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梅,李月清,陳靜,郭南珍
(廣東省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廣東 肇慶526060)
失語癥是一種常見的腦卒中并發癥及后遺癥,其中運動性失語癥在腦卒中失語中最為常見[1]。運動性失語癥患者有一定理解能力,但存在說話困難、表達不清等情況,嚴重影響其日常社交,且該病恢復緩慢,患者病情穩定后需要進行長期的康復干預[2-3]。以往臨床對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常采用常規護理,但常規護理對患者出院后的康復干預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 “聽說讀寫”四維全程護理在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6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42~76歲, 平均 (62.25 ± 9.63) 歲; 病程 23 ~ 136 d, 平均 (82.69 ±29.71)d;大專及以上學歷5例,中?;蚋咧袑W歷6例,初中學歷14例,小學學歷6例。對照組男22例,女9例;年齡44~ 73 歲, 平均 (64.11 ± 9.48) 歲; 病程 19 ~ 141 d, 平均(80.74±27.69)d;大專及以上學歷 2例,中?;蚋咧袑W歷6例,初中學歷16例,小學學歷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經CT檢查確認為腦梗死或腦出血;②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③病程在6個月以下,病情穩定,意識清晰,無視聽障礙且理解能力正常;④患者與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精神疾病;②伴有心、肝、腎及其他重大疾??;③已接受過其他語言訓練。
1.3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住院期間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藥物指導、常規訓練等,詳細記錄患者資料,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協助患者解決康復中的問題,并提醒其定期復診。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 “聽說讀寫”四維全程護理,具體方案如下: (A)聽理解訓練。①單詞認知:根據患者失語情況準備相應的圖片,告知患者物品名稱,令其找出對應圖片;②語句理解:對物品形狀、功能等特點進行描述,讓患者辨別物品。 (B)口語訓練。①從數字、單詞、兒歌等簡單訓練開始,讓患者試著開口并發出聲音,可做口型示范引導患者;②視頻播放詩詞、歌曲等,讓患者練習轉述;③與患者進行簡單的對話溝通,可通過 “今天想吃什么”等日常對話,將患者前期訓練所學語句應用到實際中。 (C)閱讀及理解訓練。①將語句拆分成詞組,讓患者練習句子組合;②視頻反復播放短文、詩句等,并讓家屬經常朗讀給患者聽,鼓勵患者一起朗讀;③閱讀一篇短文,根據文中內容出題,讓患者作答,隨著正答率提升逐步增加文章字數、難度。 (D)書寫訓練。從抄寫到聽寫,逐步增加難度,培養患者寫日記的習慣。訓練頻率為2~3次/d,20~25 min/次,各項交叉進行,訓練過程中讓家屬盡量參與,熟悉訓練過程,出院時給家屬發放訓練指導手冊,使其配合出院后護理工作。兩組患者均連續護理6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語言能力。以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 (CRRCAE)[4]為基礎,設置問卷對患者語言能力進行評價,問卷分為聽理解、名詞與動詞理解、句子理解、口語命令執行4項,每項10題,每題6分,各項總分均為60分。5秒內作答正確,計6分;15秒內作答正確,計5分;15秒內作答但答案稍有偏差,計4分;15秒后予以提示且作答正確,計3分;提示后作答但答案稍有偏差,計2分;提示后作答錯誤,計1分。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存質量。以中文版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生存質量評價表[5]為基礎,對生理、心理、社會交流三個方面設問,每項10題,每題5分,各項總分均為50分。1分為嚴重影響社交生活;2分為影響社交和生活;3分為影響社交但生活正常;4分為未影響社交和生活;5分為社交和生活均為正常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語言能力觀察組護理后的聽理解、名詞與動詞理解、句子理解、口語命令執行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語言能力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語言能力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聽理解 名詞與動詞理解 句子理解 口語命令執行觀察組 3 1 4 7.7 5±6.6 3 4 5.3 6±6.1 2 4 3.5 9±5.2 4 4 6.3 6±6.4 8對照組 3 1 3 9.2 8±5.3 7 3 7.6 3±4.9 6 3 6.4 5±5.2 2 3 7.7 6±5.6 4 t 5.5 2 7 5.4 6 4 5.3 7 5 5.5 7 4 P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2.2 生存質量觀察組護理后的生理、心理、社會交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生理 心理 社會交流觀察組 3 1 3 6.6 9±2.3 6 3 7.3 5±2.5 8 3 5.4 8±1.7 8對照組 3 1 3 4.4 7±2.2 4 3 3.8 9±2.4 6 3 2.8 7±1.6 6 t 3.7 9 9 5.4 0 4 5.9 7 1 P 0.0 0 0 0.0 0 0 0.0 0 0
腦卒中合并運動性失語癥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患者常伴有語言障礙、書寫錯誤、詞序顛倒等情況,嚴重妨礙其正常交流,對家庭、工作、生活等多方面造成影響,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研究[6]表明,有30%~40%腦卒中患者在入院時即出現失語癥狀,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需要采取康復干預措施以恢復語言能力。臨床研究[7]表明,發病后6個月內是語言恢復的黃金時期,否則有可能出現永久性言語損傷,應在患者有強烈康復意愿的前期開展訓練。常規護理在患者出院后的干預能力有限,不能滿足患者出院后仍需要康復訓練的需求,患者易錯失治療黃金期,延誤病情。
“聽說讀寫”四維全程護理是一種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針對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語言障礙等問題,制定聽理解、口語、閱讀及理解、書寫訓練計劃,在患者住院時期及出院后進行語言能力綜合性訓練[8]。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聽理解、名詞與動詞理解、句子理解、口語命令執行評分以及生理、心理、社會交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聽說讀寫”四維全程護理可有效提升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的語言能力與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在于: “聽說讀寫”四維全程護理在患者住院期間對其單詞認知、語句理解、聽寫、復述、閱讀、書寫等制定了科學合理的計劃,引導患者循序漸進地恢復語言能力,并為家屬做了正確詳細訓練示范及出院指導,讓患者出院后仍能接受科學的訓練,且通過定期隨訪指導家屬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訓練內容,為患者解決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并督促其保持定期復診的習慣,有效提升患者聽理解、名詞與動詞理解、句子理解、口語命令執行的能力,并通過恢復語言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 “聽說讀寫”四維全程護理可顯著提升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患者的語言能力與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