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王斌,黃瑩,劉威娜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老年醫學中心1、內分泌科2,遼寧 沈陽 110031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是一種老年群體高發疾病,臨床常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極易出現心血管病變風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1]。糖尿病目前尚無有效治愈手段,臨床對于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以控制血糖升高為主,但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受記憶力減退,受教育水平較低等限制,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及治療依從性較低,常出現未按照醫囑用藥等情況,導致血糖控制不理想,從而引發各種糖尿病并發癥[2]。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一般需要長久治療,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糖尿病及高血壓均是慢性疾病,患者在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容易并發不良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能夠降低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依從性[3-4]。研究顯示,合理的護理干預方法能從不同程度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中,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和自身的治療行為態度與治療的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密切相關。近年來我院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中采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就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對內分泌病房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不良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4 月至2019 年7 月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146 例。納入標準: (1) 符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2013年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6]; (2) 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16 年發布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中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7]。排除標準: (1) 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2) 合并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3)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者; (4) 生活中具有重大應激事件者; (5) 合并糖尿病足等嚴重糖尿病并發癥者。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73 例。對照組中男性38 例,女性35 例;年齡62~78歲,平均 (69.58±3.12) 歲;糖尿病病程2~33 年,平均 (11.58±2.26) 年;高血壓病程2~24 年,平均 (14.1±4.5) 年。觀察組中男性37例,女性36例;年齡61~80歲,平均 (70.82±3.61) 歲;糖尿病病程2~24 年,平均 (11.74±2.64) 年;高血壓病程4~27年,平均 (13.6±4.7) 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糖尿病及高血壓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患者及家屬同意納入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定時觀察其血糖與血壓水平,進行飲食指導、藥物指導及心理指導。①心理護理:大多數老年患者對疾病認識不夠,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當情緒波動較大時,會對其血糖以及血壓帶來影響,護理工作人員要與患者積極溝通,向其講授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及疾病常見并發癥,同時列舉成功案例以幫助緩解患者心理負擔。另外,應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種疑問,多安慰和鼓勵患者,囑咐患者家屬對患者給予及時關心。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一旦出現情緒低落時,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②用藥指導:告知患者每一種藥物的使用方法,每日劑量,以及出現不良反應時的處理辦法,若出現突發情況要及時同時醫生,最好最快的應急治療,每日囑咐并告知患者及家屬自行測量血壓和血糖的辦法。③飲食指導:讓患者了解該病與飲食的相關性,以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以少食多餐為主,食用一些低鹽、低糖、低膽固醇的食物,囑咐患者戒煙戒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每日糖分的攝入量要嚴格控制。④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適合患者的運動,如散步、太極等,護理人員需要陪同,防止出現意外情況,當患者感到頭暈、心跳加快等,要及時停止運動,每日運動時間在30 min以上,早晚各一次,每日保證休息時間充足。
1.2.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具體包括: (1) 知識維度:在患者護理期間,對患者進行動態的健康狀況、疾病認知能力、心理行為特點等進行評估,依據患者的自身疾病認知能力、文化教育程度及心理特點等進行針對性的疾病宣教,結合慢病控制的特點、降級高血壓及糖尿病控制的過程及規律用藥維持治療的方法、作用等,針對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等因素,可采用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提高認知能力,如圖形、科普視頻、組織沙龍討論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講解患者所用藥物的特點,以及規律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規律治療的認知能力。 (2) 態度維度:在患者護理期間,注意對患者態度的引導,對患者進行鼓勵,幫助患者建立信心,不僅包括治療疾病的信心,還包括堅持規律治療的信心。同時積極同患者家屬溝通,幫助患者提高態度水平,并積極的幫助患者制定措施,如有的老年人作息時間規律性較差,可幫助患者恢復規律的作息時間,設定鬧鈴提醒服藥等方式規律用藥,在如有的患者常常回憶不起是否服藥,可設定服藥日期表格讓患者服藥的同時進行標記,能夠減少患者誤服藥或漏服藥的風險,在護理期間對患者服藥改進措施及態度進行觀察,對不合理或操作困難的方式進行改進。 (3) 行為維度:患者護理干預措施最終要落實到患者的行為上,在患者護理期間,幫助患者建立規律依從用藥的監督或核查機制,如每日記錄服藥表、定期計數用藥數量、家屬定期觀察等方式監督患者的行為變化,如某種原因引起的依從性下降反復出現,則需要認真分析原因,改進促進服藥行為的改善措施,使其適用于個體患者,以利于患者行為的改善。
1.3 觀察指標 護理干預前及護理干預4周后采用問卷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
1.3.1 心理狀態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 (SDS) 與焦慮自評量表 (SAS) 評估患者的抑郁與焦慮程度。抑郁自評量表主要分為20 個條目,每一個條目采用4 分制,1分表示十分不符合,2分表示不符合,3分表示比較符合,4 分表示非常符合。總分20~80 分,乘以1.25取整數作為標準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情緒越高。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31。焦慮自評量表主要分為20 個條目,每一個條目采用4 分制,1 分表示十分不符合,2 分表示不符合,3 分表示比較符合,4 分表示非常符合。總分20~80 分,乘以1.25 取整數作為標準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感越高,抑郁焦慮情緒較大。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30。
