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祥

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英國的炮火炸開了中國的大門,這是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是中國的悲劇和國恥。此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被迫與英、美、法等西方列強先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穿鼻草約》(1840年8月)、《廣州和約》(1841年5月)、《南京條約》(1842年8月)、《虎門條約》(1843年)、《望廈條約》《黃埔條約》(1844年)等。至1901年,又先后簽訂了20多個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作為鴉片戰爭后的結果,不僅使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蒙受重大損失,而且使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遭遇亡國滅種“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然而,也正是鴉片戰爭的侵略者炮響,驚醒了國人,驚醒了處于反侵略斗爭前沿的廣東各界人士,包括普通民眾、軍政界、外交界、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士。他們面對外國侵略勢力的兇殘,面對民族積難沉重,面對世界大變局有更加切身而清晰的體會,因而具有更深刻的切膚之痛,精神心靈深受創傷,憂國憂民情結日益深厚,成為一批先知先覺的識時務者,睜眼看世界,時刻警惕外國侵略者的貪婪本性和掠奪財富的野心,并盡己所能,不畏列強,抵御外侮,勇敢果斷地站出來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閃光的一頁。這也反映出嶺南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在關系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大是大非面前,具有鮮明的大義為國、勇于擔當、敢于斗爭的精神。這是嶺南文化的精髓與內核。
鴉片戰爭爆發后,在廣東大地,反對外來侵略、護疆保國的民族感情深入人心,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人民大眾自覺參與許多面對面的反侵略斗爭,涌現出許多為世人景仰的杰出人物,充分體現出愛國之心舉國一致、同仇敵愾的民族情懷。影響最大的要數發生在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29—31日的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當時舉人何玉成柬傳南海、番禺、增城諸路各村丁壯參加戰斗,103鄉數萬人冒雨參加圍困、追擊英軍。三元里抗英斗爭,是中國人民自發反抗外國侵略者的第一場戰斗,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威力和不甘屈服的英雄氣概,為中國近代史寫下了光輝一頁。
此外,廣東還先后發生了廣州軍民抗擊英軍圍城之戰(1941年5月)、火燒廣州英商館(1842年12月7日)、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廣州城斗爭(1842—1849)、反對英國強租廣州河南洲頭咀(1847年5月)、火燒廣州十三行(1856年12月)、潮州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城斗爭(1861—1865)、廣州羅亞芬事件(1883)、遂溪人民抗法斗爭(1898—1899)、收回粵漢路權運動(1903—1905)、拒約反美運動(1905)、西江緝捕權事件(1907)、日商船“二辰丸”事件(1908)、英國太古洋行“佛山”輪事件(1908)、中國南海東沙島事件(1908)、廣東省保路運動(1911)等重大斗爭事件。這些事件,都是廣東(特別是廣州)民眾自發參加的反抗外國侵略者欺凌,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取得一次次勝利而載入史冊的重大斗爭,充分顯示了廣東人民群眾的愛國熱忱和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具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革命精神。
