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摘 要】目的:探討通過全科治療模式對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治療后的臨床防控效果。方法:從2017年3月-2018年8月期間來我院治療心力衰竭的患者中選取39例開展回顧性分析。將兩組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其中常規組19例,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研究組20例采用全科治療模式,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再住院率。結果:研究數據對比發現,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數據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科治療模式對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具有更加高效的防控效果,可以進行深入研究后,在臨床應用中廣泛推廣。
【關鍵詞】全科治療;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9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心力衰竭也稱心肌衰竭(下文簡稱心衰),在臨床中也被稱之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者心功能不全。該病指的是心臟在正常狀態下,因為心肌結構或功能發生重構,導致搏出的動脈血流小于靜脈回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血液供應量的一種病理現象,因血液灌輸不足,最終導致心臟呈現出循環障礙[1]。相關研究指出,心衰病因復雜,存在顯著差異,如:疾病、過勞、排血功能減弱等,多種原因均會引發該病。臨床對心衰的治療缺少規范化操作,這導致NHYA Ⅲ/Ⅳ級的心衰患者面臨著復發和病死的風險。隨著電話隨訪等全科治療手段的介入,心衰患者疾病自我管理及護理能力等到了提升,本文針對心衰的全科治療開展為期一年的觀察性回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急診科收治的心衰患者中選取39例參與本次研究,要求全部為NHYA Ⅲ/Ⅳ級的患者。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常規組19例,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齡為(67.34±1.77)歲;研究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為(68.18±1.4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對比,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急性發作期的治療 兩組患者均為病情轉急入院,均采用臨床常見手段,如氧療、休養等開展治療,再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制定藥物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全科治療相關知識的宣教,待兩組患者符合出院指標(腦尿鈉肽(BNP)<400 pg/ml)時予以出院。
1.2.2 日常期的治療 常規組患者出院時,進行常規醫囑,給予患者用藥指導、急救指導、囑其定期復診,專科門診進行電話隨訪。研究組患者出院時,專科醫生與其全科醫生對接,后續用藥、急救、隨訪等治療相關操作均由其全科醫生開展,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更改治療方案,增加隨訪頻次,結合患者機體其他組織、器官健康程度進行全方位用藥指導。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其中患者復查時腦尿鈉肽始終小于400pg/ml,治療期間未出現心衰癥狀為顯效;若多次復查中出現過一次腦尿鈉肽大于400pg/ml,但治療期無明顯心衰癥狀出現為有效;如患者復查時出現不少于兩次的腦尿鈉肽大于400pg/ml,且出現明顯心衰癥狀,需要再次入院治療或死亡,則為無效。
1.4 數據分析
本研究選用SPSS20.0軟件,對研究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n(%)],檢驗方式為卡方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者,兩組數據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再住院率比較
兩組患者觀察結果對比,研究組NHYA Ⅲ級、NHYA Ⅳ級患者再住院率及總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兩組數據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心力衰竭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癥狀,并不是一種獨立疾病,而是多種心臟相關疾病的發展到終末期的一種表現[2]。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十分復雜,所以單一專科治療往往效果相對較差,而全科治療是一種以患者全身健康情況為整體開展的治療方式,因此對心衰的控制具有相對較好的效果,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本次研究發現,全科治療模式對心衰患者的控制效果更加明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相關數據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在針對不同級別的心衰控制方面,無法明確效果。
綜上所述,當心衰患者病情在住院期間得到有效控制后,日常治療階段,全科治療對心衰復發的控制效果更加,建議加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以便于后續的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朱先云.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高血壓伴心力衰竭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9,5(9):6-7.
宋云萍,欒照敏.全方位護理干預在大面積腦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心臟與心律電子雜志,2019,11(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