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佛山市鴻田企業服務有限公司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完善企業清算退出機制已成為市場治理的重要舉措。從國家加大企業清算退出和拯救力度的內部政策來看:近年來最高院密集出臺司法解釋和規定,該司法解釋和規定為使不良企業有序退出市場提供了制度保障。就外部環境而言:使不良企業能夠有序退出市場,不僅能改善同業市場競爭環境,也是強化市場契約精神的具體表現。世界銀行針對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構建了10大指標。在企業主動或被動選擇解散,則涉及到了法律層面的債權與債務關系的處理問題,所以需從法律風險防范的角度給予應對。本文將在《公司法》和《企業破產法》的制度框架下,對實踐中所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展開分析,并立足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嘗試提出應對法律風險的方法。
企業清算退出的歷史背景如表1所示:

表1
1.體制背景
首先,需要在宏觀視角來認識企業清算。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將“公司制企業”作為現代企業發展的方向,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構成了我國現代企業的兩大組成形式。1992年起,在我國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中,以股份有限公司為治理結構的合資企業大量涌現,該類企業成為了我國后來高端制造業強勢發展的重要微觀主體。與此同時,發生于合資企業中的企業清算退出事件也比比皆是,個中原因除了經營管理問題外,還存在著利益分配問題。
2.制度背景
需要在微觀視角來認識企業清算退出的制度背景,即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培育有序的競爭環境成為了重要任務。唯有形成有序競爭環境,才能讓價格機制發揮調解市場供求的作用。有市場競爭便會有優勝劣汰,所以配合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法律層面需要為企業清算退出提供制度安排和督導措施。同時,還需在尊重市場經濟主體自身意愿的基礎上,為其設計出企業分類退出的法律制度安排。
1.自行清算
所謂“自行清算”是指,在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和治理結構的現行框架下,因部分股東發起了解散公司的主張,為了落實該主張而由公司股東作為執行清算的主體,在公司章程范圍內對公司實施清算。在現實案例中,那些對公司發展戰略、經營現狀持悲觀態度的股東,為了降低自身的經濟損失,便會尋求以自行清算的方式來使企業退出。
2.強制清算
強制清算與自行清算緊密聯系,所謂“強制清算”是指,由債權人或公司股東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組來進行清算的活動。由自行清算轉變為強制清算,其中內含有行為失范的因素。如,清算小組未能在解散事由提出后的15日內組建,或者清算小組故意拖延清算時間等。這種情形的出現,最大可能便在于當事人之間存在著利益博弈,但從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考慮,采取強制清算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企業退出干擾,也能降低企業退出中的交易成本。
3.破產清算
企業清算退出最為常見的一類方式便是“破產清算”,破產清算是指企業破產后,由清算組接管公司,對破產財產進行清算、評估和處理、分配。在強制清算過程中發現資不抵債,除清算組與全部債權人達成債務清償協議,并經法院許可外,清算組應當向法院申請債務破產。
以上所羅列的清算方式可以用表2進行概括:

表2
比較而言,我們更需重視由企業破產清算所帶來的法律風險。為此,這里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破產法》第三十五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在實際工作中實收資本風險有很多,風險分析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出資問題,保護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這里所存在的法律風險主要為,可能損害公司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這里的分析思路為,公司股東以借款的方式繳納注冊資本金,其中所產生的兩個經濟行為在法律層面上是相互獨立的,且公司對股東的償還義務與對其他債權人的償還義務則是共同的。在破產清算時,股東因結算來繳納的注冊資本金,可以轉換為實收資本,并在法律框架下實現對沖,即反映為公司已經履行了向股東的償還義務,而這卻嚴重侵害了其他債權人的經濟權益。
在現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經營往來中,存在著A企業向B企業無償轉讓或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若是B企業已進入破產清算階段,A企業則需要實施撤銷權以保障自己的經濟利益。此時所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為,因在財產轉讓中A企業所掌握的有效證據不足,而無法行使撤銷權。同時,A企業通過法律訴訟來尋求撤銷權,又會產生一定的法律訴訟成本。現實情形最易發生的一幕便是,B企業以各種理由搪塞A企業。
依照《破產法》的規定,公司即使存在賬務賬冊不全的情況,仍可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由此所形成的法律風險便顯而易見,如債權人無法充分獲知公司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存量信息,也無法充分獲知公司經營執行層的經濟行為信息。這樣一來,債權人在公司破產清算后之所得便極易受到侵害,甚至還會因公司所存在的三角債問題,而使債權人陷入復雜的經濟糾紛之中。
根據以上所述,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應對法律風險展開思考: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樣,法律制度能賦予當事人以穩定的行為預期。這就意味著,公司中部分股東會利用“借款與注冊資本金”在破產清算中的法律關系,以主動借款的方式來履行自己的注資義務。為此,調整法律制度或司法解釋便成為了問題的解決辦法。調整法律制度的交易成本較高,所以建議調整司法解釋,即針對在破產清算階段所發現的股東借款繳納注冊資金的現象,人民法院應在認定債權人態度的前提下,確認股東借款能否轉為實收資本。
撤銷權風險發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因此,當前應增強公司的法律行為能力。具體的思路為,應健全現代企業中的法律顧問制度,法律顧問可以作為公司內部的專屬崗位,也可以與第三方法律服務機構建立長期合作。當涉及到無償、低價轉讓財產的經濟活動,則需以完善的要式合同為基礎,并在條款中明確受益一方因破產清算應無條件剝離所轉讓的財產。
“會計憑證法”已經落地執行,為了消減財務賬冊不齊全的發生概率,當前應落實會計憑證法的威懾力。首先,在公司法務工作基礎上,需使公司決策層、全體股東知曉“會計憑證法”的基本精神,并能充分獲知違法后的懲戒措施。再者,在公司財務信息化的當下,應增強財務信息的痕跡管理,此時便需依賴計算機專業人員的參與。
綜上所述,本文在《公司法》和《企業破產法》的制度框架下,對實踐中所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展開了分析,并立足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嘗試提出了應對法律風險的方法。當前可考慮調整法律制度或司法解釋,人民法院應在認定債權人態度的前提下,確認股東借款能否轉為實收資本。同時,增強公司的法律行為能力、落實會計憑證法的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