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至 武君 李曉楓



摘要 分析茂名地區2008—2017年的氣象災情普查數據,得到茂名市氣象災害序列。臺風是對茂名地區造成影響最嚴重的一類氣象災害,暴雨與低溫陰雨的影響次之。災害在汛期4—9月發生頻次較高,其中6月與8月最多。雷暴是發生頻次最高的災害。及時有效地制定主汛期防汛策略和提高基層氣象抗災救災與公眾防災能力是防災工作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 茂名;氣象災害;防災
近些年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背景下,各類極端天氣災害頻頻出現,極端事件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也在不斷增加,研究氣象災害發生規律以及對各類災害的防御已經成為全社會的重大課題和氣象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許多專家學者已經對各類氣象災害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及總結[1-5]。鄭偉杰等[3]通過統計2001—2014年江門市氣象災害的數據得出臺風、暴雨和干旱3種災害的集中區都主要在江門南部,雷電災害集中在江門主城區和開平地區;秦婷[4]等統計永州30年各類氣象災害發生的頻次與變化特征,發現永州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最多且災害發生次數呈波動上升趨勢;李家文等[5]通過對柳州市65年氣象災害的統計分析得出,從年變化趨勢看,柳州市年平均雷暴、大風、冰雹、霧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但2000年以后,霧日有增多趨勢。
茂名地區處于廣東省西南部,也是各類氣象災害影響的高頻地區,特別是臺風、暴雨以及雷暴天氣的影響明顯。為了更好地對茂名地區的各類氣象災害有更深的認識以及更好地做出防御對策,筆者以茂名市2008—2017年氣象災情普查為基礎數據,結合茂名市氣候影響評價資料等進行數據控制,對茂名市5個縣區進行災害統計(一種氣象災害同時影響2個縣,則統計2次,其中大霧和灰霾1 d記為1次),對歷史氣象災害資料進行除重、分析,得到了茂名市氣象災害序列。
1近10年茂名氣象災害發生情況
1.1災情概況
根據統計得出,茂名市2008—2017年共出現了暴雨、大風、干旱、冰雹、大霧、霾、雷暴、低溫陰雨、高溫9種氣象災害。其中高溫717次,暴雨433次,大霧332次,霾1 002次,大風163次,低溫陰雨51次,干旱262次,冰雹17次,雷暴3 631次。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除霧、霾和高溫外,發生頻次最多的是暴雨和雷暴,其中雷暴天氣占災害總數的55%,暴雨災害占6.6%,大風災害占比為2.5%,因其發生環境特殊和統計資料缺失,所以統計得到的冰雹天氣發生頻次較小(圖1)。
1.2災害頻次與特征
通過對近10年氣象災害數據分析得出,茂名一年四季都有氣象災害發生,發生在汛期(4—9月)比較多,非汛期比較少,其中6—8月呈現峰值(圖2)。暴雨在6月最多,平均為8.1次,2月最少,平均為0.3次。冰雹天氣在前汛期(4—6月)發生比較多,在非汛期則沒有錄得記錄。雷暴災害平均發生頻次為363次/年,平均1 d就會出現1次雷暴現象。大風天氣是出現比較少的氣象災害,而且茂名地區的大風主要是以臺風大風為主,影響茂名地區的臺風個數平均為2.9個/年。低溫陰雨災害則是出現在1、2、11與12月這幾個月,出現頻次最高為2月,達3.3次,因為2月處于冬末,正是冬春轉換之際,暖空氣開始活動,而冷空氣仍比較活躍,非常容易形成準靜止鋒造成連陰雨天氣。高溫天氣集中在6—9月,其中以7月和8月頻次最高,此時正值盛夏,也是前汛期向后汛期過渡的時間,熱帶系統比較活躍,西行以及西北行的臺風外圍下沉氣流都非常容易造成高溫天氣過程。干旱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其中以2、3月最多,平均約為4.3次,但由于總體來說茂名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均降雨約1 800 mm,江河湖泊蓄水灌溉能力較強,所以干旱災害影響較小。而大霧和灰霾均是呈現冬春多、夏秋少的特點,其中1月是發生大霧和灰霾最多的時間段,分別平均為6.1次和21.6次。
2主要災害災情特征
2.1災情損失評估
