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琳 王姍姍

摘? ?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相關信息發布的機構呈多樣化特征,包括政府、政府間國際組織、媒體、自媒體等。文章旨在揭示相關部門或機構信息發布的類型與特點,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對策和建議。為此,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選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及湖北衛健委、美國疾控中心(CDC)和新加坡衛生部(MOH)官網、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相關疫情信息發布加以分析。研究發現,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通報、健康科普、防控動態、媒體新聞是這些部門和機構信息發布的主要類型。信息發布具有疫情通報模式固定、通報內容隨疫情發展而演變等。研究表明,信息發布應加強對公眾信息需求的考量、構建與公眾更有效的雙向溝通機制、并提供多樣化的疫情發布格式等。同時,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發布應及時、規范、形成多管齊下的動態發布機制、建立與公眾雙向溝通的渠道、加強對公眾信息需求的調研和關注,確保疫情信息發布的精準,有效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政府信息發布;信息需求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 variety of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governments,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edium and we media posted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various websites with different way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about information release by authoritative agencie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try to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imilar events. For this purpose, we choose the website of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Health Commission of Hubei province, America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ingapor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analyze information release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tuation updat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prevention & control, and media resources are main categorie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lease. In particular, some features, such as the information brief adopts fixed pattern and the content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pidemic, are identified. The study shows that epidemic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reported timely and normatively. Dynamic release mechanism should be developed to establish a mutual 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o ensure information accuracy; at the same time, an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needs should be conducted and be satisfied.
Key words COVID-19; epidem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lease; information need
突發公共事件之一的公共衛生事件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1]。近年來,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繁發生,如2003中國非典型肺炎、2009美國H1N1流感、2014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2016寨卡疫情、2018-2019剛果(金)埃博拉疫情等。最近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于2019年末在我國武漢爆發,疫情傳播迅猛,被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對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