1.3.2 治療依從性 采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評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8],量表包括8 個條目,總分8分,得分6分以下為依從性差,6~7.75分為依從性可,8分為依從性優。依從率= (優+可) /總例數×100%。
1.3.3 生活質量 采取WHO 生活質量簡表 (WHOQOL-BREF)[9]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包括心理、生理、環境、社會四個維度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3.4 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評價采用醫院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采用0~10分的計分方法評價護理滿意度情況,分數越高代表越滿意,反之代表越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軟件包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及抑郁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抑郁程度與焦慮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抑郁與焦慮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抑郁程度與焦慮程度評分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為95.8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5.056,P<0.05)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及抑郁程度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及抑郁程度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組別例數抑郁評分 焦慮評分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73 73護理前54.28±4.11 53.85±3.96 0.644 0.321護理后48.52±4.58a 42.82±3.88a 8.113<0.01護理前55.95±4.62 55.22±4.19 1.012 0.819護理后49.21±4.31a 43.15±4.08a 8.724<0.01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維度、生理維度、環境維度、社會維度等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維度、生理維度、環境維度、社會維度等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73觀察組73時間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心理維度9.04±1.74 11.28±2.61 6.101<0.01 9.17±1.68 14.85±2.25a 17.283<0.01生理維度10.16±2.03 12.28±2.17 5.478<0.01 10.24±2.29 14.68±1.85a 12.886<0.01環境維度9.46±1.66 12.49±1.95 10.109<0.01 9.57±1.39 15.04±1.66a 21.586<0.01社會維度9.62±1.47 12.16±1.58 10.056<0.01 9.55±1.62 13.94±1.25a 18.331<0.01
2.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 (9.55±1.57) 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93±1.25) 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4.104,P<0.05) 。
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不僅會對機體的糖代謝功能造成影響,還極易并發其他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臨床常見,糖尿病與高血壓兩種常見慢性病共同作用時,不僅會加速各自的發生發展,還會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及早對糖尿病或高血壓進行有效診治具有重大臨床意義[9]。文獻報道糖尿病患者發生高血壓的風險顯著高于非糖尿病群體,對35~74 歲人群的抽樣調查顯示,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發病率約為20%,且糖尿患者群高血壓的患病率常高于普通人群[10-12]。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壓,此兩種疾病屬于同源性疾病,在病因、危害等方面具有共通性。近年來,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發病率增長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3]。由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需要進行長期治療,在治療同時實施優質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控制患者的血壓與血糖,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具體治療方面,內分泌病房與常規病房比較,患者根據自身的特點與差異有著不同的治療需求,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在長期的治療中會出現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較差,從而影響治療效果[14-16]。
知信行健康模式是基于健康知識、信念和行為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能夠通過獲取知識提高認知能力,增強或產生維護健康的信念,進而產生主動行為的過程[17-18]。而在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護理干預過程中,采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疾病認識能力和知識水平[19],進而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不僅能夠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也能夠促使患者對疾病治療產生行為,提高依從性。在本研究中,基于知信行模式護理干預的患者在焦慮與抑郁程度上明顯輕于常規護理,提示知信行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在護理中通過提高患者知識維度水平,增強患者對慢性病的科學認知能力,提高治療信心,從而改善了患者不良情緒[20-21]。本文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患者的依從性也明顯高于常規護理,主要是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對患者的知識維度的提升和態度的轉變,最終引起患者的行為的變化,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改善后,最終產生規律治療的行為,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常規護理,患者的依從性提高,不良情緒改善,有效的提高了治療效果,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同時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22]。
綜上所述,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采取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當然,本研究局限性在于病例數較少,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焦慮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的長期研究仍有待大樣本、長時程、多中心的臨床試驗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