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卡起源于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常見的有勉唐畫派、欽則畫派、齊烏崗巴畫派……”
酥油燈下的陳飛,沉靜、淡然。但只要說起唐卡,他便會眉飛色舞,整個人都煥發出光彩。他說,這大概是他生命中唯一一個可以讓他滔滔不絕的話題。
燈光下,他左手腕上的傷疤清晰可見,那是他在傳承唐卡文化之路上的印記,最初的傷口要遠比現在 “猙獰”得多。在這條路上,他經歷的磨難不止一次,甚至有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陳飛說,他不后悔。
與唐卡相遇,在他看來,是一場奇妙的邂逅, “那是緣分”。
20年前,來自北京石景山一個普通家庭的陳飛,還是一個做著明星夢的少年。他頂著家里巨大的壓力,考了三年才走進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大門,憧憬著有朝一日站在聚光燈下贏得萬眾矚目。可是,誰也沒想到,他原本的夢想被一場畢業旅行改變了。
在那次旅行中,他邂逅了人生中第一幅唐卡。打開卷軸的那一刻,他被畫面驚艷了。 “太美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當時的震撼。而在此前,他從未聽說過這樣一種藝術形式。
他用僅有的800元錢買下了那幅唐卡,從此走進了唐卡的世界。
從西藏回來的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去國家圖書館啃唐卡的相關書籍,用手抄和復印的方式,把資料一點一點搬回了家,就這樣在圖書館一泡就是幾個月。
“就像魔怔了一樣。”家里不止一個人這樣說他。
為了研究不同年代的唐卡和不同的繪畫工藝,陳飛經常往藏區跑,聽到哪個老鄉家有唐卡,他就會立刻趕過去。對他來說,沒有比看到一幅珍貴的唐卡更讓他興奮的事了。這樣的癡迷讓他成了唐卡專家,也讓他很快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要培養專門的畫師隊伍,要建立專業的顏料基地,要讓每一幅唐卡都成為精品。
為了實現這幅 “藍圖”,他可沒少受罪。為了尋找畫師,他在深山里迷過路,差一點就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為了尋找適合做顏料的礦石,他在渺無人煙的藏區遇到過狼群,那種心提到嗓子眼的恐懼他永遠無法忘記。
最刻骨銘心的遭遇,是在2010年。那次也是為了尋找一種礦石,他開車時與一輛大貨車相撞,手腕粉碎性骨折、嚴重錯位,左手因此喪失了大部分功能。但這些并沒有澆滅他的熱情。 “我一定會把這件事做下去!”他說。
一幅唐卡的誕生其實并不容易,常常需要耗費畫師一年甚至兩三年的時間。有些人為了逐利,會用化工顏料代替天然顏料,這樣可以簡化繪制程序,但會影響唐卡的質量。 “有些唐卡沒幾年顏色就會脫落。”陳飛說,他特別痛心于這樣的現象,希望這種古老的文化能夠好好地傳承下去,而不被世俗利益所影響。
為此,他組建了藏經閣文化交流中心,精心培養畫師,組建自己的畫師隊伍,還四處搜尋礦石,創建自己的顏料基地,潛心研究唐卡繪制工藝。
陳飛還發起成立了唐卡文化公益基金,用于保護唐卡文化、改善唐卡創作環境以及資助藏族畫師,承擔畫師家人生活和孩子的教育費用。 “讓畫師沒有后顧之憂,他才能心無旁騖地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陳飛說。
如今,他已經掌握了顏料提純的特殊工藝和繪畫技巧等核心技術,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走出了一條將傳承非遺文化與市場接軌的路。對他來說,保護唐卡,傳承唐卡文化早已不是興趣,而是一種使命。他說,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國家的傳統文化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