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城市學院
校園廣場的設計要求不僅僅是具有休閑娛樂功能,也承載著學校文化內涵的傳播。受此要求的影響,為筆者的方案奠定了一定的設計基礎。本方案中需要滿足三類人的需求:退休教師、在職教師、學生。退休教師要滿足散步、聊天、觀景的需求;在職教師要滿足觀景、散步、討論問題的需求;學生要滿足觀景、看書、聊天、討論問題、集散的需求。所以將本方案主題定為“問&答”,在多種設計元素搭配運用上不缺乏年輕時尚氣息,同時也帶有一絲沉穩,在整體設計上盡量滿足三者的需要。
本方案位于安寧區安寧東路484號培黎廣場,地處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且四季氣候溫和,春秋最為舒適。前廣場的西北方向臨近教二樓,東北方向鄰近圖書館,西南、東南方向臨近主干道。場地地勢平坦、綠化面積大、交通順暢。但是廣場太空,鋪裝簡單,顏色單調,空間層次感弱,功能劃分得過于簡單,樹種過少(見圖1)。

圖1 基地現狀
此方案以簡潔、概括為主要設計目標,在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下,將綠色、環保、生態三者運用其中。廣場設計有三大基本因素,形象(景觀)、功能(實用)、環境,這三大要素組成了人們休閑、集會、學習交流和了解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各層面,同時更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文明與進步發展程度,它應是充滿現代氣息和時代感,主要體現城院的文化內涵。方案巧妙利用雨水回收海綿城市原理收集雨水形成水景并補給地下水,實現水循環目的,實際應用于透水路面、草溝和水庫。每個區域至少放置一個垃圾桶以體現環保理念。街燈同樣體現綠色、節能、環保理念,由太陽能供電,白天儲存能量,夜間使用,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
本方案位于第二教學樓前小廣場,通過向大量的在線教職工和學生采用觀察、記錄、訪問的方法,調查現狀的滿意度以及改造意向。在此基礎上對學校校史、校徽、校訓進行一定了解。筆者將此次方案主題設為“問答”,其設計理念滿足當代設計提倡的“綠色、節能、可持續、可循環”的滿足,同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前廣場劃分為六個功能分區:“英&雄”區、“少&多”區、“重&遠”區、“春&盎”區、“曲&彎”區、“青&動”區(見圖2)。

圖2 平面圖構思
本次是對蘭州安寧區安寧東路484號培黎廣場蘭州城市學院第二教學樓前廣場進行改造設計,運用現代綠色生態理念,在滿足個人需求的同時,盡可能做到節約節能保護環境。本方案采用現代主義風格,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追求簡潔,將時尚與潮流融入其中,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成長環境,以此對前廣場的設計研究基礎上,筆者作了相應的設計方案調整,其具體內容如下。

圖3 鳥瞰圖

圖4 模型圖
卓爾不群區是開放式的中心廣場,路易·艾黎是蘭州城市學院的創始人,鄧小平為他寫道: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是永垂不朽的,他是無私無所畏懼的英雄。選用路易·艾黎的雕像和時刻表組合,表示他開啟并引領蘭州城市學院。
“積少成多”區主要是以水景、景柱、景墻為主,整體設計成一個1/4圓,由中心滴水的小圓流向兩條水渠,再以疊水的形式流入水池,經過水波紋流入水池,水池邊設計的景墻上描述蘭城院的故事,景墻后是兩塊蒲公英海,將城院的蒲公英保留下來。
任重道遠區域想要表達了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如校訓“厚德博學 慎思創新”,每一組詞都有著深刻的內涵。凸起的草坡,道路使用汀步,周邊有展示牌,靠近教學樓的位置放置休閑座椅。
“春意盎然”就如這個詞語一樣,給人一種清風拂面的感覺。培黎校區有五個院:培黎石油工程學院、外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培黎工程技術學院、北方汽車工程學院。以展覽的方式,將每個院輝煌的成果展示出來,春意盎然。
“曲”喻示學校在1961年遭到停辦,在1971年得以繼續,也喻示了學習道路中的艱辛。曲徑通幽區是一塊半封閉空間,道路彎曲,其間有兩個小池塘,周邊設計木棧道,池中設有花壇,種植校園內原有的玫瑰花。
由于老年的人,生理上會表現出新陳代謝放緩、抵抗力下降、生理機能下降等問題,適當的運動、愉悅的聊天可以對他們生活增添些許樂趣。
閑適自得區是一個封閉下沉式的空間,較為隱蔽,用于學生交流、閱讀,使用花廊將主干道遮擋,起到隔音和綠化的效果,中間加入花灌木搭配的座椅。

圖5 效果圖

圖6 效果圖
本方案在充分了解師生需求的基礎之上,對其進行景觀規劃改造,旨在為學生打造第二景觀課堂,增加學習氛圍,為教師提供更好的生活待遇,本著“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理念達到品味高雅、生態和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特色的校園,以期對相關的高校校園景觀廣場改造提供一個借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