深明大義的普通民眾、紳士自覺開展反侵略斗爭也不乏其人。廣州許地的許祥光(1799—1854),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許祥光被公推為“勸捐局經理”,他帶頭捐銀六萬兩,共募集到百萬兩軍需銀,用于抵御英軍入侵。在三元里民眾反英斗爭中,許祥光是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842年8月,許祥光向兩廣總督耆英建議,在香港島對岸修建九龍城寨,并捐銀萬兩。1849年英軍司令兼香港總督般含(文翰)強迫開放廣州通商,文翰要強行入城。許祥光臨危授命為義勇管帶,征得義勇十多萬人,聲勢浩大,誓死反對英軍入城。許祥光還帶頭與文翰開展面對面的斗爭,曉以利害,迫文翰放棄入城,撤退英軍,“抗夷入城”斗爭取得勝利。
道光二十九年(1849)八月二十二日,發生了沈亞米(?—1849)合謀懲殺作惡多端的澳督阿瑪喇的重大事件。沈亞米是香山縣下恭都龍田村(今澳門三盞燈一帶)人,出身貧窮,痛恨狂熱的殖民主義者阿瑪喇,為民族伸張正義,自發組織懲殺葡萄牙殖民者。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反帝斗爭、被軍警打成重傷吐血而去逝的海南臨高人郭欽光(1895—1919),是“五四”運動中為國捐軀的、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國捐軀的烈士。1996年1月1日,郭欽光被國家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他們都是杰出的愛國主義者。
在鴉片戰爭前后,許多當權者面對外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和兇惡嘴臉,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以鮮血和生命書寫愛國情懷,終成民族英雄。如外省籍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三江口協副將陳連升等。而關天培、陳連升戰死在虎門,永垂史冊。他們的鐵血精神、浩然正氣,深深地教育了國人,教育了廣東人民,并以他們為榜樣,涌現出一批大義凜然護國、堅決反抗外敵的廣東籍官員。
廣東連平籍顏伯燾(1792—1855)屬于主戰派官員。他出身官僚世家,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歷任陜西督糧道、按察使;甘肅、直隸布政使;陜西巡撫。道光二十年(1840),調任閩浙總督。他在福州履任,對于英軍的侵略持積極抗防態度,力主重兵扼要,水陸兼備,到前線部署防務,主張主動出海進攻。他會同興泉永道兼金廈兵備道劉耀椿,積極增強廈門青嶼口一帶防御能力,增建三大炮臺,共設大小炮370多門,駐水陸兵4000多人,另有機動水勇、練勇9200多人;同時造船鑄炮,以便進入大洋,與英國艦隊決戰。他還認為,澎湖孤懸海外,為臺灣、廈門咽喉,奏請前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速駐澎湖防守,得到道光皇帝的贊同。可惜同年四月間,奕山敗于廣州,與英軍簽訂停戰協定。道光皇帝以為戰事結束,下令沿海撤防。因而顏氏不少防御舉措只得半途而廢。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顏伯燾上《探聞廣東情形折》,揭發奕山戰敗納賄求和的真相,贊揚廣州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侵略之功,提出繼續抗擊侵略者的主張,并請委以兩江總督裕謙重任,以林則徐為副。但是,道光皇帝沒有采納。同年七月初,英船隊再抵廈門,要求交出炮臺,顏伯燾嚴詞拒絕。英軍發動進攻,顏伯燾會同劉耀椿指揮開炮反擊,擊沉英船六只。后英軍登陸,守軍奮力抵御,終因不敵,廈門失守。當夜,顏伯燾退守同安,整頓軍隊,征募新兵,力圖收復失地。綜觀顏伯燾在反對外國侵略者問題上,原則性極強,態度鮮明,措施得當,戰果不小。但是,在當時社會現實中,顏伯燾受到諸多限制,不能大展身手。后來,光緒皇帝責怪顏伯燾不能事先預防,倉猝失事,因廈門已復,免治其罪,議革職,從寬降三品頂戴留用。后派侍郎端華到福建查究,端華劾顏伯燾在英軍退走時,未率軍追剿,終被革職,遣返回鄉閑居。直到咸豐四年(1854)才復起用,受命總統潮勇,會辦江南軍務事。第二年病逝于任所。
