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作為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的重要同期活動——中國工藝美術傳承與發展論壇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出席并做主旨發言。國務院國資委行業協會商會工作局副巡視員劉續浩;中華全國總工會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巡視員芮宗金、輕工煙草工作部部長呂杰;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紀委書記陶小年,副會長何燁、賈志忍,黨委副書記徐祥楠,黨委常委劉江毅、李玉中、劉素文出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建中、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陳平、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院長陳鴻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保利文創凝一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輝做主題演講。行業知名大師專家、專業院校學生等300人集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路徑,探尋工藝美術行業發展動力。
張崇和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全面振興手工藝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工藝美術年產值超過2.5萬億元,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00萬人,加上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行業規模前所未有,市場發展興旺蓬勃。今年上半年,我國工藝美術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4.6%,出口同比增長14.8%。彰顯了工業美術行業發展的獨特韌性和強勁動力。
張崇和指出,進入新時代,黨中央作出了振興傳統工藝產業的重大決策,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當前一個時期,工藝美術行業發展既面臨艱難的挑戰,又面臨難得的機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市場持續低迷、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后繼人才嚴重匱乏,給工藝美術發展造成了不利因素。振興傳統工藝成為國家戰略、消費升級拓展市場空間、工美產業集群加快建設、行業指導服務機制更加完善,為工藝美術行業發展形成了優越條件。面對新形勢,工藝美術行業需要揚長避短、乘勢而上,積極探尋更加有效、更加強大的發展動力。
張崇和就探尋新生動力,賦能工藝美術發展談四點意見:
——強化接續傳承,賦能工藝美術發展。要擴大傳承規模。吸引年輕后備力量,補足行業人才空缺,逐步形成結構合理、代代接續的手工藝傳承人才隊伍。要追求傳承質量。工藝美術大師要精誠招徒,精心帶徒,誨人不倦,傳絕技,教絕藝,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傳統工藝接班人。具備條件的工藝美術院校,要加強傳統工藝美術學科建設,強化工藝傳承理論研究,培養高質量工藝美術后備人才。要創新傳承方式。探索民間傳承與在校教育有機結合,推動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上講堂,言傳身教工藝技術,助力院校工美人才培養。要以生生不息的高質量傳承,賦予工藝美術發展新生動力。
——跨界融合創新,賦能工藝美術發展。一是與工業制造跨界融合,提升工業產品文化附加值。紅旗轎車用蘇繡、大漆、霽藍釉裝點內飾,穩重大氣,相得益彰;以工藝紅木裝飾汽車座椅,既舒適,又雅致。創維將點翠工藝融入電視外觀,典雅高貴,國粹風范。飛亞達將掐絲琺瑯嵌入手表內盤,經典突顯,唯美靈動。二是與設計產業跨界融合,拓展工藝美術應用空間。傳統工藝美術與時裝設計、包裝設計、美術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裝飾設計、風景園林設計有機結合,既有傳統工藝美術韻味,滿足實用、便利、舒適、時尚的現代需求,又將工藝美術應用擴大到了更多方面。三是與文化創意跨界融合,提升工藝美術文化內涵。工藝美術產品是文化創意的有效載體,文化創意拓展工藝美術品的表現形式,二者融合,可以分享文化產業市場,擴大文化生活對工藝美術的消費需求,創造出新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四是與休閑旅游跨界融合,拓展工藝美術區域消費。工藝美術融入景區,融入特色小鎮,融入度假勝地,可以吸引廣大游客旅游參觀,既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又推動了工藝美術繁榮。要以更多元素、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跨界融合,賦予工藝美術發展新生動力。
——深挖文化內涵,賦能工藝美術發展。要增添歷史文化,吸收傳統經典故事,弘揚民族精神品質,以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作品的內涵魅力。要挖掘工藝文化,探尋工藝文源,梳理傳承脈絡,延續工藝理念,講好工藝傳承歷史中積淀的文化故事。要涵養當代文化,引入時代題材,融入時代內涵,弘揚時代精神,融入創新文化,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享受益性的時代精品。要以更加濃厚的文化韻味、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賦予工藝美術發展新生動力。
——引導普及消費,賦能工藝美術發展。要普及推廣工藝美術文化知識,增強全社會傳統工藝認知,培養更多的工藝美術愛好者。要創造社會大眾走近工藝美術的便利條件,開放大師制作室、手工藝工場、傳承基地、工藝園區,讓廣大群眾體驗工藝流程,感受絕技絕藝。要開展傳統工藝文化的校園普及,增強青少年對工藝美術的文化認同。要培育和宣傳中國工藝美術品牌,提升優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激發大眾消費熱情,挖掘工藝美術市場潛力。要拓展手工藝制品推介渠道,搭建展覽展示平臺,傳遞藝術魅力,推動工藝美術走進百姓生活。要以更多人喜愛、更有效需求、更普遍消費,賦予工藝美術發展新生動力。
論壇公布了中國工藝美術傳承與發展論壇征文獲獎名單。共有27篇論文獎項。其中,一等獎1篇,二等獎2篇,三等獎3篇,優秀獎21篇。由獲獎論文編輯成冊的優秀論文集也同期發布。(來源:中國輕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