在我國當前的社會體制下,面臨重大突發疫情,政府責無旁貸成為抗疫的核心領導機構,方方面面都發揮著領導作用。同時,作為國家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和權威信息的發布者,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準確、全面地發布疫情相關信息也是職責所在。此舉也是遏制謠言、降低社會恐慌情緒、保持社會穩定、提振全民信心的重要保證。此外,信息發布往往帶有權威性,一些與疫情相關的科學知識,如疫苗、治療藥物等信息的發布,可以幫助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和健康信息素養,幫助公眾積極、科學地應對危機。因而,在抗疫的關鍵時期,相關信息發布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為揭示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的特征,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選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權威部門或機構信息發布的典型案例,揭示相關信息的發布特征,探討如何跨越用戶信息需求的鴻溝,更好地提升面向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 ?相關研究
學術界對于突發事件中相關信息發布的探討集中在信息發布的作用、時間、渠道、內容以及在發布的過程中不同發布主體與公眾的關系的研究[2]。一些研究著重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媒體應對、政府信息公開探討政府信息管理和發布機制。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流媒體等新媒體形式不斷涌出,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者的身份、信息的內容質量、意見領袖群體等因素影響著信息的傳播與演變[3-4]。流媒體、短視頻具有定位不同、傳播風格不同的特征。一些學者指出,政府的短視頻媒體需注意避免過度娛樂化與庸俗化[5],以樹立政府形象為主要內容[6],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輿情時應當實現矩陣互補、聯合發聲,加快信息傳播[7]。一些研究注意到,政府在不同類型的突發公共事件中信息公開的表現不同,面對自然災害的信息公開更加積極,而面對事故災難、社會安全及公共衛生事件時的信息公開表現并不盡如人意[8]。有綜述表明,突發公共事件中的信息類型包括真實有利信息、真實危機信息、不實有利信息和不實危機信息[2]。然而,這種粗略的分類無法準確告知信息的類型和內容。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媒體及政府信息公開的障礙及完善策略方面,對于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布的相關信息的類型、特點等研究尚欠缺。此外,已有研究表明,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與公眾信息需求之間的關系探討不夠,相關研究欠缺[9],導致公眾對政府信息的接受、采納、識別存在一定障礙。
為此,本研究選取此次疫情事件為案例,首先分析某些權威部門和機構發布的信息類型、信息發布特點,為進一步完善相關部門的信息發布提出對策和建議,以幫助他們更具針對性、更好地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的公眾信息需求。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政府優化信息發布模式,還可幫助提升政府公信力,積極應對重大疫情,維護公眾安全與健康,促進社會穩定。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20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國家衛健委(包括湖北衛健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新加坡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MOH)官方網站發布的1346條新冠疫情相關信息(2019.12.31-2020.02.22)作為分析對象,采用質性數據分析的途徑,以相關信息發布的時間、主體、發布的方式及類型為內容分析的框架,完成數據的初步整理;進一步通過開放編碼,識別相關信息發布的內容主題、數據類型、發布頻率、發布模式等特征;著重從疫情發生的整體時間跨度(見以上數據收集的時間跨度)以及分階段,如早期、初期、現狀等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入手,考查這些特征的變化模式,針對不同階段的信息發布內容,對其發布內容的路徑演化進行編碼,揭示其變化的大致規律。基于分析,為政府改善相關信息的發布提出建議,也可為未來相似事件的信息發布提供參考。由于時間緊迫,本文僅報告初步的分析結果。
3? ?研究結果
3.1? ? 疫情信息類型
分析顯示,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的類型主要包括疫情通報、健康科普、防控動態、媒體新聞四大類。
3.1.1? ?疫情通報
疫情通報具有公開“通”曉,廣而“報”告之意,旨在發布疫情發展的基本情況,多用于疫情的發展過程中,集中在疫情發展的爆發期,通報內容隨著疫情的發展有所變化。通報內容包括統計周期、統計范圍和疫情人數等。以新冠肺炎為例,不同層級的相關部門平臺發布內容所涉及的范圍不同:WHO放眼國際,其通報內容具有簡明、全面的特點,主要介紹各國的累計確診、新增病例數以及WHO最新的技術動態,便于公眾掌握和了解全球的疫情動態;國家衛健委著眼全國,以公開信息、抑制疫情蔓延傳播為目的,詳細通報全國各地新增病例數、疑似病人人數、治愈人數及死亡人數,并詳細追蹤疑似及其密切接觸者數據,防止病毒擴散;作為中國此次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湖北衛健委沿用了國家衛健委的通報模式;CDC通報了美國疑似病例的確診及排除情況,并通過可視化方式展示全球確診病例分布圖;MOH通報了新加坡國內的累計確診病例數、疑似病例數、排除病例數及出院病例數,全球以及中國的累計確診病例數、新增病例數,此外還有全球范圍的風險評估等級。可見,在疫情相關信息通報方面,各國政府大同小異;WHO則由于其特殊的性質和承擔的全球責任,體現出全球視野的特點。
