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芳 蔣如意 長沙劉少奇故里管理局
劉少奇同志紀念館(以下簡稱少奇紀念館)是全國劉少奇文物資料收藏研究中心和思想宣傳陣地,也是湖南省對外展示和介紹紅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屬于長沙市委直屬的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作為一個公益性事業單位,它承載著弘揚紅色文化重要職責,又擔負著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少奇紀念館的預算管理情況介紹如下:
2018年以前,少奇紀念館的經費來源主要由五個方面構成:一是中央免費開放補助;二是市級財政撥款;三是單位自創收入;四是市財政追加部分;五是紀念館向上級爭取的專項資金。隨著景區的不斷建設與發展,陳列布展面積不斷擴大、景區日常運行維護水平提升導致維護經費增長較快,使得少奇紀念館基本支出增長比較大。且單位職工人數不斷增加,干職工津補貼逐年提升較快,致使當時的財政預算安排方式已不能有效滿足其運轉的需要。
2019年少奇紀念館被納入長沙市全額財政統籌,由原包干撥款方式改變為綜合財政預算安排方式,將財政劃撥的經費劃分紀念館日常運轉、紅色宣傳等七大塊。上年度年末制定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計劃,依據各部門工作計劃開展情況,制定各細分項目預算,調整評估后上報于財政局。在下一年度工作開展時,分季度評估調度資金使用情況,落實預算執行結果。
在探索預算管理體制規劃化構建的初期,明晰預算編制的分類,并嚴格依據構建的分類模塊執行細分工作,能有力的為后續預算執行控制布好框架基礎。少奇紀念館根據館內自身情況,將經費劃分為紀念館日常運轉、文物征集與修復、陳列布展、紅色宣傳與教育等七大塊。并依據本館發展實際情況,在故居維修維護方面投入專項資金,將偉人故里的保護作為日常工作重點投入。此外,文物征集修復、陳列布展、學術研究和交流、紅色文化宣傳與教育三大塊投入較多資金,提升本館歷史學術研究深度與紅色文化傳播廣度,堅持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并細致分類七大預算模塊具體資金使用情況,依據年度工作規劃不同對預算資金進行規范化調整,各模塊精細度、完善度、科學規劃度不斷提升。
為進一步控制成本,科學合理規劃預算,少奇紀念館財務部制定了專門的申報預算規范制度。制度要求各部室負責人要強化計劃與績效意識,每年按時申報各部門預算支出情況及項目績效目標情況。財務部將各部門情況匯總,報局黨組會議討論,通過后向長沙市財政局申報第二年度單位部門預算。沒有列入預算的項目,第二年度原則上不允許開支,特殊情況須經局黨組會議集體研究決定。
自2019年并入長沙市全額財政統籌,2018年度至2019年度的預算執行率發生了顯著變化,2019年全年財政的支出進度較上年增長了11.23%。就近期預算執行情況來看,預算執行率依然是上升趨勢,明顯超過去年同期數據。
綜合上述四個方面情況來看,少奇紀念館的預算管理體系初期建設較為完備。然而,我國傳統的行政事業單位在預算編報上,極易出現預算規劃較粗糙、部分經費倉促上報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在預算編制的初始啟動、前期調研、中期編報、后期審核、正式上報等各個環節預留時間較短所致。但少奇紀念館被納入全額財政預算僅兩年時間,整體的預算管理工作尚在初期探索階段,為使整體預算執行率進一步提高,現就未來發展過程中可探索突破的方向進行相關探討。
全額預算下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報基本實行的是“二上二下”的流程。所謂“一上”,就是根據財政部門下發的各類文件通知,明確事業單位在預算編制過程中的具體編制要求,明確好下一年度資金使用規模,最后編制成完整的預算計劃,上報給相關部門進行審批;“一下”則是預算主管單位仔細審核各單位上報情況后,根據年度財政實際情況,提供財務總量支出指標的控制建議,然后重新下達預算指標。在“二上”中,各單位會根據財政下發的預算控制數,對本單位的預算草案重新調整修改后再上報至預算主管部門審核。“二下”是整個預算編報過程中的最后一步,財政相關部門進一步審核單位預算情況后,下達最后的批復。這種自下而上的編制程序,使得單位與上級財政部門可及時充分的交流有關預算信息,配合國家宏觀、微觀各類調控政策,合理規劃全年預算編制情況,提高資金使用的科學性與利用效率。
