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 孔娜 陳昊
1.新疆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交通運輸工程研究中心;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項目服務中心; 3.新疆喀什地區統計局綜合科
喀什城市群位于西北的邊陲,是“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通道,由于歷史悠久,喀什城市群的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因此,地區的經濟也稍顯落后,一直以來都是以農業為主,雖然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問題,沒有形成有力的支柱產業,服務業也都是處于發展相對平穩的狀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使得喀什城市群不僅成為面向西亞的窗口,而且將作為西部地區“五大中心”。2015年5月22日,新疆自治區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近期表示,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三通道”(北、中、南三條通道)為主線,以“三基地”(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為支撐,以“五大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醫療服務中心)為重點,以“十大進出口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進改革創新,加快開放步伐。其中,喀什城市群所在的位置就是“五大中心”的中心點,喀什城市群將成為西北乃至中亞地區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產業如何進行轉型?在此,結合魯爾區和大芝加哥都市區的產業轉型經驗,根據喀什城市群地理區位、資源概況和產業發展的狀況,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魯爾區產業轉型案例分析
魯爾工業區(文中簡稱魯爾區),位于德國中西部和“倫敦-熱那亞”香蕉形老工業帶中部,通常所說的魯爾工業區是指“魯爾城市聯盟”(Kommunal Verband Ruhrgebiet)所屬的北威州4個縣區和11個直轄市的總計61個大小城市的所轄區域。魯爾區面積約為4434平方千米、人口為540萬,是西歐繼巴黎、倫敦之后的第三大人口密集中心。
從19世紀開始,魯爾區在之后的100多年里,都主要以煤礦業為主,約占德國的80%以上,鋼產量占德國的70%以上。20世紀50年代后,由于石油戰爭,魯爾區也不能幸免,同樣陷入經濟危機,進一步暴露了以鋼鐵、煤炭為主的單一重工業結構的弊端。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魯爾區意識到產業結構的問題,轉而開始產業轉型的工作,培育新興產業逐步開始改變產業結構,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如今,魯爾區的經濟轉型成效明顯,成為單一資源主打型經濟轉型的典范,其經濟轉型發展階段如下表(表1)

表1 魯爾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階段
在轉型初期,魯爾區以“再工業化”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基本思路,總體規劃基本上圍繞著改造傳統煤炭業和鋼鐵業展開。1960年,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提出了魯爾區整體發展規劃。1969年又將次方案進行補充和修訂,提出了“以煤鋼為基礎,發展新興產業,改善經濟結構,拓展交通運輸”的目標。總體規劃圍繞著發展新興工業,改善礦區部門結構,擴建交通運輸網絡,在中心城區控制工業和人口的增長,并增設服務部門;而在工業中心的外圍嵌入商業和娛樂場所,這一規劃對于調整魯爾區經濟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又使得魯爾區的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
2.魯爾區產業轉型對中國城市群產業轉型的經驗借鑒
魯爾區的經濟轉型經驗表明,對于單一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經濟綜合體來說,單一主導型產業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單一主導型產業發展遇到經濟發展不良的時期,便會將其危害將波及到整個區域。因此,從魯爾區經濟轉型的經驗來看,對于城市綜合體,要以良好資源為基礎的產業為主導,同時多元化發展其他產業,避免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其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形成有力于支撐各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由主導產業來帶動相關的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同時,核心城市與其它城市之間的主導產業應避免重復,要選擇與自身資源和經濟情況相符的產業進行扶持,形成產業間的協同發展,最后推動整個城市經濟綜合體的經濟發展。
1.大芝加哥地區產業轉型案例分析
芝加哥位于美國中西部,在伊利諾州東北部,東臨密歇根湖。芝加哥始建于1833年,到現在,芝加哥已走過180多年的歷程。芝加哥及郊區組成的大芝加哥地區,是美國僅次于紐約市和洛杉磯的第三大都市會區。芝加哥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是美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為美國最重要的鋼鐵、航空樞紐,是美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美國金融、文化、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芝加哥于1833年建鎮,1937年升級為市。19世紀中葉,美國的西部大開發使得芝加哥成為重要的交通大樞紐,同時兼具水運、鐵路和航空,是美國中部地區的三大中心“水運中心”“鐵路交通中心”“航空中心”,大量的人口涌進了芝加哥市,芝加哥城市人口急劇增長,進而成為美國中部地區的商貿中心和工業基地。芝加哥市具有運河運輸的天然優勢,擁有了“草原上的港口”稱號。交通大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極大的推動了芝加哥市的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又帶動了制造業的發展,使得芝加哥迅速成為了工業活動集中的地區,房地產和土地一度成為芝加哥的支柱產業。
1937金融危機爆發,使得芝加哥也難于幸免,房地產業的泡沫迅速破滅,導致了芝加哥經濟受到重創。此時,芝加哥政府意識到經濟需要多元化發展,要避免過度投機和產業單一化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芝加哥注重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大力發展食品、印刷業、金屬加工業等新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摒棄冶金和傳統鋼鐵等傳統重工業,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在此新產業發展戰略中,依舊保留了歷史主導產業工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將制造業放在主導位置。

