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卿

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從此陷入了百年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開啟了漫長而艱巨的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路。從1840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間,西方列強迫使中國簽訂了110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近代中國一樁樁屈辱的歷史、一個個驚心動魄的血案足以證明,一個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國家和民族,絕對無法贏得他國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強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的屈辱歷史,才能無所畏懼地敢于直面正義的抗爭。
歷史蘊含著盛衰興亡的深刻哲理。習近平主席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指出:“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社會動蕩、外族侵略、戰爭磨難,但中國人民始終自強不息、頑強斗爭,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向往和追求。”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今天,我們紀念鴉片戰爭180周年,就是要銘記歷史,深刻認識中國近代以后所遭受的民族苦難,深刻認識這種長期的民族苦難給中國人民精神世界帶來的深刻影響,緬懷勇敢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英烈,深刻汲取鴉片戰爭的歷史教訓和啟迪,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量,奮發圖強,更好地開創美好的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了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黑暗境地。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英勇抗爭,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無論是太平天國起義還是戊戌變法,都以失敗而告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此后,政黨政治在中國興起,當時在北京、上海等地曾出現過大大小小300多個政黨和政治團體,但很快就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消失了。近代中國歷史表明,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都沒有能力承擔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黨領導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推動者、引領者、實踐者。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于面對曲折,勇于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攻克的難關,從勝利走向勝利。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民認識到,必須走一條有別于封建專制制度的道路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回顧近代中國歷史,考察世界變化,可以看到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發展大多是以對內剝削、對外掠奪來實現的。少數發展中國家走資本主義道路雖然在某個時期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以及社會矛盾加劇等嚴重問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來說,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從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農民階級、封建地主階級開明派、資產階級改良派和民族資產階級紛紛登上歷史舞臺,但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這些運動、變法和革命都沒有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要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只能探索新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遭受巨大損失、付出血的代價后,開創了一條由新民主主義通向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成功開創了適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確的道路使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創造了人間奇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前后,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代表的歐洲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創立馬克思主義,探索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道路。馬克思痛斥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引起了馬克思的高度關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馬克思撰寫了十幾篇關于中國的報道,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真相,為中國人民伸張正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的面貌,逐步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前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前,為改變國家面貌和民族命運,中國人民開始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艱難而執著的探索,一個個救國方案被提了出來,又在社會實踐中逐個失敗。20世紀上半葉先后建立的不同性質的政黨、政團也都沒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沒有先進的階級作基礎,未能提出正確的綱領并發動人民群眾以解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建立共產黨,揭開了探索民族復興道路的新篇章。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自覺肩負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使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社會理想,帶領人民進行推翻三大敵人的徹底革命。從此中華民族復興大業有了先進領導、正確方向、崇高理想、現實道路和磅礴力量,一步步走向成功。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始終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能夠幫助人民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今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鴉片戰爭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物和遺址,今天廣東省內的一些博物館、歷史紀念館里都珍藏著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的刀、矛、弓、箭、盾牌、鐵炮、炮彈、火繩槍、皮甲等,英軍的步槍、手槍、火炮、望遠鏡、戰列艦模型以及航海儀、測速儀、蒸汽機等,今天珠江口江中上下橫檔島和珠江兩岸還保存著一座座古炮臺遺址。這些珍貴的文物和遺址,見證了先輩的英勇和智慧,記錄下了一個個令人感慨萬千的中國軍隊的悲壯戰斗和將士犧牲的歷史瞬間,保存了豐富的歷史信息。銘記歷史滄桑,看見歲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脈。今天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利用好、宣傳好這些珍貴的文物和遺址,發揮其強大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還要進一步加強鴉片戰爭史料的整理和發掘利用,深入研究鴉片戰爭的歷史,培育民族精神,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好近代中國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新中國的故事,講好廣東改革開放的故事、粵港澳大灣區的故事,助力文化強省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壯大我國的綜合實力。鴉片戰爭悲壯的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鴉片戰爭中,“遠東霸主”中國敗給了遠道而來的英國。從清朝方面看,失敗原因很多,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武器落后、指揮不當、戰斗力低下等。但是從這場戰爭全局觀察,戰爭是以綜合國力為支撐的,是經濟實力的比拼。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兩國的戰爭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對陣。英國的鋼鐵產量突破100萬噸,占世界產量的40%;煤產量達到3000萬噸,占世界產量的四分之三;英國的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7%,生產和出口的是商品、火槍、大炮這種高科技產品。中國生產的是茶葉、小麥、棉花等低附加值的農產品。清朝的經濟總量雖然遠超英國,但它的龐大經濟是由農業人口堆積起來的,雙方的差距極大。今天再一次觸摸這段歷史,就要在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中,在當前與長遠的統籌中,進一步明確來路、走好當下路、更好奔向前路。廣東是鴉片戰爭爆發地,也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最先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人民奮發有為、致力發展經濟,勇立潮頭,經濟總量連續30年領跑全國。大潮起珠江,千帆再起航,今天黨中央賦予昔日鴉片戰爭主戰場的廣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兩個重大國家戰略。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勇于創新發展,在更高起點上改革開放,堅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壯大我國綜合實力,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重要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愛國主義旗幟下救亡圖存的歷史,也是愛國主義自身在仁人志士的探索奮斗中蛻變轉化的歷史。“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最早察覺“侵略的西方”對中國的虎視眈眈,也敢于正視落后的中國與“先進的西方”之間的懸殊差距,從而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中國社會、謀求國家富強的積極選擇。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將向西方學習推進改革作為關系民族生存的重要問題進行思考。同時展現出開眼看世界的新風氣,介紹西方史地、軍事的著作如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環志略》等相繼問世,一批有識之士努力拓寬視野,帶著極強的危機感和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致力于開啟中華民族新的世界觀念。在異常強大的敵人面前,中華民族沒有屈服,在極端深重的危機面前,我們的國家沒有滅亡。每一次反對外敵入侵的抗爭,無不凝結著愛國主義的熾烈激情。每一個救國方案的實踐,都向愛國主義本身提出了順應時代潮流而發展升華的必然要求。而每一次救國實踐的失敗,又都激起了愛國救亡的更大浪潮。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的一系列抗爭,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過程,是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升華的過程。新時代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 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當前,我們正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廣東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我們期望通過深入對鴉片戰爭歷史的研究,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更加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厚望重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勇擔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