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瑤池
【作者單位:常州市花園第二小學江蘇】
強化生態環境教育,加強小學生保護環境意識,已經成為所有小學科學教師的共識,必須加以重視。本文從關注生態環境、踐行生態理念、強化生態意識等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保護環境,讓偉大的祖國更加美麗,為實現綠色中國而努力前行。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小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愛護自然,珍愛生命,呵護生命;同時,培養小學生珍愛身邊環境中的一切事物、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那么,怎樣才能把呵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的理念滲透到孩子們的大腦中去,并逐漸轉化為他們的行動,真正在大自然中去踐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從具體形象性的實物開始的。因此,教師在生態環境教學時,可以把學生帶到校園內的大自然中,去親身體驗美麗的大自然,了解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生態環境存在問題的方法,讓他們的感性經驗不斷增加,從而形成正確的理性認識,真正知道生態環境系統的價值,從而更加關注生態環境。比如,在教學《氣溫有多高》時,我準備了教學工具:寒暑表(氣溫計)、記錄氣溫用的紙筆。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講述了氣溫計的使用要求,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在使用氣溫計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討論結束之后,我給學生布置了測量任務:五個人為一組,總共分成四組,在早晨8點、中午12點、下午4點和傍晚18點測出教室外的樹木、草地、水泥地和教室的溫度。學生對這一室外活動非常感興趣,各個小組的小組成員開始分工,迅速投入探究活動。通過一天的測量和比較,學生發現13點到14點之間氣溫最高,教室里的溫度比陽光下的溫度低……通過本節課的探究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正確地看、讀、寫溫度,而且還了解了一天中氣溫的變化規律。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身心特點,選擇新穎多樣的生態環境教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并掌握生態環境的知識,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能,把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同時,學生在親身體驗綠色生態環境后,要真正明白綠色生態環境的意義,積極宣傳保護環境的知識,并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讓自己的祖國大好河山更加美麗壯觀。比如,在教學《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的礦物資源以及它們的用途,然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各個國家大力開采礦物資源的視頻,其中有些礦物資源是可再生的,而有的礦物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石油。我讓學生想象一下當地球上的石油用完時,會是什么景象。學生第一反應是會給交通帶來不便,我意識到學生對于石油的用途知之甚少,于是,我再次使用多媒體給學生介紹了石油的用途,讓學生明確石油對我們生活是多么重要,喚醒他們保護礦物資源的意識。最后我又給學生普及了銀、鋅、汞和鉛等稀有礦產的知識,以增長學生的知識。我還讓學生以“礦產資源的用途與保護措施”為主題進行演講,以此來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記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意識到礦產資源是有限,我們必須有節制地開采,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反思中前行,在前行中反思,只有不斷地反思,才能使理想成為現實。因此,教師在教學生態環境章節時,要讓學生把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主人。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反思,有利于促進學生在學習了生態環境系統后,提升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水平。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仔細觀察,根據生態環境的現象進行深度的分析,并依據良好的生態環境標準進行議論、評價,再通過大家的努力,共同強化自我環境保護意識,踐行自己保護環境的行為,影響身邊的人,做保護綠色環境的優秀學生。比如,在教學《我們來養蠶》這一內容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在蠶寶寶出生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呢?2.蠶寶寶喜歡吃哪些東西?3.蠶寶寶的形狀、大小和顏色是怎樣的?4.有哪些方法可以記錄蠶寶寶的成長呢?學生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不僅可以明確“養蠶”的步驟和過程,而且還能初步領略到生命的神奇與偉大。然后學生在家里開始觀察并記錄蠶寶寶的一舉一動,一段時間后,學生完成了這一教學任務。我讓學生在課堂上談了自己養蠶的經驗和心得,旨在讓學生在反思中再次鞏固養蠶的知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而且還能讓學生形成關注生命、親近生命和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總之,教師在教學生態環境保護時,要挖掘更多的環境教育元素,設計好每一次環境教育的活動,在體驗中關注,在實踐中轉化,在反思中前行,形成濃厚的“人人珍愛環境,人人保護環境,人人營造環境”的人文氛圍,為美麗的綠色中國添磚加瓦,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