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蕾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蘇州215021)
在高等院校建設過程中,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新人格培養是思政課程教學開展的主要目標,教育人員必須對其加強重視,確保能夠更為科學地開展思政課程,實現學生思想素質的有效提升,確保教育教學工作能夠更高程度地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為了進一步明確高等院校如何更為科學地開展思政課程教學,特此展開本次研究,希望能夠有效推進我國現代教育教學活動發展。
創新意識具體是指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可以主動發現問題,同時科學采取相關措施對其進行有效解決。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對其創新意識進行更為科學的培養,通常情況下,高等院校在具體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時,其知識涉及多個領域,具有極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在具體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時,通過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能夠對齊創新意識進行有效激發。在具體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時,教育人員必須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對相關問題進行處理之前,需要基于多元化角度進行深入分析[1]。在具體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時,教育人員需要進行良好學習氛圍的合理營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現代社會發展規律,對國家命運和前途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確保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
創新能力具體包括創新想象力,創新實踐力,創新注意力,創新思維力,創新記憶力和創新感知力,基于此,創新能力具有較為廣泛的涉及范圍。如果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這表明學生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具有較高獨特性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養成創新思維,通過實踐活動能夠更為完整地表達創新思維[2]。在具體進行課堂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具體行為對其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進行科學檢驗,通過不斷實踐,否定自己和肯定自己,以此為基礎,才能將其舊理論完全推翻,從而實現新理論的有效形式,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分析理論時具有更高的辯證思維。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新人格培養時,能夠在一定程度內實現學生創新人文精神的有效提升,在學生不斷學習和課堂實踐過程中,其創新人文精神也會隨之得到更高程度的發展。學生通過學習思想政治課程,能夠完善自身,對其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行更為有效的培養,使其在未來能夠坦然面對問題,對其人格進行合理完善,實現學生堅韌性格的科學培養[3]。在具體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進行有效激發,對其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確保學生能夠進一步發現問題,進而對其獨立性和自覺性進行更為有效的培養,使其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獨立解決,科學應用相關理論對其問題根源進行合理驗證。
在現代教育教學活動發展過程中,教師需要保障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在具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主動發現問題,并對其進行有效解決,鼓勵學生對相關知識和內容提出質疑。教育人員在講解相關理論時,需要對其研究體驗進行科學分享,和學生共同進步,使其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想政治課程[4]。在此過程中,教育人員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強化小組合作和競爭,實現學習效率的進一步提升,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具體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時,教育人員需要合理設置研究課題,嚴導學生基于個人興趣和學習特點廣泛收集問題需要的各項資料,通過進行小組探究計劃的合理制定,更為有序地開展課題研究。
在具體開展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境,對有效開展思政課程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首先就校園環境而言,相關人員必須明確思政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開展思政課程教學的重要價值,使其和專業課程共同發展,相互促進,與此同時,還需要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為思想政治教育創建良好的氛圍。其次,就社會環境而言,需要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更為有效的宣傳,同時進行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有效弘揚,使其相關人員進一步明確思政教育的主要作用,進行良好社會環境的合理營造,實現良好社會風氣的有效形成[5]。最后就學生就業環境而言,相關單位需要利用學生思政課程表現對其進行科學考察,利用思政課程學習成果對其思想政治素養進行科學衡量,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開展的環境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內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新媒體時代發展使現代人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同時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思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新媒體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相對較大,基于此,高等院校如果想要確保更為科學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確保緊跟時代發展,自習思政教育方式進行科學轉變。在現代新媒體環境影響下,學生對于科技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網絡信息具有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為豐富的信息內容,同時網友之間也可以進行更為方便的交流,基于此,相關院校需要科學應用網絡優勢進行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創新,通過合理應用新媒體設備對其教育渠道進行有效拓展[6]。例如教師通過設置一個微博或微信群可以使學生之間進行更為有效的互動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互聯網為其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契機,基于此,高等院校必須抓住機遇,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更為豐富的網絡設備,使其工作需求得到更高程度的滿足,為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更為科學的網絡服務平臺,科學構建學校機房,使學生上網需求得到更高程度的滿足。
在現代網絡環境背景下,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漸顯現,在現代網絡的沖擊下,學生首先需要強化自我教育能力,正確進行自我教育,實現自身道德修養的有效提升。其次,學生需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對其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更為有效的應用。最后學生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個人專業素養,確保自身具有更高的媒體素質,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遵紀守法,對其網絡行為進行合理約束。高等院校在具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實施者和承擔者,介于此,學校需要科學構建四政教育隊伍[7]。就是在對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引導學生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確保能夠更為高效的開展思想政治教學。最后,高等院校還需要對其教學觀念進行科學轉變,明確新媒體設備對我國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具體影響,及時了解現代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價值,使其功能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對第四次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進行更為科學的指導。
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是高等院校思政課程教學出現的新的教學載體,網絡設備是現代思政課程教學工作開展的新載體,基于此,相關院校需要科學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證學生價值觀念的正確性,對其理想信念進行更為有效的教育,強化網絡法治教育,對學生網絡語言和網絡行為進行合理約束,對其進行不斷提醒,實現學生法治意識的有效形成,確保學生在應用網絡設備過程中能夠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8]。例如,教育人員需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自覺維護網絡文明,在具體應用網絡過程中享受便利的同時,能夠自覺規避不良信息,從而實現學生思政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例如教育人員可以進行網絡法律法規和網絡道德教育選修課的合理開設,確保學生對網絡的利弊具有更為具體的認知,對其進行辯證分析,與此同時,學生還需要確保對網絡文化具有全面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更為科學地開展思政教育。
高等院校在具體進行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全面拓展教學空間。對于內涵空間拓展而言,大多數人對其缺乏正確的了解。拓展內涵攻堅,具體是指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時需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道德規范等多種教育,確保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身體素質以及文化素養發展的協調性[9]。教育人員在具體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時,需要確保教育內容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走出乏味枯燥的課堂環境,走進真實的環境,以此為基礎,確保學生能夠使書面知識有效融入日常生活,進而使其思政課程功能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
在我國傳統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同時教學形式也存在明顯的單一性,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政課程學習,教育人員需要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基于研究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時,教育人員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主動提出問題并對其進行科學解決。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社會調查,詢問老師,社會實踐以及上網查詢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料。學習小組還可以組織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確保學生能夠更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進而對思想政治課程開展的重要價值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通過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更為科學的培養。通常情況下,思想政治課程具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具有多種創新實踐活動,包括社會實踐活動,工廠農村調查研究,校園文化活動,參觀革命圣地,志愿服務,專題報告,知識競賽等。
在具體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教師需要合理應用藍墨云平臺,基于學生特點開展分層評價,在具體進行分層評價時,通過合理應用藍墨云平臺,采取談心談話問卷調查測試等方式,分析學生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對其進行定位性評價[10]。在學生具體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科學評價。在此過程中,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而言,需要對其進行合理激勵,使其對努力的方向具有明確的認識。而對于提高層,則需要始終堅持嚴要求高標準,有效結合終結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確保評價體系的全面性。
總而言之,高等院校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時,教學目標具體包括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和創新人格培養三個方面。在此過程中,通過強化學生主體意識,科學整合教學環境,引進現代網絡技術,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強化網絡道德教育,全面拓展教學空間,創新教學實踐活動,完善課程評價體系能夠確保更為高效地開展思政課程,保障學生具有更高的思想素質,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為現代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進而推進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使其更高程度地滿足現代社會經濟建設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為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豐富的現代人才,進而為國家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