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長臂猴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自然生態保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意義重大、充滿創新、志在必成的重大改革,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
記者1月8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0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任務已全部完成,具備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條件;《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海南長臂猿種群恢復勢頭良好。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青海省,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涉及果洛州瑪多、玉樹州治多、曲麻萊、雜多4個縣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13.62 米。它擁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有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3年來,青海省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根”與“魂”,先后實施了一系列原創性改革,改變了“九龍治水”局面,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系,走出了一條富有三江源特點、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
為保護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江河的發源地以及世界范圍內特有的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16年3月,兩辦印發《試點方案》,拉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踐探索的序幕。
作為我國第一批探索建立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主要試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在超過12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區開展全新體制的國家公園試點,努力為改變‘九龍治水’、實現‘兩個統一行使’闖出一條路子,體現了改革和擔當精神。要把這個試點啟動好、實施好。”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任永祿介紹說,近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大膽推進生態保護制度創新實驗,充分發揮生態保護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和示范帶動作用,大膽推進生態保護制度創新實驗,先后實施多項原創性改革,確立了依法、綠色、全民、智慧、和諧、科學、開放、文化、質量建園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規劃、政策、制度、標準、生態保護、機構運行、人力資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撐、監測評估考核、項目、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合作交流、社區共管15個體系。時至今日,《關于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部署意見》確定的8個方面31 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部完成。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
同時,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功能不斷強化,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度提高超過11%,產草量提高超過30%。試點成效證明,中央決策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正確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逐步實現從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制度建設向鞏固完善轉變,從探索試點向全面推進轉變,扎實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行穩致遠。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區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 平方公里,約占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是亞洲熱帶雨林和世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具有筑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的重大意義。”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夏斐表示。
據悉,海南省通過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置換、安置就業等方式,對位于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范圍內的白沙縣道銀、坡告兩村全面實施生態搬遷。兩村由過去不通公路、電訊的貧困村,轉變為在山外重建的帶有黎族建筑風貌的美麗鄉村,同時合并為銀坡村。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試點搬遷,目前已啟動白沙縣3個自然村共118 戶、498 人整體搬遷,預計2020年完成;第二步對剩余8個自然村352 戶、1387 人實施生態搬遷,計劃2021年完成全部470 戶1885 人生態搬遷。”夏斐說。
國家公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充分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創舉,而試點工作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探索了新路。

海南霸王嶺雅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