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君
【作者單位:廣州市從化區街口街新城小學 廣東】
2017年,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該標準在原有課程標準基礎上,在學科教學中增加了全新必修課——《科學》。該學科知識內容屬于技術與工程領域,新學科倡導跨學科教學理念與學習方式,特別是它融入了先進的STEM教育理念。本文探討在新課標背景下,結合STEM教育理念,開展一年級科學課堂教學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興趣與縝密科學思維習慣,豐富他們的實踐體驗,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為他們今后更深入地學習科學打好基礎。
實際上,在傳統教學課程中也有《科學》這門學科,但它并不受到師生的重視;在教學理論實踐表現方面也存在偏差,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學科知識與課堂教學脫節、教師與學生脫節等不利現象。在新課標背景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了《科學》學科教學,并結合STEM創新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在科學學科中多思考、多實踐,甚至完成跨學科學習過程,切實培養其良好的科學素養。
STEAM 教育理念往往與跨學科教學、情境教學等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其目的就是為學生指定不同形象、創造不同典型場景、深度激發良好的學習情緒;將教學中有關知識的認知活動與學生情感活動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STEAM教育理念,涵蓋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五項內容。它強調學科集成,一直以來都是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話題。在我國剛剛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就已經滲透了STEAM理論思想,制訂了STEAM教育檢查目錄、教育目標與教育活動計劃。目前,已有不少學校在小學一年級的科學學科教學中,已經成功引入了STEAM教育理念。
客觀地講,STEAM教學理念本身是依賴于情境的。針對一年級小學生,可圍繞STEAM、科學學科教學內容與情境教學三者構建一套完整的課堂教學體系,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將科學知識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聯系起來,在教師引導幫助下解決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種復雜問題。總體而言,就是利用STEAM教育理念合理設計、架構課堂教學體系,為學生創造獨特的科學學習體驗,在早期就培養小學生自身良好的科學意識,促使其對科學知識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STEAM教育理念的融入,希望指導小學生懂得什么是跨學科學習。結合一年級小學生在生活中了解觀察到的內容,再思考課堂上的新知識點內容,聯動起來設計形成一套完整的學習體驗過程。筆者以教科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的《在觀察中比較》為例展開教學設計。
《在觀察中比較》這一課,希望激發、引領一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判斷能力,讓他們初步感知世界中某些科學可以解釋的事物,在觀察中開闊眼界。
另一方面,還要結合情境教學模式與STEAM教學理念拓展一年級小學生思維,讓他們在學習中思考、模仿某些行為,進而判斷對比出某些事物的大小、強弱、優劣等等,最終達到釋放小學生天性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首先為學生展示了幾個玩具,那就是塑料模型的恐龍。教師為學生講解地球上的恐龍時代,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恐龍類型,并激發學生聯想,讓他們思考是否在電視或網絡上見到過恐龍的樣子呢?自己所知道的恐龍哪些更兇猛?哪些更溫順?它們的個頭大小又是怎樣的?等等。如此,就在學生心目中初步創設了“觀察對比”情境。然后,將恐龍玩具發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玩耍,對比不同恐龍玩具的大小。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用手掌比較恐龍的大小,有些學生則將恐龍放在桌子上,用拍桌子的方式比較恐龍的大小。在這樣的互動教學環節中,學生完全融入了對恐龍玩具的觀察與玩耍過程,通過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自然而然就找到了對比恐龍大小的方法。而教師也會在學生對比思考、游戲結束之后提出研討課題:“大家是怎樣對比出恐龍的大小的?”“比較的結果是什么?”“可否與大家分享呢?”這一研討過程,再次激發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交流互動能力,讓小學生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身獨特見解,形成他們主觀獨立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
同理,在這一課教學討論中教師還鼓勵學生相互進行身高對比,比一比自己的文具盒大小、書包大小等等。從各個方面結合STEAM教育理念激發一年級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思維,真正將學科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體現科學課堂教學價值。
在STEAM教育理念下,針對小學一年級的科學教學極具特色,它能夠將科學知識思維傳遞給剛剛接觸科學世界的一年級小學生,滿足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好奇心,也能遵循STEAM理念實現學生在做中學,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一年級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他們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