災情損失評估中比較常用的3項指標分別是人口災度、農作物災度和經濟災度[6]。選用茂名市2008—2017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受災人口和死亡(失蹤)人數作為人口災度指標,氣象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作為農作物災度指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作為經濟災度指標,進行氣象災害災情特征分析,得到近10年的災情損失評估情況報告。2008—2017年,因氣象災害死亡(失蹤)149人,年均死亡(失蹤)14.9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79億元,年均經濟損失接近18億,農作物損失累計達到了373 940 hm2,受災人口達到1 447萬人,年均都有144.7萬人受災。
從表1可以看出,死亡(失蹤)人口在2010年達到峰值后呈下降趨勢,2014年后數據均為0。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略呈下降趨勢,而農作物受災面積和受災人口在2008年特別高,其余年份農作物損失都低于平均值,受災人口則呈3年一波峰的周期狀態。2008年是因為受到北方冷空氣持續補充的影響,茂名地區連續出現了長達22 d日平均氣溫低于12℃的歷史罕見低溫陰雨天氣,這次災害給茂名市農林、水果、畜牧和水產養殖業等方面都造成了較嚴重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因災死亡(失蹤)人數最多和經濟損失最大的都是2010年,分別達到了119人和55.45億元,當年主要是因為臺風“燦都”和“凡亞比”的影響導致受災情況嚴重。
2.2各項災害特征
2.2.1臺風茂名地區的大風主要由強冷空氣、雷雨大風和臺風引起,因其在南嶺云開山脈以南,所以冷空氣越過南嶺后已大為減弱,出現冷鋒后部偏北大風的頻次較小,多數為臺風引起。臺風帶來的大風、暴雨和沿海的風暴潮是造成茂名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最主要的災害。2008—2017年臺風造成的經濟損失118.5億,占氣象災害總損失的66%,因災死亡(失蹤)人數達到125人,占總死亡(失蹤)人口的84%,農作物因熱帶氣旋致損超過72萬hm2,占比為20%,受災人口累計達到1 100萬人,占比為76%。10年間影響最嚴重的是2010年的臺風“凡亞比”,2010年9月21—23日,受到“凡亞比”殘余環流影響,茂名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根據氣象自動站資料統計,在此次強降雨過程中,2010年9月20日20:00至23日08:00茂名全市范圍內降水量超過200 mm的站點有11個,降水量超過100 mm的站點共有61個。其中,全市過程累積降水量最大出現在高州馬貴鎮,達829.6 mm。強降雨造成高州、信宜兩地26個鎮發生洪澇災害和嚴重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造成51.7萬人受災,倒塌房屋1.034 6萬間,死亡113人,失蹤4人,受傷297人,直接經濟總損失38.57億元。
2.2.2暴雨除臺風外,對茂名地區造成嚴重影響的還有暴雨,其中包括臺風造成的暴雨以及西南季風、高空槽、切變線等系統造成的暴雨。茂名地區年均發生暴雨過程43.3次,2008—2017年因暴雨致災死亡(失蹤)16人,是除臺風外造成人員傷亡率最高的第二大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7.2億元,占總經濟損失的10%。茂名地區地處廣東省西部,瀕臨南海,常年受到孟加拉灣和南海上來的季風氣流影響,水汽來源豐富,加上茂名北部為山區丘陵,地形迎風坡容易導致出現局地的強降水和地形“雨窩”。暴雨常導致山洪暴發,水庫垮壩,江河橫溢,房屋被沖塌,農田被淹沒,交通和電訊中斷,不僅影響工農業生產,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2.3雷暴雷暴是所有氣象災害中年發生頻次最高的,其中發生頻次最高的為6月(77次),12月則沒有錄得雷暴發生的記錄。茂名地區屬于熱帶、亞熱帶過渡地帶,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地處雷暴發生的高風險區,汛期也比較長,所以非常容易發生雷暴天氣。從圖3也可以看出,廣東地區的2個雷暴高風險區域一個在珠三角一帶,另一個就在粵西茂名一帶。10年間茂名地區因雷暴致災死亡人數達到5人,是除臺風以及暴雨外最多的災害,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僅為240萬元。
2.2.4低溫陰雨2008—2017年年均發生低溫陰雨過程為6.8次,其中錄得有2次強寒潮影響的低溫陰雨過程,分別在2008年和2016年,雖然沒有造成人口死亡,但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3億元,占總損失的24%,受災人口也占總累計人數的10%,因災導致農作物損失達16.6萬hm2。雖然茂名地處大陸南端,冷空氣影響相對北方地區偏少,但因其大部分為熱帶或亞熱帶作物,所以如果遇到強寒潮影響,造成的農作物等經濟損失也比較嚴重。