在粵籍眾多官員中,像顏伯燾這樣態度鮮明、強烈反對外國侵略者的還不少。如何璟、蘇廷魁、丁日昌等。蘇廷魁(1800—1878)是廣東高要(今肇慶鼎湖區)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進士。道光二十二年,升任福建道監察御史,歷署湖廣道、山東道、江西道監察御史。時值鴉片戰爭,蘇廷魁上疏請修筑虎門炮臺及燕塘、沙河、龜崗等要塞。咸豐七年(1857)十二月,英法聯軍陷廣州。次年初,朝廷下旨命廣東在籍侍郎羅惇衍、太常寺卿龍元禧、給事中蘇廷魁等三紳士組辦團練,以收復廣州。咸豐八年三月,三紳士在順德開辦團練總局(四月遷至花縣)。各地團練后來發展到1萬多人,到廣州城內襲擾英法敵軍。團練總局又發告示,規定凡在香港、澳門為洋人工作的華人,限一個月內辭工回家。兩萬多名中國工人隨即罷工回家,香港商務停頓。團練總局又限令在廣州替洋人服役執業人等,10天內一律歸家。還實行嚴厲封鎖港口、斷絕食物供應等措施,給英法聯軍沉重打擊。
丁日昌(1823—1882)是廣東豐順人,農民家庭出身。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秀才,次年補稟生。同治三年(1864)四月,丁日昌由直隸州知州升常州知州。五月,署理蘇淞太道,駐節上海兼管海關,辦理對外交涉。同年,英國輪船麥葛利號違反條約到非通商口岸受雇護航,并開炮傷人。丁即將該船沒收充公,船長交送香港審判。同時照會各國領事,禁止外國商船駛入內港。在這兩次交涉中,丁日昌以條約為據,決不退讓,令前來無理糾纏的英國領事巴夏禮理屈詞窮,怏怏而退。當時,英人欲在滬架設電報線、修筑鐵路,丁日昌均嚴詞拒絕。同治四年,英國商人在浦東私自架設電報線,丁暗中讓鄉人將全部電線桿拔毀。英國領事馬安要求賠償,丁以外國人私設電線違反條約而拒絕,英商只好中止架設工程。英法聯軍自咸豐十年(1860)入上海城內借住,久不退出。丁日昌從同治三年(1864)開始交涉,促使英法軍隊于次年撤出,同時收回了外國人占據的吳淞炮臺基地。丁日昌在上海任上處理對外交涉事項十多宗,始終堅持原則,對英法等國提出的超出條約規定的無理要求,斷然拒絕,維護了國家尊嚴和利益。
不少承擔軍事職責的粵籍人士,以愛國為己任,竭盡全力,堅決抗擊外國侵略者,寸土不讓,英勇無畏,以血肉之軀,守疆衛國,涌現出鄧承修、鄧世昌、馮子材、丘逢甲、羅福星、劉永福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他們的大無畏精神,震撼國人,載入史冊,世人景仰。
鄧承修(1841—1892)是廣東惠陽人。為官在任,對日本干涉朝鮮政務及侵占中國疆土琉球、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等行徑深惡痛絕。在中法戰爭期間,鄧承修共上13起陳議軍事的奏章,多被采納,對中國軍隊在越南戰場奪回主動權起了積極作用。
鄧世昌(1849—1894)是廣東番禺茭塘司龍導尾鄉(今廣州市海珠區)人,農民家庭出身。是沈葆楨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培養的優秀海軍人才。光緒八年(1882)冬,日軍侵朝。清政府應朝之請,派海軍赴朝相助。鄧世昌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搶先抵達仁川。日艦遲一天到,侵朝陰謀受挫。光緒二十年(1894)夏,日本軍進犯朝鮮,襲擊北洋艦隊。八月十八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大東溝爆發激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是北洋艦隊第二隊的主艦,與友艦一起重創日軍多艦。后為掩護被日軍四艦攻擊的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沖到“定遠”艦前面,迎擊日艦。“定遠”艦脫險,而“致遠”艦終因不敵日艦優勢包圍,遂沖向日軍“吉野”艦,但途中被擊沉。鄧世昌決心與軍艦共存亡,墮海拒救,與“致遠”艦全體200多名官兵同時殉國,壯烈犧牲。
馮子材(1818—1903)是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南海。早年以販鹽及護送牛幫為生,后來流落街頭。19世紀80年代,隨著法國侵略者加緊對越南北部的軍事攻勢,中國西南疆土受到嚴重威脅。當時馮子材在老家欽州,他以捍衛社稷為己任,多次派人秘密深入越南偵察法軍的動向,繪制地圖,作好自衛準備。光緒十年(1884)初,馮子材任督辦粵西高雷欽廉4府團練。在他的努力下,有9個州縣成立了團練,成為日后抗法軍隊的骨干力量。為支援越南,兩廣總督張之洞支持馮子材成立18個營軍隊,開赴越南作戰。馮子材到了前線,被任命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在廣西按察使李秉衡、粵軍統領王孝祺的支持下,重建指揮中心、勘陣地、筑工事、建堡壘,形成嚴密的山地防御陣地。最終于光緒十一年(1886)二月上旬,馮子材指揮軍隊打敗了法國侵略軍,取得威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總計清軍出關6天,推進200多里,法軍精銳盡殲,擒斬法軍官數十人,法提督尼格里重傷,克復越南一省、一府、一州。消息傳到巴黎,立刻引起巨大震動,法國人民在巴黎舉行反戰示威游行,茹費理內閣因此倒臺。中日甲午戰爭期間,馮子材又率兵北援,駐守鎮江。