3.1.2? ?健康科普
新聞報道與健康科普相結合是化解突發公共事件的一種方式[10]。當疫情進入爆發期,公眾會因對新病毒的有限認知而產生恐慌心理,健康科普尤為重要。由官方機構發布病毒科普信息不僅能消除公眾對病毒的恐懼,還能提升公眾自我保護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弱疫情對公眾的影響。由于科普信息面向公眾,需具有專業性與通識性,因而發布的形式主要以生動形象且便于呈現內部信息的視頻、漫畫、圖片等形式為主。
面對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WHO的科普信息發布內容固定在新型冠狀病毒科普、公眾自我保護科普、辟謠、旅行建議、問答五個模塊,而國家衛健委及湖北衛健委的科普信息發布并無特定類別,依據發布內容可歸納為個人防護、專業科普及公共防護三個方面。此外,在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上,專門開辟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謠專區”,成為政府遏制謠言蔓延的重要平臺和工具,是相關機構信息發布的有效支持和補充。相比中國政府的相關信息發布,CDC及MOH所涉及的類型較為單一(見表1),這和新冠肺炎疫情在這兩個國家的傳播有限有關。
3.1.3? ?防控動態
防控動態的發布體現的是政府及時向公眾傳遞疫情防控的現狀與措施。面對極具威脅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公眾過度的恐慌會帶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外的消極影響,如迷信某種藥物的特效帶來的搶購風潮、擔心物資短缺帶來的搶購、囤積生活用品等行為;一些不法商人趁機針對緊缺物資(如口罩)開始詐騙活動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政府需要快速反應,并將采取的措施對社會及時公布,使公眾了解疫情的控制情況及相應生產活動的現狀和安排,打通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渠道,極力安撫公眾的情緒。
WHO對于新冠肺炎的防控動態信息主要涉及疫情的疫苗研制以及病毒的治療方法,并提供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為全球的醫療機構提供臨床試驗平臺,從根本上控制疫情;與之相比,處于衰退期的埃博拉疫情有所不同,其防控動態集中在疫苗研制和埃博拉疫情應對,以發布埃博拉疫情應對路線圖為主。
國家衛健委和湖北衛健委的防控信息主要來源于各大主流官方媒體,對他們所報道的防控措施進行轉載。媒體來源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人民網、湖北日報、健康報等官方媒體。疫情防控動態的內容包括:疫苗研發相關信息、藥物臨床應用的效果報告、發熱門診機構名單、最新防控措施、領導人的防疫抗疫講話、政府部門的具體部署及各級機構的回應等。
3.1.4? ?媒體新聞
媒體新聞包含新聞發布會、醫者風采、疫情新聞。新聞發布會是政府和媒體有效溝通的渠道,通過媒體傳達官方最新的信息,是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效的信息發布方式之一;醫者風采是對一線典型的宣傳報道,正面宣傳正能量;疫情新聞則是所有疫情相關新聞的匯總,主要以視頻新聞為主。國家衛健委官網設置專門的新聞發布會模塊,包含文字實錄、圖片直播、往期回顧等,并進行新聞發布會的網絡直播。面對此次疫情,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成為最重要、最具權威的官方疫情信息發布渠道,國家衛健委網站通過直播實錄、文字實錄、圖片直播等方式通報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從網站上看,首次就新冠肺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始于1月22日,可見是疫情爆發并引起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之后采用的疫情信息及新聞發布形式。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多樣,包括疫情進展信息、防控舉措落實、疫苗研制、特效藥的試用、民眾關注的生產生活問題等。最初的新聞發布會并非每天都有,隨著疫情的不斷擴大,新聞發布會的頻率密集起來,自2月3日之后,成為每日常規動作,有時甚至一天兩次(上、下午各一次)。
3.2? ? 信息發布的特點
3.2.1? ?從整個疫情的時間跨度上來看,信息發布采用固定模式
分析發現,與早期發生的疫情相比,如2009年美國的H1N1疫情及2003年“非典”疫情,此次對新冠肺炎疫情通報具有固定模板、固定頻率、相對固定的內容等特點,尤其是從整個疫情的時間跨度上來看。疫情通報是官方機構正式、準確、真實地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疫情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公眾獲取權威信息的主要渠道,官方疫情通報的權威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統一平臺、固定通報模式有利于提高疫情通報的公信度及信息的可讀性,便于公眾掌握重要信息。
