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方山清水秀的土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故里,是位于吉泰盆地東緣的“江右名邑”。
“村民們都愛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八江鄉茶口村支書、村級林長袁付財說。
永豐縣林地面積304萬余畝,森林面積288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70.95%,是我國南方重點林業縣,曾榮獲“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稱號。
繼深入推進林長制后,永豐縣創新手段、因山施策、黨政同責,全縣上下積極“增綠、護綠、管綠、活綠”,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交出了一份讓百姓滿意的成績單。

三坊鄉宗溪村林長張朝富在管護林長制公示牌

工人在繞城公路旁栽種綠化樹

永八江鄉魏家村的綠色家園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景,藍天也是幸福。永豐縣是吉安市率先召開縣級總林長會議的重點縣,全縣研究制定各項制度和實施方案,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總林長、副總林長,其他8名分管縣領導任各大林區林長的縣級林長制工作機構,各鄉村也成立了相關機構,并嚴格落實林長責任制。
永豐縣設立縣級林長10人、鄉鎮場級林長279人、村級林長1238人。治山理水工作全面展開,各級林長積極履職,縣級林長調研督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鄉村林長巡查,制止森林資源破壞行為。縣鄉村三級林長責任體系全面建成。
“我搞了一輩子林業,深深感受到林長制確實是件好事情。它一經推動,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永豐縣政府黨組成員、正縣級干部、縣級林長曾玖庚感慨地說。
站在全省前列這個高位來抓林長制改革,這是永豐的聲音。將生態公益林、天然林保護、村級防火護林“三員合一”,整合資金,在全縣聘請825名生態護林員,設立林政監管員484名,義務監督員204名。村級林長、生態護林員、監督員按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等“五定”落實到位,全市率先推行并全部建成“一長兩員”森林資源源頭管理構架。
永豐縣的林長制做到了宣傳、管控、追究,一切有章可循。

瑤田鎮梁坊村林長梁海安(左)和古縣林場護林員符聲強在商議森林防火措施
佐龍鄉統戰員、鄉級副林長佟亮在帶領2名生態護林員巡山時,對筆者說:“由于久旱未雨,現在處于森林防火重點期,全縣森林防火任務艱巨。我們每天至少2次去檢查督導森林防火。”
浪田村46歲的宋普輝被聘為生態護林員,他說:“我們日常巡查主要關注有沒有亂砍濫伐、破壞林地等,重點防控火災。”
縣建、鄉聘、站管、村用。在推行“林長制”伊始,永豐縣積極創新探索生態護林員網格化管理機制,將境內林地進行網格分片,統一編號,把護林員落實到相應的網格區域,統一著裝,持證上崗。森林防火、亂砍濫伐、侵占林地、森林病蟲害監測、野生動植物保護,以及各類林業服務標識設施,均由護林員巡查管護,從而破解了積壓已久的人員少、范圍廣、效果差等森林資源保護難題。
什么人可以做生態護林員?永豐縣從各鄉鎮身體條件好、思想覺悟高、熱愛林業事業的林農中挑選,優先選聘有勞動能力和責任心強的貧困人員,并集中進行上崗技能培訓。
根據各村山林面積核定護林員人數,實行人均管護面積原則上不少于3000畝,不高于1萬畝。
除了生態護林員,各鄉鎮還指定轄區內林業工作站林政管理員為監管員,定期對生態護林員的出勤、管護履職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及時對護林員發現的問題開展實地核實和相應處置,建立問題臺賬,實行銷號管理。增加老黨員、老干部、老農民、退伍軍人為村級義務監督員,他們不領一分錢工資,配合林業工作站履行監管職責,凝聚成林政管理合力。
眼下,永豐縣探索建立“智慧林業”網絡監管指揮平臺,對護林員巡山護林實行全程監控,進行跟蹤考核,按工作成效進行獎勵和處罰,及時淘汰不作為的護林員,有效增強護林員的戰斗力和護林隊伍的整體素質。

沙溪林場君埠分場墾荒造林

古縣林場護林員在護林防火
“森林防火重點期內,禁止在森林防火區燒荒、燒田埂草、燒草木灰、焚燒秸稈、吸煙、烤火、野炊……”在八江鄉茶口村,無線廣播播報著森林防火知識。這是由袁付財負責的,如今他可以用手機通過授權密鑰控制廣播。
八江鄉茶口村林地面積達2.6萬畝,占了全鄉一半。村里4個護林員之一、67歲的袁千富說:“我以前是村級防火員,一年才1300元工資。被聘為村生態護林員后,按每畝1元算,我可以拿到5987元,積極性肯定更高了。”
在經費保障方面,永豐縣及時整合資金363萬元,下撥至各鄉鎮財政所賬戶,用于支付林長制生態護林員工資,保障了護林資金足額按時到位,解除了生態護林員的后顧之憂,讓林長制改革“有名”更“有實”。
只能增綠、不能減綠。2019年,永豐縣完成年度人工造林2.06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1.21萬畝、森林撫育3.52萬畝、國儲林新造0.68萬畝,完成特色竹木和林下經濟建設任務1.53萬畝,重點區域實施“木材大徑化、樹種珍貴化、經營持續化、結構復層化”的“四化”建設正穩步推進,永豐縣還是全省春季防火平安縣。
目前,永豐縣新增建立56個濕地保護區,全縣濕地只增不減。縣政府出資20萬元,對全縣952株古樹名木進行建檔、掛牌保護;特別是對其中30余株珍稀古樹名木采取樹牌、圍欄、培土等方式重點保護,成效顯著。健全森林防火預警、預防、撲救三大體系,積極宣傳、部門協調、排查隱患,嚴防森林火災發生。同時,全縣完成疫木清理面積5.4萬畝,清理疫木8.6萬株,有效控制了松材線蟲病蔓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