丘逢甲(1864—1912)祖籍廣東鎮平(今蕉嶺縣)人。甲午中日戰爭起,奉旨督辦團練,率領全臺義勇;反對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率軍抗日保臺。
羅福星(1885—1914)祖籍廣東鎮平,立志驅逐侵臺日本侵略者,堅持在臺灣開展抗日斗爭;民國3年(1914)3月3日,被日本殖民當局處于絞刑,英勇就義。
劉永福(1837—1917)廣東欽州(今廣西城防)人,率黑旗軍在中越邊境打擊法國侵略者,兩次取得“紙橋大捷”。又率軍赴臺抗擊侵臺日軍,欲血奮戰五個多月,斃傷日軍官兵3萬多人。
由于廣東具有特殊的地理條件、人文條件和與外國人交往頻繁的社會條件,相對從事駐外工作的人也較多。為維護民族尊嚴、國家利益和海外華人華僑權益福祉,他們在國外肩挑重任,挺起腰桿,堅持民族尊嚴,依法依理依據從事公務,以誠相待,以信為本,剛柔并濟,以柔克剛,取得一項項外交成果,深得當地僑民尊重和擁護。如何如璋、鄭藻如、陳蘭彬、張蔭桓、黃遵憲、張蔭棠、伍廷芳等,都是清末知名的粵籍外交家。
何如璋是廣東大埔客家人,農民家庭出身。同治七年(1868)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授編修。他專心探求西學,得直隸總督李鴻章賞識。光緒二年(1876)十二月,經李鴻章力薦,晉升為侍講,加二品頂戴,充任出使日本大臣。他奏調黃遵憲同行參贊,獲準,于光緒三年十月赴任。至光緒八年(1882)正月離任,何如璋做了許多工作,關心幾千名在日華僑的合法權益,提高橫濱、神戶、長崎三處領事館權限。對當時日本圖謀吞并琉球,致信李鴻章,主張琉球問題要據理力爭,提出三策,并在日本口頭抗議、遞交照會,遣責日本不義行為,態度強硬。同治十一年(1872),日本政府悍然宣布將琉球改為沖繩縣,何如璋主張興兵問罪,但朝廷不接受,琉球終被日本侵吞。何如璋還建議朝廷拒絕了日本提出與中國內地通商、企圖傾銷日貨的無理要求。此外,何如璋還考察了日本明治維新后帶來的深刻變化,認為中國應效法日本,專門撰寫了《使東述略》一書。
鄭藻如(1824—1894)是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因得曾國藩、李鴻章賞識,被羅致為幕僚,辦理洋務外交。光緒七年至十一年(1881—1885),鄭以三品官銜大使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三國,堅持立場,在保護美國華工利益、改善秘魯華工工作與生活條件,以及爭取美國政府對懷俄明州石泉鎮礦區發生的暴力驅逐華人事件進行償命、懲兇、賠款等事項處理中,都取比較滿意的結果。
陳蘭彬(1816—1895)是廣東吳川人。咸豐三年(1853)考取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編修,后任刑部主事。同治十一年(1872)夏末,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幼童30人赴美國留學。次年,陳蘭彬奉旨往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查辦華工受凌虐荼毒事件,公布調查報告,世界嘩然,紛紛譴責。光緒元年(1875),陳蘭彬被任命為首任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容閎為幫辦。陳蘭彬努力保護古巴和秘魯的華工,與中西兩國簽訂了《古巴華工條約》,對保護古巴華工制定了詳細規定,特別是改變了以往賣身作傭的不良風氣。從光緒三年至七年,陳蘭彬先后處理了美國加州、丹佛市發生排華暴亂,洗劫華人住宅區、造成傷亡的事件,極力保護僑民利益,并及時向朝廷提出建議、對策。
胡亞基(1816—1880)是廣東番禺黃埔鄉(今廣州市海珠區)人。他早年到新加坡從商,勤奮學習外國語,掌握英、法、俄、日等國語言,尤精英語。胡氏致富后,熱心公益事業,成為當地僑領之一。光緒三年(1877),胡亞基被清政府委任為駐新加坡首任領事,是海外華僑任中國領事第一人。任內胡氏積極為僑胞和祖國服務,辦了許多實事,貢獻突出。后來,他還被俄國、日本任命為駐新加坡領事。他一人身兼三國領事,在外交界被傳為佳話。
張蔭桓(1837—1900)原籍廣東新會,出生于佛山,改隸籍南海。光緒二年(1876),署理山東登萊青道。當時英國要求在煙臺開辟租界,張蔭桓堅決反對。光緒十二年,張蔭桓受命任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大臣,先后處理了美國殺害華人、焚毀華人財物事件;向朝廷建議在馬尼拉、古巴和舊金山設立領事館,得到采納。