預算執行貫穿于在各單位的整個預算年度,在預算被批復后,各單位財務人員需將預算最終下達的情況告知各部門工作人員,并依據前期制定的目標和計劃要求,將責任細分落實到位,以確保預算得以有效執行。結合部分博物館在預算管理方面探索的經驗與少奇館實際運行模式,構建出如下預算管理基本運行框架:
依據構建出的預算管理基本運行框架,進一步細化探討如何提升經費使用的計劃性,提高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審核與監督力度,提出如下幾點優化方向:
細化預算構建內容。例如:就文物征集而言,盡管我館是全國最大的劉少奇文物資料收藏研究中心,但因少奇同志在多處求學、工作過,在文物征集部分存在較大的難度。在制定第二年度的時候,文物征集部分的劃撥金額是否能滿足第二年文物征集費用的需要值得考究。且由于文物的價值大、涉及資金量高昂,當前制定的預算有可能難以滿足文物征集的需要,有的文物價格甚至可能遠超預算價格數倍。同時,征集來的文物需要進行文物運輸、文物鑒定、文物保存隨之產生的一系列費用也不低。在申報預算時,金額如何細分至各個工作環節、資金使用如何結合全年工作進度統籌、如何具體量化各項內容反饋至財務值得仔細推敲。一是文物征集部門提供第二年文物征集計劃、預期達到目標、出行次數、地點,以及可能產生的費用進行預報。二是財務部門進行審核,此筆資金是否能正常下撥,是否需要下撥,下撥完成后能否達到預期使用目標。三是制定靈活性應對措施,在財政資金短缺或者盈余時的對應解決辦法。如果短缺,能否向財政申請特殊文物專項資金下撥。如果盈余導致這筆款項年末收回,進而影響后續年度資金下撥帶來的風險評估。
如文保編研部提出的學術激勵制度、宣傳教育部提出的講解員薪資酬勞分級制度等計劃,在進行下一年度預算編制時,進一步把全年工作計劃分類別、分時間段、分人員量化體現至財務數據上。了解其他各部門在新一年預期進行的改革需求以及伴隨產生的財務影響,評估財務能配合完成的支持度,并另設其他類型項目資金進行上報配合完成各部門工作計劃。
以文創產品開發為例:針對文創產品開發項目,國家推進一系列法律法規支持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

2014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2015年3月《博物館條例》正式實施,明確博物館可以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并鼓勵博物館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2020年發展目標:打造50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品牌,建成10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基地,文化創意產品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文物單位和企業超過50家,其中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的超過20家。
財務預算可以依托國家政策扶持,針對性、前瞻性地基于某些項目提供資金規劃與支持,給予發展相應的經營業務的基礎動力,為得到廣泛的資金支持蓄力,從而更好的為科學研究、學術創作、文化交流等工作鋪開提供資金支持。
在構建起一套相對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框架后,要同時發力,健全內部監督管理制度,把嚴標準,績效牽引,配套建立起更有效的績效考核方法。除此之外,為了搭建基礎更牢固、標尺更清晰的財務管理制度,要加強對日常經費使用和報銷的嚴格審批程度,以“嚴”字為首,“實”字為要,切實提高預算監督的執行力。
總的來說,預算編制要堅定的朝著合理化、規范化的方向邁進,就離不開規范制度的建立、操作性強的標準制定、可量化的計算流程設置與責任細分到位的預算編制大局意識。在“布局”里下功夫,在“統籌”上做文章,在“實效”中求突破。在構建規范化的預算管理道路上,由于可參考、借鑒經驗不多,每個單位需要依據自身單位特性,適時調整管理模式。在財務工作高度集中的情況下進行財務統籌,在全額財政統籌下進行預算管理,意味著財務人員需要高度自控,全館工作人員需要齊心協力,共同探究如何把有限的資金進行科學有效性評估,平衡各類工作,考慮多方面利益,實現資金分配的效率與利益最大化,為國家公益性的社會職能切實發揮助力,促進博物館事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