分緊張,擔心媽媽會不同意。
蔡媽聽了她的話沉默了幾秒鐘后說:“你先把電話掛了,我消化一下這個消息,查查埃及在哪里,再給你打過去。”等待的時間是難熬的,蔡蕊站在宿舍的五樓樓頂上,默默看著江南夜色里的燈光與物影。過了一會兒,蔡媽打電話過來了,她沒有過多評價蔡蕊做這件事有什么意義,只是問她:“你能告訴我為什么要去,怎么去嗎?你知道,我不是不同意你去,作為父母,我們唯一擔心的就是你的安全!”
蔡蕊熱淚盈眶,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媽媽就是與眾不同!接下來,她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將自己如何申請去埃及,如何辦簽證、買機票,還有如何聯系埃及的對接人和確定活動線路……事無巨細地向蔡媽報備了一遍。同時,她還保證每天早晚一定和父母聯系,讓父母可以隨時了解自己在異國他鄉的情況。蔡媽最后笑著說:“你這哪里是問我們同意不同意,你這是通知我們。不過,你能把這一切都處理好,也說明你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支持你!”
兩個月的埃及之行,蔡蕊將志愿者們在當地的活動拍下來,傳到社交網站上進行宣傳。活動結束時,蔡蕊用手機給所有的志愿者做了一個視頻,雖然只有短短十分鐘,但這個視頻發到網上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網友關注。很多人在視頻下方留言,說希望也能去埃及做志愿者。這讓蔡蕊產生了特別大的成就感,并因此確立自己的志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更多的善良與美好,并通過努力傳播給更多的人!
憑借優秀的語言功底和大量的社會實踐經驗,蔡蕊在大四時成功得到一家外企的實習機會。這期間,她認識了同公司一位印度工程師康倩,并對這個特別的印度女性充滿好奇。35歲的康倩是公司里唯一的印度女工程師,她會跳肚皮舞、會畫畫,這和蔡蕊在電影中看到的印度婦女完全不一樣。她向朋友詢問對印度婦女的印象,發現基本和自己以前認為的一樣——封建而保守。但康倩的例子讓蔡蕊眼前一亮:“我為什么不自己前往印度,去采訪、了解更多印度女性的故事,給大家一個新的看待她們的角度呢?”
前一次埃及之行不僅讓她有了心動不如行動的底氣,更讓蔡蕊結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并因此了解到“中國間隔年計劃”。“間隔年”在西方國家很流行,“間隔青年”在升學前或進入職場前,會規劃一次長期的思想文化之旅。“中國間隔年計劃”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一個公益項目,每年向高校畢業生征集優秀方案,并有導師幫助獲選者完成在國內或者國外的間隔年計劃。在康倩和其他小伙伴的幫助下,蔡蕊很快制定出了自己的中國間隔年公益計劃書。并憑借計劃書翔實的內容和扎實的準備工作得到項目組織者的全額獎金支持。
這次出行毫無意外受到了幾乎所有親戚朋友的反對,他們認為印度之行對一個女孩子來說太過危險,但蔡媽一如既往地選擇了傾聽女兒的想法。蔡蕊向媽媽解釋,她要向大家證明,他們印象中的印度可能并不真實,她想給大家展示一個不一樣的印度。最終,蔡媽給了女兒全部的支持和鼓勵。

蔡蕊如愿去了印度,并開始她的計劃。水土不服拉肚子,脖子上的項鏈被搶,這些事情她都沒有跟父母說,也沒有多難過,但一封來自學校的返校通知書讓蔡蕊進退兩難地在電話里哭了。原來,出于對學生安全的考慮,學校決定讓蔡蕊盡快返校。
當初從四川趕到北京送蔡蕊前往印度的蔡媽,在電話里安慰女兒后,連夜和蔡爸兩人從四川趕到江蘇,他們要當面向女兒的老師們說明情況。蔡父激動地在辦公室里拍著胸脯說:“我的孩子我負責,出了什么事情我絕不來找你們學校!”
聽到父母這樣無條件地支持自己,蔡蕊感到十分幸福的同時,也覺得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她主動回國,帶著在印度做的采訪資料和記錄視頻,與學校老師溝通交流。在得到學校方面的支持以后,她又辦好相關手續再次前往印度,繼續她未完成的計劃。
親戚們問蔡媽:“你們這兩口子心可真大,孩子到那么遠的地方,你們也放心!”而蔡媽則豪邁地說:“我的孩子我知道,她是一只小野貓,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生存!”
在蔡媽目光中扶搖而上的蔡蕊圓滿完成了對印度女性的訪談,由她所撰寫的訪談記錄整理成冊被多次轉載。在2019年教育部組織的中印青年交流訪問項目中,蔡蕊作為中方青年代表第三次前往印度進行中印文化交流活動;在2019年5月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她作為發言嘉賓向與會人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特色;如今,她又成功申請到英國新聞傳播專業攻讀研究生。
當蔡蕊乘坐的飛機從上海浦東機場插入云霄時,仰望著的蔡媽眼角濕潤了。她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動態:“親愛的寶貝,我能陪你的就到這里了。從此,你的人生一路向前;而我,就此折程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