伍廷芳(1842—1922)廣東新會人,出生于新加坡。4歲隨父親歸國,在廣州定居。他是第一個取得法學學位的中國人、第一個任香港立法局議員的中國人。光緒八年(1882),被直隸總督李鴻章招入幕府14年,襄辦洋務,多次參與對外談判及締約事項。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特命他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大臣(公使)。光緒二十五年,奉命與墨西哥簽訂《中墨通商條約》,解決了許多具體問題。光緒三十三年復任駐外公使。民國6年(1917)8月后,他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在廣州成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內兩度擔任外交部長兼財政部長,曾代行非常大總統職務,兼廣東省省長。
黃遵憲是廣東嘉應州(今屬梅州市梅江區)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光緒二年(1876)中舉。同年底,翰林院侍講何如璋被任命為首任出使日本大臣,舉薦黃遵憲為駐日使館參贊。任內,黃遵憲對日本政府吞并琉球、侵略朝鮮行徑堅決抵制,據理反擊。駐日四年,黃遵憲深入了解日本國情,搜集200多種資料,著述《日本國志》(光緒十三年成書,二十一年刊行),光緒皇帝曾經連續兩次索閱。光緒八年春,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當時美國排華事件頻繁,華工備受虐待、迫害和殘殺。黃到任后,全力保護華僑利益。曾經調查被美國拘捕的大批華僑,據理爭取,釋放了他們。光緒十五年,出任駐英國二等參贊。同年,改任新加坡總領事,積極保護華僑正當權益。促成清政府頒布保護華僑的“規定”,并倡辦“護照”制度,頒發護照給華僑。
鴉片戰爭后,外國侵略者在中國橫行霸道,作奸犯科,苦難遍布中國大地,雞犬不寧,民不聊生,引起廣大愛國知識分子不滿。他們紛紛拿起紙筆,滿懷愛國激情,以筆作刀槍,撰文作詩,鞭撻侵略者。鮑俊、張維屏、梁廷枬、葉衍蘭、黃遵憲、丘逢甲等,都有許多著作和優秀詩篇,或憂國憂民,或歌頌英烈,或記錄史跡,或痛斥外敵,或鼓舞斗志,鏗鏘文字,千鈞威力,震撼人心。
梁廷枬(1796—1861)廣東順德人,出生于世學之家。歷任澄海縣訓導,廣州越華書院、粵秀書院監院,學海堂堂長等職。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梁廷枬編纂了《廣東海防匯覽》《粵海關志》。《粵海關志》輯存了大量鴉片戰爭前中外貿易文獻資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在編書中,梁廷枬也加深了對世界的認識,成為追求新知的先進知識分子。道光十九年,林則徐到廣州禁煙,他多有研商協助,提供資料,出謀獻計,并以越華書院作為林則徐行轅,成為林則徐的得力助手。道光二十八年,英國公使文翰企圖入廣州城,廣州人民和各鄉社義勇開展了浩大的反入城斗爭,梁廷枬參與其中的籌劃和組織工作。咸豐四年(1854)前后,梁廷枬完成了《夷氛聞記》一書,是研究鴉片戰爭的重要史料集。全書充滿愛激情,熱情歌頌林則徐、鄧廷楨等抵抗派領袖和關天培、陳連升等為國捐軀的將士,充分肯定三元里抗英等人民反侵略斗爭,對琦善、奕山等人的賣國行徑給予無情揭露和譴責。他著述豐富,有經世致用、史學、文學、考據學等著作共38種、288卷。
張維屏(1778—1857)是廣東番禺人。道光二年(1822)進士及第。能詩,工書法,善醫。道光十五年,因不滿官場的腐敗,告老歸家,不再出仕。兩廣總督林則徐是他同科進士,到粵禁煙時曾拜訪他,征求他對禁煙的意見,張因而經常參與林則徐的謀略。鴉片戰爭期間,他用詩鼓動、歌頌人民的抗英斗爭。特別是為歌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事跡,親自訪問三元里鄉民,聆聽他們講述斗爭情景,創作了敘事詩《三元里》;用詩痛斥英國侵略者的暴行;用詩揭露清政府的投降辱國行徑。他的作品留下大量流傳廣、影響大、史料性強的愛國詩篇,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葉衍蘭(1823—1899)是廣東番禺人。自幼受家訓,愛詩詞,曾向張維屏學詩。咸豐六年(1856)為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后授戶部主事,供職20多年。他能詩擅畫,出版專集。后因不順從權貴,被解職南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逾古稀的葉衍蘭獲悉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義憤填膺,寫下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菩薩蠻》10首,完整記述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全過程,鞭撻了清廷的腐敗無能和慈禧的醉生夢死,招致海戰失敗,字字滴血痛切,被譽為一代詞史。
