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保,陸江濤,孔珍珍,符俊辛
三亞市中醫院皮膚科,海南 三亞 572000
慢性濕疹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皮膚病,病程不定,容易復發,遷延難愈[1]。西醫治療主要以抗組胺藥為主,缺乏特異性[2-3],雖然能夠控制癥狀,但大多數患者在停藥后短期內復發,且長時間服用易產生耐藥,并常有嗜睡、乏力等不適。中醫辨證論治有優勢[4]。我院陸江濤教授通過三十余年臨床經驗總結,在繼承中醫特色的基礎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三亞地處熱帶,濕熱環境所致慢性濕疹病機特點,結合對現代醫學的認識,研制出院內中成藥“安膚止癢丸”治療慢性濕疹,臨床應用多年,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三亞市中醫院皮膚科2016年10 月至2018 年3 月收治的120 例慢性濕疹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或藥物成分過敏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肝腎功能異常或合并器質性心臟病者。以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性29例,女性31 例;年齡18~62 歲,平均 (44.97±9.06) 歲;病程12~36 個月,平均 (16.22±12.46) 個月。對照組中男性28 例,女性32 例;年齡19~62 歲,平均 (45.22±8.67) 歲;病程10~48 個月,平均 (15.68±11.65) 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口服安膚止癢丸治療 (三亞市中醫院提供,42 g/瓶) ,每日3次,毎次6 g;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治療 (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提供,10 mg/片) ,每日1次,毎次1片,連續服用4周為一個療程。囑患者不要吃辛辣飲食,禁止飲酒、搔抓,避免日曬、受寒等。
1.3 觀察指標與檢測方法 ①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的臨床癥狀;②治療前后血清IgE水平 (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 ;③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 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皮損、皮膚瘙癢按無、輕、中、重4級計分法: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記錄受試者紅斑、水皰、丘疹、角化脫屑、苔鮮樣變和瘙癢程度等癥狀的總積分。痊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90%;顯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60%~89%;有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20%~59%;無效:癥狀積分下降指數<2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2.045,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IgE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IgE 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E水平比較 (pg/m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E水平比較 (pg/mL)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60 60治療前501.30±171.92 502.32±170.01 0.014 0.986治療后151.40±82.60 321.01±84.78 2.048 0.044 t值3.074 2.436 P值0.013 0.031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出現2例輕度惡心,對照組6例出現輕度嗜睡,均未影響繼續用藥。
慢性濕疹復發率高,治療困難,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該病主要與某些食物、接觸物、紫外線、蚊蟲叮咬、感染等因素有關,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臨床上主要以抗組胺藥治療,雖然能控制病情,但停藥后容易復發,且因其不良反應如嗜睡、頭暈、體質量增加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生活工作,而使其在臨床治療上的應用受到了局限,給治療該病帶來一定難度。
慢性濕疹屬于中醫“濕瘡”等范疇,其病因病機主要為風濕熱阻于肌膚所致。濕熱是本病發病的內在因素,而風為百病之長,亦是發病的始作俑者,濕熱夾風是本病的基本病機。風濕熱凝聚,互相搏結,邪毒留戀肌膚、侵入營血,使皮膚出現皮疹,日久粗糙肥厚,瘙癢難耐。三亞處于祖國最南方,臨海居住,環境潮濕,氣溫常年炎熱,患者久居此地,體內濕熱內生,而濕熱之邪易挾風邪侵襲,更易生風動血。治療上以清熱祛濕、涼血祛風為主。安膚止癢丸是我院自制丸劑,是我院陸江濤教授通過三十余年經驗總結,根據三亞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研制而成。本藥處方為陸江濤教授臨床經驗方,原方為湯劑,處方用量大,為了方便服用,故將本方開發成水蜜丸。安膚止癢丸中含有蟲類藥物烏梢蛇、露蜂房,其藥性行走攻竄,善于疏透肌腠,搜風通絡止癢,直達經絡病所,能清除阻滯于絡脈中之病邪,使頑疾得愈;荊芥、白鮮皮及苦參清熱除濕助烏梢蛇祛除外風而止癢;白芍滋陰柔肝,助烏梢蛇平息內風;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清解血分之熱,以防熱邪傷陰血而致瘀,并使熱退風熄;土茯苓擅于除濕解毒,可入絡,清除濕熱濁毒;藿香功專芳香化濕、醒脾和胃,本藥用以除化濕,這里的作用在于和中,以防苦寒之品傷及脾胃;熟大黃清熱利濕通便,具有通因通用作用,使濕熱從大便而消除,從而熱去濕除。綜上,安膚止癢丸具有清熱祛濕、涼血祛風的功效。慢性濕疹的發生和發展和血清IgE水平的高低關系密切。血清IgE 是存在人體血液中的一種抗體,可以引起過敏反應。機體初次接觸某過敏原時不會引起過敏反應,但是會刺激朗格漢斯細胞釋放IgE,而IgE會存留在細胞表面,當機體重新接觸該過敏原時,之前存留在細胞表面上的IgE 就會刺激細胞釋放介質,引起過敏反應,導致皮膚損害,促使慢性濕疹的發生或促進慢性濕疹的發展。由此可見治療慢性濕疹的關鍵在于降低血清IgE 水平。本研究發現,安膚止癢丸和西替利嗪片均能明顯降低慢性濕疹患者血清IgE 水平,從而抑制細胞釋放介質,減輕過敏反應,阻止或減緩慢性濕疹的發展。而安膚止癢丸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優于西替利嗪片,因此,安膚止癢丸較西替利嗪片更好的控制慢性濕疹的發展。本研究兩組慢性濕疹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安膚止癢丸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西替利嗪片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0%,經過統計學分析,安膚止癢丸治療慢性濕疹的總效率明顯高于西替利嗪片 (P<0.05) 。因此,安膚止癢丸治療慢性濕疹臨床療效明顯高于西替利嗪片。另外,本研究過程中,服用安膚止癢丸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僅2例患者出現輕度惡心,未影響患者繼續用藥。觀察組60例患者均未出現類似西替利嗪片嗜睡、頭暈等不良反應。可見安膚止癢丸治療慢性濕疹不良反應少,臨床應用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安膚止癢丸能明顯降低慢性濕疹患者血清IgE 水平,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