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成林

南沙是1840年鴉片戰爭的主戰場之一。當年英國人就是在這里,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中國的國門,開啟了西方列強爭先恐后瓜分中國的近代百年屈辱史。我們今天在南沙召開紀念鴉片戰爭180周年研討會,反思歷史,展望未來,具有極為真實的現場感和獨特的實踐價值。
以史為鏡,可以明興衰。1840年鴉片戰爭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訓和啟示,不外乎這三點:一是落后必然挨打,發展自己的實力才是王道。中國近代歷史上百年屈辱史的核心原因,就是技不如人,實力不如人。當然,這種實力不僅指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也包括科技實力、文化軟實力等。二是閉關鎖國保護不了國家安全,反而可能喪權辱國。有清一朝,均以天朝自封,盲人摸象,夜郎自大。到了晚清更是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導致國力落后、喪權辱國。因此,要避免刀架在脖子上簽城下之盟的屈辱歷史,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三是沒有科技和工業的進步,國家不會真正強大起來。鴉片戰爭的慘痛歷史說明,如果國家只富不強,再多的財富積累也只是別國隨時可以掠奪的肥肉。而近代工業革命史表明,國家要真正強大,必須緊跟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走科技強國、工業救國之路。英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其《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變革與軍事沖突》指出,鴉片戰爭前中國經濟總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至1820年中國GDP已占世界經濟總量32.9%。直到1890年,世界經濟第一的寶座才被美國搶去。為何中國經濟總量遠超英法等西方列強,還會在1840年鴉片戰爭時遭遇慘???原因就是,晚晴政府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跟不上世界科技發展與工業革命的潮流,整個社會失去了創新活力,被遠遠拋在世界后面。
廣東既是1840年鴉片戰爭這段慘痛歷史的親歷者和受害者,也是1978年以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踐者和受益者。通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東已從過去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業省發展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經濟第一強??;中國已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戰略躍升,進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
當前,中國已進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方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寄予了厚望。2012年12月,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第一次來廣東考察時,就對廣東提出了“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殷切期望(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廣東做到“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兩會”廣東代表團審議時,進一步要求廣東做到“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廣東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廣東時,要求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2020年10月12—1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發表重要講話,不僅總結了深圳等經濟特區創造發展奇跡的“十條經驗”,而且提出了“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發”“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抓實干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作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六條要求”。因此,我們需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鄭重宣示,深刻領會總書記對廣東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殷切期望。
目前,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正進入“雙區驅動”的重大戰略發展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戰略布局,是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獲得了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行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可以看出,隨著這兩大國家重點戰略在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落地實施,中央不僅給深圳提出了建設“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任務,而且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40條首批授權事項,這也意味著賦予深圳更多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權利。這一方案的實施,勢必帶動越來越多的國家戰略科技資源、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重大產業合作項目、高端人才資源加速向深圳、廣東以及粵港澳大灣區集聚,這既是廣東即大灣區的重大的歷史責任,也是重大的發展機遇,影響深遠。
這就說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謀劃,事關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大局。這也說明,這兩個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同時在廣東落地部署實施,既是對廣東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肯定和信任,也是希望廣東能夠繼續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為國家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勁發展動力,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強有力支撐。
從廣東發展看,切實推進“雙區驅動”的發展戰略,一是為了讓廣東在實現兩個率先、三個支撐、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推動老城市新活力等一系列重大目標和戰略任務時有更好的施展舞臺和可靠抓手,進而為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中國在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提供新動力和新平臺。二是希望通過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出香港、澳門作為自由開放經濟體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優勢,深度整合好珠三角與港澳之間的科技、人才、資本、信息、市場等區域資源。三是通過珠三角、粵港澳雙向開放合作,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快構建起具有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和世界級城市群,從而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提供典范引領,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更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提供重要支撐。四是希望通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發展戰略,將深圳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更好地發揮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先鋒的作用,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
廣東及粵港澳大灣區承載著如此重大、關乎國運的歷史發展重任,需要我們做到:一要準確把握總書記對開創廣東和深圳經濟特區改革發展新局面的重大戰略安排和重大工作部署。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穩妥推進向外向內更高更深度的開放,加快構建和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二是要實現粵港澳全方位深度合作,著力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要積極拓展深化粵港澳科技合作與產學研協同創新,高標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加快對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科技攻關和科技產業化布局發展,掌控核心競爭力。三是要求廣州和深圳充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廣州和深圳要落實雙方簽訂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強化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和示范引領功能,實現“雙核聯動、比翼齊飛”,攜手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聯合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攜手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新格局。
我們今天所在的南沙是1840年鴉片戰爭的海防第一線,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古炮臺遺址。這些古炮臺遺址既是1840年鴉片戰爭的歷史證物,也是南沙的寶貴文化資源;同時,南沙處于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也是廣州離深圳、香港最近的區域,是“雙區驅動”“雙城聯動”戰略實施的中心地帶。南沙理應“一馬當先”,抓住更多的機遇,發揮更大的作為。第一,南沙作為1840年鴉片戰爭的發生地,要善用現有的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廣州、深圳、東莞以及港澳珠江口兩岸的古炮臺群等歷史遺跡的資源整合,協力推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海防遺址文化公園,讓廣大人民牢記歷史教訓,不忘百年國恥。第二,南沙作為“三區一中心”(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和廣州城市副中心),務必肩負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再造一個新廣州的希望。廣州未來的發展重點理應在南沙,廣州未來的增長點也必然在南沙。南沙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和具有較大開發前景的“三區一中心”,將是廣州未來的希望。第三,“雙區驅動”下的“雙城聯動”是南沙未來謀篇布局的發展機遇,也是南沙必須寫好的一篇大文章。南沙應在推動廣州、深圳兩市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基礎上,繼續發揮“穗深深度合作試驗田”的作用,利用南沙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省會城市服務資源優勢,通過政策創新,吸引深圳的人才、技術和產業落戶南沙。若真實現,則是南沙發展之大幸,廣州發展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