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

2014年1月,福建燕山黃氏家廟正式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千名黃氏子孫前往豐州參加了正式揭牌儀式,清朝時期移居海內外的筆者宗親也特地返鄉認祖歸宗。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女子,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遙遠家族的力量。據族譜記載,筆者的父系家族開基祖忠勇公答剌真(生于1246年),為元朝進士,1281年自燕山元大都(現北京)赴福建泉州為官,因“尊立法,德惠于民”,深受士民愛戴,后來便“以官為家,入籍南安,復故氏黃”。忠勇公生有十個兒子,除了長子和次子回歸燕山(現北京)原籍外,其余八子均留在南安。2015年,本人第一次來到老家泉州,盡管不會講閩南話,卻能依稀地從家族親人的對話中,感受到曾經熟悉的濃濃鄉音。經查詢,自己找到了燕山黃氏昭穆:仁原體乾、允希應有、甫淑用元、臺鼎世守、怡和衍卿(貞)、胤哲孫秀……家父告知,本人為卿字輩成員。后據家廟長者介紹,明、清兩朝,本族累計進士十人,文科舉人三十八人,武舉人十一人。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縣、教諭、訓導達五十多人;任總兵、都督、誥命將軍的七人。至于不滿時弊飄然不仕者,或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者,亦不在少數。十三世黃緯公,奉命北上抗擊沙俄入侵,以睿智與奮戰打敗犯敵,康熙帝親迎十里。十世正升公,系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姑父,官至五軍都督,率舟師入援南京,戰場上被執,不屈殉節……
家人是自己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正如哲學上的三大著名設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中學時代起,自己便開始好奇和挖掘家族記憶中的往事。記憶中,家里最珍貴的物件,便是已故曾祖父和祖父的遺物。家中的相冊里,曾祖父黃怡霸已是白須老者,面目慈祥,雙目有神。曾祖父一生在南洋經商,樂善好施,曾資助多名老鄉同赴南洋打拼……祖父黃俊龍繼承父業,生前大部分時間與家人兩地分居,在菲律賓經商期間因遭日軍侵犯,不幸感染肺病,回國后不久便英年早逝。在父親兒時的記憶中,祖父生前留給他最珍貴的遺物便是一方他初學時收到的硯臺和一本由其親筆撰寫的詩集——透過祖父一手娟秀的小楷字,一名華僑在南洋打拼中反日寇、反壓迫的滿腔義憤和遠離親人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在祖父和祖母結婚的喜慶流程單里,筆者發現其當年選用的伴奏已是傳達革命情懷的“義勇軍進行曲”。
自幼喪父的父親從小在曾祖父的教育下,以讀書為要務,雖簡衣素食依舊勤勉學習,一路讀到大學畢業,繼而成為一名教授。業余時間,父親除了照顧癱瘓的祖母和久病的母親,他最珍惜的便是時間。作為較早由物理專業轉向計算機研究的學者,除了俄語他還自學了英語和日語。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父親一直致力于科技研發:1966年他參加了我國第一臺工控機研制(四機部項目)、應用試驗(國家“三五”自動化樣板項目),并執筆現場試驗總結報告;1977年他創造了國產民用機可靠性5800小時全國最高紀錄;1984年他研發了“微機可控滲氮軟件”(填補國內空白,屬獲第二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獎的中科院資助項目的單列項目);1993年他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設計算機網絡高層軟件設計實驗并編寫指導書……
回望人生,每當自己遇到挫折時,家人便會在第一時間給自己打氣;每當自己墜入迷茫時,家人便會用“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誡自己,時刻保持清醒和獨立。正如《說文解字》里釋義的“家”字,從象形到象意,幾千年來“家”便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休憩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