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璐
為吸納更多人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緩解人才短缺困境,順應居家和社區養老需要,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聯合頒布《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新版《標準》根據養老護理員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圍繞增加職業技能要求、放寬入職條件、拓寬職業空間、縮短晉級時間等方面做了重大修改,確保到2022年年底前培養培訓200萬名養老護理員。
2019年版《標準》將從業人員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將五級/初級工申報條件由“在本職業連續見習工作2年以上”調整為“累計從事本職業或相關職業工作1年(含)以上”;明確未取得小學畢業證書的考生,理論知識考試可采用口試的方式,主要考核從業人員從事本職業應掌握的基本要求和相關知識。
2019年版《標準》將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技能等級由4個增至5個,新增“一級/高級技師”等級;對申報條件進行了較大調整,增加了技工學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大專及以上畢業生的申報條件,規定中職中專畢業生可直接申報四級/中級工。職業技能等級的晉升時間也相應縮短。
同時,為順應居家和社區養老需要,2019年版《標準》在各職業等級中新增養老護理員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應具備的技能要求,在“基礎知識”中新增“消防安全”內容,將“失智照護”分層次納入各職業等級的工作內容和技能要求,根據地方積極探索“養老顧問”服務等實踐,新增“能力評估”和“質量管理”兩項職業技能。
據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統計,我國目前有2.49億老年人、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名,反差極大的三個數字揭示了養老護理人員目前的巨大缺口。而除了數量少,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專業能力有限、流動性大等也成為困擾這個行業發展的難題。
2019年版《標準》的主要編寫者之一楊根來表示,政策的出臺有助于提升養老院的服務質量,提高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當前養老護理員主要以四五十歲的女性為主體,學歷普遍不高,之前設立初中學歷的門檻并不利于更多人進入養老產業。”實際上,入職門檻在降低,技能要求卻在提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政府部門對從事養老護理的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強化素質教育,讓他們盡快掌握職業基本要求和新技能,從而能更好地從事養老護理等服務工作。

護理員陪認知障礙老人做健腦游戲(圖片提供:成都市溫江區醫保局)
下一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將組織專家學者、養老服務機構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編寫養老護理員培訓大綱和培訓教材,開展養老護理員培養培訓示范點建設。
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四川也加快了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步伐,各地人社、民政等部門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建立養老服務專業大學生學費減免制度,開展養老護理員實用技術培訓帶動就業滿足人員需求,開展全省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競賽,評選表彰一批“優秀養老護理員”,對連續從事養老護理工作滿3年的護理員、在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名次的護理員、以及為特定人員提供工作崗位的養老機構進行最高25000元的獎勵等等。
為促進四川的養老服務業發展,2019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2年,全省培養培訓200名養老師資、2000名養老院院長、20000名養老護理員,每個市(州)培育1個養老實訓基地,每千名老年人配備1名社會工作者。
最美不過夕陽紅。相信通過新版《標準》的落地實施,將為養老護理員入職打開“一扇窗”,滿足億萬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