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波
【作者單位: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新舟小學 貴州】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哪里?為什么有的人為一日三餐發愁苦惱,有的人卻能毫無壓力地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導致以上差別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會影響人的一生。思維能力并不是先天遺傳的能力,而是可以培養的,小學階段恰恰是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本文淺談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如何培養與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大多數家長眼中,小學科學課純屬娛樂課程,比不上語文、數學等基礎類學科重要。但是,盡管小學科學成績不能用于升學,它卻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意義與價值。小學科學學科不僅能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素養,其思維能力也能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得到培養與創新。可以采取將科學課堂設為研究主陣地、巧設課堂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打破常規想象等方法,培育與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表現力的頭腦就如同沒有米的巧婦,廚藝再高超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根本沒有發揮的余地,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創新也僅僅是紙上談兵。思維能力是隱性的,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會使學生對科學課程產生抵觸心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下手。結合小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學習情況,創設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能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把握,擴寬學生的眼界范圍,增強其思維能力的廣闊性。在科學課堂中巧設情境的方法有三類:第一,游戲教學法,利用各種科學游戲激發學生的科學好奇心和求知欲,開啟學生的思維;第二,多媒體教學法,大多數小學生無法理解抽象的科學知識以及發揮隱性的思維能力,適當借助一些網絡技術、多媒體設備有很強的輔助作用,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社會實踐教學法,帶領學生走進日常生活,發現隱藏在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拓寬學生的思維面,讓其形成新的思維方式。
比如科學老師在講解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六課《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時,首先可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上給學生放映“烏鴉喝水”的視頻,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將本節課的課題引出來。然后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要求學生在僅有瓶子、吸管、碎石和水的條件下將瓶子中的水擠出來。實驗過程中學生是操作者,老師則充當知識顧問,協助學生來完成實驗,這樣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老師來驗證結果,用衛生紙代替碎石,將衛生紙揉成團狀,并且放入帶有水的瓶子里,看看是否有水溢出,實驗結果是并沒有水溢出。整堂課的節奏是引入-實驗-驗證,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擴展。
縱觀已有的發明成果,大多數發明都是源于科學家們的大膽猜想。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也是培養與創新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科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而獨立存在,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科學發明,服務對象都是人,不同之處在于物件的功能存在差別。所以,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發言的權利和想象的空間,并且鼓勵孩子大膽猜想,借此來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科學老師在講解四年級科學下冊《花的結構》一課時,課前可以有目的地準備多種花朵,正式上課時先將事先準備好的花朵在課堂中展現,并給學生提幾個問題,諸如花朵的構造是什么?為什么花的品種不同,呈現出來的樣子也不一樣?花朵的生長條件有哪些?等等。讓學生先欣賞一下,而后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想,盡情暢談,創新思維。
打破常規想象,就是面對毫無創新的舊事物,依然能提出新的見解,衍生出新的思維能力。小學科學知識千篇一律,但每個學生接受這些知識的方式存在不同,不同的思維方式,對知識的把控度也不一樣。要想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創新,老師應努力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想象,幫助其養成獨創思維,凸顯思維能力的獨創性。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想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借助語言描述訓練(聽、說、讀、寫的訓練)突破常規想象。在科學課堂中重視“說”的訓練,首先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某種事物的外在表現、特點、習性、用途等,然后讓學生用獨特的語言將所見所聞說出來。在描述的過程中,不能出現重復觀點和見解,借此幫助學生養成與他人不同的思維能力,促使個性發展和成長。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強化“聽”的訓練,科學老師在給學生講解《走訪動物》一節的內容時,首先通過網絡收集各種動物的叫聲和對應的圖片,在科學課堂上再借助多媒體將收集的動物叫聲及圖片展現給學生聽和看,并且要求他們根據聲音辨別出相對應的動物。這樣學生聽到叫聲時會條件反射地去思考這種聲音是哪種動物發出的,接下來大腦就會開始發散思維,打破傳統的由圖片到叫聲的固定思維,想象動物的樣子,逆向得到創新的思維能力。
小學科學是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課不僅能教育學生認識和理解基礎的科學常識,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創新也離不開小學科學。本文研究了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創新,得出巧設情境、鼓勵猜想、打破常規想象能培養與創新思維能力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