2.2.5其他災害除了上述氣象災害外,對茂名地區造成經濟損失與農作物減產的災害還有干旱以及冰雹。茂名年均發生干旱26.2次,2011年1—4月茂名長期維持晴好天氣,降雨異常偏少,造成全市范圍內普遍達到中旱到重旱的程度,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3.88萬hm2,其中早稻已插秧受旱面積1.15萬hm2,水田因缺水未插0.334萬hm2。冰雹災害發生時常伴有大風和短時強降水,也容易使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失。高溫天氣以及大霧和灰霾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有限,故在此不做討論。
3防御建議
3.1首先要做好主汛期的防汛工作
在主汛期(4—9月)實行加密監控、聯合會商、多地聯動的值班制度。茂名地區靠山面海,山區的洪澇災害致損風險較大,北部山區的防汛工作應為重中之重。茂名境內集雨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達39條,多年平均降雨總量為203億m3,水資源豐富,所以汛期防汛形勢也非常嚴峻。
3.2提高基層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公眾氣象災害防御意識
有效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逐步實現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的氣象防災減災與鄉鎮自發、自下而上的氣象防災減災相結合。
3.3做好氣象災害信息獲取工作
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災減災設施如電腦網絡、農村廣播、大喇叭、電子顯示屏、農民信箱、手機短信等,及時接收和分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必要時通過電話、對講機、鑼鼓等方式通知到重點區域、人群。
3.4做好雷暴災害的監測和評估
氣象部門要建立起完善的雷電監測體系,做好雷電易致災區的全面評估工作,大力向基層推廣雷電防御知識。同時加強與電力、電信、交通等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做到信息共享,及時判斷故障數據的有效性,將雷暴危害減少至最低[7]。
3.5旱期制定科學的用水灌溉計劃
如氣象部門預報旱期將會出現,氣象部門與水務、水文等部門提前制定用水調度計劃與蓄水工作,必要時利用人工增雨作業緩解旱情。
4小結
(1)2008—2017年茂名地區共發生各類氣象災害6 608次,其中雷暴發生頻次最高,占氣象災害總數的55%,在高影響天氣中暴雨發生433次,大風發生168次,分別占總災害的6.6%和2.5%。
(2)茂名市一年四季均有氣象災害發生,其中6—8月最多。臺風天氣在后汛期7—9月影響較明顯,暴雨在6月發生頻次最高,為8.1次,2月最少,為0.3次。雷暴天氣除12月沒有錄得記錄外,其余月份均會發生,而且平均1 d就會出現1次雷暴現象。冰雹天氣基本發生在前汛期(4—6月)可能性較大,低溫陰雨天氣基本集中在秋末到冬季期間,高溫天氣均集中在主汛期,干旱、大霧和灰霾天氣呈現冬春多、夏秋少的特征。
(3)在災害致損方面,各項災害致損略呈下降趨勢,在2014年后因災死亡人數為0,受災人口則呈3年一波峰的周期狀態。臺風帶來的大風和降雨對茂名的經濟損失在各類災害中所占比重最大達到66%,暴雨與低溫陰雨的影響次之。
(4)要做好氣象災害特別是在主汛期的防御工作,提高基層防災能力與公眾防災意識,建立起完善的雷電監測體系,做好雷電評估與防御工作,做好氣象災害信息獲取工作和旱期的科學防旱用水計劃。
參考文獻
[1] 朱明月.江蘇省主要氣象災害特征及風險評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2] 項瑛,張余慶,許琪,等.江蘇省主要氣象災害時空分布及演變特征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 2019,35(19):112-119.
[3] 鄭偉杰,黃曉東,徐碧裕.江門市氣象災害特征及影響分析[J].廣東氣象,2016,38(2): 46-49.
[4] 秦婷,袁帥,劉小敏.1983—2013年永州市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分析[J].農業工程與能源,2017(9):156-157.
[5] 李家文,張凌云,劉蕾. 柳州市主要氣象災害變化特征分析[J].農學學報 2019,9(6):23-27
[6] 林琳.近30年我國主要氣象災害影響特征分析[D].蘭州: 蘭州大學,2013.
[7] 王春麗,包藝.淺談基層雷電災害防御工作不足與發展對策[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9,40(2):115-117.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