表2 1997年芝加哥經濟各部門統計
3.大芝加哥地區產業轉經驗借鑒
政府規劃對于芝加哥城市經濟體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958年,芝加哥規劃局提出“芝加哥中心區發展規劃”(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Central of Chicago),它是向導性的,主要關注中心商務區和湖濱地區的在開發,并對這些地區的發展提出相關的建議。1973年“芝加哥21世紀規劃”(Chicago 21 Plan)出臺,強調用一個穩定的中產階級居住區取代工業建筑和貧民居住區來圍繞城市商務核心區;對芝加哥河沿岸地區進行再開發,作為步行通道和住宅用地;在密歇根湖濱建設新的公園綠地。2003年3月芝加哥規劃委員會和私人團體、非政府組織和設計機構合作公布了“芝加哥中心區規劃”(The Chicago Central Area Plan),其主題市“為21世紀的中心城市做準備”,規劃提出對中心城區進行混合化利用,通過提升中心城區與大都市區的功能與作用,提升芝加哥在美國內陸中心的地位,也提高中心城區和芝加哥都市區在美國和國際上的競爭力。
芝加哥對城市功能的定位也是城市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定位是“第二層次的全球城市”,僅次于紐約、倫敦和東京三個頂級全球城市。頂級城市的風險較高,而第二層次相對較為穩定,因此,芝加哥對此作出了較為清晰的城市綜合體的定位,在此目標之下,芝加哥以交通運輸業和制造業為優勢主導產業為主,以相關服務業為輔的產業多元化結構發展模式,實現了城市產業的轉型,成為世界城市經濟體轉型成功的典范。
大芝加哥的產業轉型不僅與當時全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而且大芝加哥轉型與其交通大樞紐的區位優勢密切相關,天然的三大中心的便利條件迅速的推動了商貿業的發展,而商貿物流中心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的涌入,進而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在轉型過程中,秉承了傳統的優勢工業,同時,又大力發展了新的服務業,即順應了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政府規劃與支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利用正確的決策和市場引導使得大芝加哥的轉型成功得以實現。
喀什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通大樞紐,與周邊國家往來的貿易的大通道,喀什地區與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毗鄰,克州西北、西南部分別與中亞、南亞6個國家相鄰,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254個通外山口及二個國家一類口岸。
絲綢之路經濟帶由長安為起點,途徑嘉峪關敦煌,進入新疆后通過徑伊寧、阿克蘇、喀什市和塔什庫爾干縣通往中亞地區,其中喀什地區包括四個縣市,分別為喀什市、莎車縣、葉城縣和塔什庫爾干縣,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路,同樣也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可見喀什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
根據喀什城市群及各城鎮的區位以及資源情況,結合各城鎮的產值發展、就業人口和勞動生產率的綜合分析來選擇各城鎮的相對優勢產業。根據2016年喀什城市群16個縣市的10個產業部門的對比分析,選擇具有相對有優勢的產業的城鎮選取1~5個作為保留,由于非營利性服務業一般不作為城市的主導產業,因此,在此不做比較(表3)。進一步結合喀什城市群的區位優勢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確定了喀什城市群以及各個城鎮的主導產業(表4)。喀什城市群的產業發展可以保留1-3個相對優勢產業作為主導產業,1-3個作為輔助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表3 喀什城市群各城鎮的相對優勢產業

表4 喀什城市群各城鎮最終主導產業的選擇
喀什城市群目前擁有2市14個縣市,2017年喀什城市群總人口527.03萬人。目前,產業結構比重為31.1:26.5:42.4,屬于三一二的結構,第三產業有所發展,但是農業的比重過大,工業的比重相對較小。根據十三五規劃(2020年)預期產業結構目標20.5:34.3:45.2,說明,喀什城市群的產業將在2020年實現“三一二”至“三二一”模式的轉變。
產業結構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和社會環境下呈現不同的特征。區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主要體現在區域經濟體系內,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能力與關聯水平的提高。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符合以下幾條標準:1.充分有效地利用區域內的人力、財力、物力和自然資源;2.適合于區際分工和國際分工;3.區域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經濟運行順暢,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發展;4.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5.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協調發展,城鄉經濟穩定增長,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6.勞動、資源、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7.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喀什城市群目前的產業比較單一,多元化程度不夠,很多城鎮只發展了部門產業,很多產業部門基本處于無的狀態;雖然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提出了5年,但是對于喀什城市群的影響似乎并不是太大,各城鎮的產業發展變動不大,基本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并沒有很好的進行產業的轉型調整;各城鎮之間的規劃也各自成體系,城鎮間產業同構化程度較高,只有喀什市和烏恰縣與其它各地的同構化程度相對較低,從城市群整體規劃的角度的看有所欠缺。
喀什城市群目前的產業雖然是以農業產業為主,但是喀什城市群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開采量確并不大,加上缺少有效的交通基礎設施,各城鎮各自發展的情況比較嚴重,城鎮間同構化發展程度較高。因此,喀什城市群要注重在原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各自城鎮的支柱性產業,擴展支柱性產業的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不是盲目的更替產業;要注重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結構和平衡問題,通過戰略調整,對能夠形成主導產業的產業進行重點支持,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實現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產業快速協調健康的發展。
基礎設施的發展軸奠定了城市的空間布局,要想推動各產業部門的快速發展,更加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公路、鐵路、航空同一體化交通網絡的規劃與設計,電子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等都對產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加速各城市園區的建設,以點帶面,通過中心點輻射到周圍的城鎮,帶動城鎮一起發展,鞏固以喀什市為中心城市的增長點,促進城市內部的融合發展,優化城鄉空間布局。
本文主要對和喀什城市群發展相似的魯爾區和大芝加哥都市區進行了詳細的案例分析與經驗借鑒,并進一步根據借鑒的結果,對喀什城市群的主導產業結合資源與產業發展情況選擇了喀什城市群的主導產業,并以此為支柱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保持具有相對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