黃遵憲是詩界革新的先鋒,強烈批判文學創作中的擬古傾向,提出詩歌革新主張,開拓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境界。光緒十一年(1885),作長詩《馮將軍歌》,滿懷激情,歌頌抗法英雄、老將軍馮子材的愛國精神和動人事跡。光緒二十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黃遵憲先后寫下《悲平壤》《東溝行》《哀旅順》《哭威海》《降將軍歌》《度遼將軍歌》《馬關紀事》《臺灣行》等一組詩篇,抒發對民族災難的悲憤,歌頌了奮勇抗敵、壯烈犧牲的愛國將領左寶貴、鄧世昌等,怒斥和諷刺了葉志超等不顧大局、只顧逃命的昏庸官僚。
丘逢甲所作詩強烈反對日本侵臺,慷慨激昂,抒發憂國憂民情結,被梁啟超稱為“詩界革命巨子”。有《嶺云海日樓詩鈔》近2000首詩傳世。
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一批民主革命斗士發動反帝反封建斗爭,愈挫愈勇,最終推翻了統治中國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歷史功勛,成為20世紀三大偉人之一。當時廣東有不少具有民主思想的先知先覺者,如鄭士良、陸皓東、陳少白、史堅如、楊衢云、溫生才、林冠慈、陳敬岳、鐘明光、孫眉、鄧仲元、朱執信、張民達、廖仲愷、楊仙逸等一大批革命志士,跟隨孫中山先生開展反清革命斗爭,爭取海外華人華僑的支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許多志士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年輕生命。
孫中山(1866—1925)是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生于農民家庭,少時也務農。從小有反叛意識。12歲隨母去檀香山投奔長兄孫眉。光緒九年(1883)夏返鄉。曾有學醫治世之念,也萌生過變革求進的改良思想。但是,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法新約》,喪失大量主權;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交收遼南條約》,規定中國對日本賠款割地、開放商埠、在各通商口岸可任設領事館等不平等條款。這些大大刺激了孫中山,痛恨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大舉侵略,企圖肢解中國,貪婪無厭,瘋狂搜括;而清廷腐朽沒落、喪權辱國的現實,使孫中山萌發了推翻清廷、建立民國之志。他推動國民革命四十年,愈挫愈勇,親自發動,奔波呼號,到國外籌款,建立興中會,多次發動武裝起義,直至推翻清廷,建立民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以后又開展護法討袁、反對軍閥、改組國民黨、實現笫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等斗爭。1924年11月,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立場,提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臨終遺言:“和平,奮斗,救中國”。
總結中國歷史發展歷程,中國人民具有堅強的民族精神和堅定的愛國意志,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延綿不絕的偉大力量。廣東人民更深刻體會到,從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七十年間,為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雖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但是,斗爭是不徹底的,沒有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只有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才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華民族的命運才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富中國,強中國。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途上,廣東人民將更加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