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山采藥到關門潛修,然后再次出山,近幾年,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楊得坡又回到“用雙足丈量大山,品味中草藥‘詩與遠方’”的日子。研究了20多年的中藥材種植和產業,他對南藥種質流失、優勢產區轉移的現狀憂心忡忡。
“作物是‘順境’出產量,而中藥材是‘逆境’出品質。”楊得坡說,振興南藥,最重要在于前端的南藥保護,“種質是南藥的基礎核心資源,挖掘老品種,回歸傳統,才能保證藥材的道地性與功效。”
好藥產自深山。楊得坡幾乎每個月都會上山采集藥材,在田間地頭指導藥農種植藥材,足跡遍布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從中藥基礎研究,延伸到應用研發領域,并關注到南藥品質與行業發展。他發現,南藥存在的共性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楊得坡介紹,南藥(“廣藥”)指廣東、廣西南部及海南、臺灣等地出產的道地藥材。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廣東中藥材資源豐富,野生及栽培(養殖)的藥用動植物有3500 余種,包括藥用植物3100種,藥用動物400 種。藥材品種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常用大宗南藥有200 種。
近幾年,楊得坡幾乎跑遍了廣東的主要南藥產區,調研結果顯示,即使是廣東道地藥材,也因種質流失、管理不善,出現式微的征象。
以陽春砂為例,道地產區在陽春市,但由于陽春砂不能自然授粉,種植成本很高,農戶種植積極性低,導致廣東的陽春砂種植面積越來越少。目前,西雙版納所產陽春砂占中國市場的85%以上,該種大宗藥材品種實際已不在廣東。
廣藿香也是傳統“十大廣藥”之一,主要有石牌廣藿香(牌香)、高要廣藿香(高香)和湛江廣藿香(湛香)3個種系(或者化學生態型),藥用的種質以牌香最優,但目前牌香已蹤跡,廣東種植的多為湛香和高香。
巴戟天是德慶與高要的道地藥材,根據調查,種質應有12 種之多,目前種植的品種也只有小葉種和大葉種(黑蕊型),其他10個品種已難覓蹤跡。南藥種質流失、種質混亂、良種缺乏,已成為行業的共性問題。
什么是種質呢?楊得坡解釋,種質是指生物體傳授給后代的一套基因,就南藥來說,是整個產業的基礎、核心資源。南藥種質問題影響中藥材質量,直接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南藥開發、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是前端的南藥保護。只有抓住了核心的種質資源,才有一切。”楊得坡認為,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日益激化,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與資源的競爭。中醫藥是中華瑰寶,南藥作為廣東特有的優勢資源,對提升廣東中藥材在全國布局的地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也有著特殊意義,“振興南藥,建立規范、集中的南藥種質資源保護地(種質資源庫)勢在必行。”
“從事南藥產業的公司、農戶基本為了生產需要,重點關心藥材出路,藥材開發、種植有逐利性。而廣東中藥研究所、廣州中醫藥大學等機構,針對南藥及其產業的研究主要圍繞課題開展,建立的中藥資源圃以教學、科普為主,面積小,沒有與產業結合。南藥目前尚缺乏集中保護的地方。”楊得坡說。
按照他的設想,先建圃(南藥活的植物庫),后建庫(南藥生物種質資源庫)。首先是資源匯集、品種收集,可以考慮在廣州附近開辟南藥集中保護地,全面收集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嶺南中草藥、地理標志保護的藥材品種、大宗特色南藥品種、珍稀瀕危和難繁育南藥以及企業需求大的品種,采取“就地保護與野生撫育、遷地保護與離體保存、引種馴化與栽培種植(養)”等綜合技術,形成中國南方品種齊全的南藥種質資源庫,理想狀態是達到500 種。
基于此,研究人員可對南藥遺傳性狀、本草考證、種質育苗、繁殖等內容進行研究,提出對產業的指導,以此推動自主培育或應用價值較高的“獨具特色的南藥或嶺南中草藥”南藥產業,建立南藥產業科技高點。
楊得坡說,與傳統作物追求新品種、大產量不一樣,南藥應提倡挖掘老品種,回歸傳統,才能保證道地性、藥性。廣陳皮的源植物茶枝柑就是老品種。另外,作物往往追求大水大肥,控制蟲害,快產快出,但中藥材種植往往在干旱、低溫的環境更適宜,且要求達到一定的種植時間。“簡單理解,作物是‘順境’出產量,而中藥材是‘逆境’出品質。”

三叉苦基地考察

從化國醫小鎮種苗基地
為推動南藥種質研究與產業結合,數年來,楊得坡帶領團隊做了道地藥材品種的實踐,包括陽春砂、巴戟天和廣陳皮的生態種植技術研究與種植推廣。其中,最具成效的是對于廣陳皮道地性的研究,推動了廣陳皮產業的發展,見證了新會陳皮的涅槃嬗變。
楊得坡介紹,團隊于2007年開始做廣陳皮的研究,當時新會鮮有集中連片的茶枝柑,全區種植面積不足4000 畝,年產值約3500萬元。團隊與當地政府、核心企業合作,研究解答了什么是道地廣陳皮,其主要的化學成分,藥效、安全性,從廣陳皮中分離了123個化合物,證明多甲氧基黃酮類是廣陳皮的特征性與標志性成分、構建了廣陳皮活性指紋圖譜品質評價新模式,主持制訂廣陳皮行業標準,擦亮了廣陳皮的產業名片。
如今,廣陳皮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2018年產值80億元,不僅僅成為了新會的知名品牌,也是廣東南藥發展的典型代表。
在這個過程中,楊得坡團隊與廣陳皮產業一同成長,現任廣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教授、新會陳皮專家顧問的鄭國棟,就是中山大學培養的第一個“陳皮博士”。
“中大對南藥產業的研究,更加注重與企業的合作。”楊得坡說,團隊依托課題,先后在粵西(新會、羅定)、粵西北(德慶、懷集)和粵東(紫金)建立南藥推廣中心,開發陽春砂、巴戟天、廣陳皮種質資源圃,與采芝林、致信、三九等藥企合作,以“藥材定制、保價收購”的形式,幫助農民種出道地性、高品質的好藥材,并對接產銷。目前,團隊已推廣南藥種植面積3萬余畝,7000 戶村民年收入平均增加5000 元以上。
2017年,楊得坡成為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017 中醫藥現代研究》南藥專項首席科學家,與多所高校、企業合作,推動南藥種植推廣與精準扶貧,并在廣州嶺南中醫藥博覽園(從化國醫小鎮)建立南藥工作站,重點開展南藥資源保護與開發,為產業發展貢獻智慧。
楊得坡說,自己早年主要做抗抑郁中藥資源的調查研究,發現了6個植物新種,后來專心做學術,在實驗室做研究,一待就是13年,發表論文300多篇。“后來,突然發現這些文章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最近的幾年,我又‘出山’了,感覺真的好。中藥材不僅有種植的艱辛,還有‘詩與遠方’,以大山做實驗室,削樹為筆,鋪地做紙,是一件極浪漫的工作。恢復南藥,保護南藥,這就是我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