疫情通報的方式和內容框架較為固定。WHO以PDF文件報告的方式,每日一報,以表格及圖片的方式展示全球各國和中國各個省份的病例數的詳細信息。采用PDF文件發布報告,更顯正式和權威,而表格和圖片展示一目了然,易于幫助公眾迅速、高效地捕捉關鍵疫情信息。分析發現,目前我國對新冠肺炎的疫情通報模式與WHO針對2009年H1N1的發布模式相類似。國家衛健委及湖北衛健委的通報方式主要以文字報告為主,同樣體現了相對固定的內容,如現有報告確診病例數、當日新增確診病例數、當日新增疑似病例數、累計治愈出院病例、死亡病例等;后期區分“現有確診病例”數和“累計報告確診病例”數等。早期某權威部門負責對各省統計信息的轉達,而后期則對全國情況匯總進行整體通報。雖然在疫情發展的不同時期,其涵蓋的內容有所變化,但總體變化不大,這些變化能更準確地反映疫情發展的實況。
此外,固定頻率和高頻率發布信息也是信息發布的主要特點之一。1月21日開始,WHO、國家衛健委及湖北衛健委采取每日通報疫情的方式對外發布疫情的最新情況;CDC對于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信息的更新是每周一、三、五。在疫情的同一階段內,信息通報的內容也呈現固定化,便于公眾了解所需信息。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每天下午3點準時舉行。這樣固定時段和頻率的發布方式方便了關注疫情的公眾及時了解最新信息。
3.2.2? ?分階段來看,相關信息發布的具體內容隨疫情發展而演變
研究發現,疫情信息通報的范圍會隨著疫情的蔓延而不斷地擴大,分階段來看,不管是通報的內容、方式、數據類型及數量,還是文本的篇幅等均呈現出不斷增長的特點。在疫情發生的初期,病毒還未遍布全國,信息通報內容僅僅涉及武漢市新冠肺炎的病例情況。國家衛健委網站相關信息發布欄目公開發布的通告表明,最初發布的信息是以武漢市衛健委發布的信息為準。第一份可見的相關信息是該部門1月11日發布的通告[11]。該通告明確了此次發生在武漢的不明肺炎初步判定為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除介紹相關數據、采取的具體舉措外,也表明專家已對該疾病進行了密切關注,開展了相應研究。該通告指出,調查發現患者主要為武漢市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經營、采購人員,并表示1月1日已關閉該市場,對其他市場也采取了防疫措施。此篇通告提醒了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癥狀的患者要及時就醫,體現了對公眾健康的關切。隨后幾天發布的依然是該部門提供的疫情通告,通告信息也相對簡單、篇幅簡短。直到19日發布的通告中才明確報告了“部分病例沒有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接觸史”[12]。20日的通告首次明確描述了新冠肺炎首發的典型癥狀大多為“發熱、咳嗽或胸悶、呼吸困難”[13]。自1月21日開始,由國家衛健委開始發布疫情通報,隨著疫情的不斷擴大,通報涵蓋的數據類型越來越多,包括了全國各地報告的數據以及海外新冠肺炎病例數。疫情通報的標題從最初的僅包括日期到準確的具體時間點,疫情通報數據類型趨于穩定,僅限于數據報告,對該疾病的定性描述消失了,轉而由新聞發布會承擔重要職能,回應公眾的關切。
具體而言,隨著疫情的發展演變,疫情進入擴散期,公眾對信息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點增多,信息發布開始固定頻率與內容,重點通報新增病例數,累計病例數,治愈病例數及死亡病例數。1月23日的通告中,詳細報告所有死亡病例的人口學特征、基礎性疾病、癥狀表現,并描述了簡單的救治過程。這些關鍵信息無疑為公眾提供了相對完整的數據鏈,也使公眾有機會更全面地了解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進展。
隨著確診病例數的增多,疫情進入爆發期,公眾陷入較為恐慌的情緒中,此時信息發布更改了部分通報內容,由原來的詳細追蹤死亡病例人口學特征轉向以抑制疫情擴散為目的的追蹤確診及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數據,并在后續疫情擴大的過程中延續該通報內容模板。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發布會也在1月22日正式上線,并進入規律和頻繁的發布期。
因而,從此次疫情通報信息發布的路徑來看,疫情信息的通報主體、范圍、通報的對象、數據類型、信息量等是隨著疫情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通報的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通報主體從地方層面到國家層面;通報的范圍體現出從地方、到全國、再到全球;通報的對象從病情的多方面到多樣化的數據類型;而通報的形式也趨于多元化:由單一的文字信息到新聞發布會每日的實時發布。
3.2.3? ?信息發布內容體現了對公眾信息需求的關切
相關部門和機構的信息發布體現了公眾的關切。當疫情發展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公眾對于疫情會產生恐懼心理,形成如何保護自己的迫切的信息需求。在這些部門和機構發布的相關信息中,出現頻次最多的是“如何防范”,如此次疫情中,口罩是公眾最密切關注的問題之一,因而各部門和機構發布的健康科普中都會涉及如何佩戴口罩的信息。MOH甚至設置專門預約口罩的界面,為公眾提供最急迫的信息,從而提高政府服務的滿意度。此外,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發布最終目的是安撫民心,滿足公眾對病毒知識、相關部門的防控措施和疫苗研制情況的知情權,尤其要有針對性地發布澄清說明,CDC在WHO宣布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后,第一時間在官方網站做出提醒;MOH針對社會上的詐騙信息,為保護公眾財產安全,在其官方網站做出澄清說明,指出不會要求公眾提供財務信息。如前所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謠專區”無疑也是澄清各種關于疫情的說法、反應公眾關切、滿足公眾信息需求,防止謠言大肆傳播的典范。
另一方面,在面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情境下,與疾病相關的一些關鍵信息一旦掌握,要盡早、盡可能地利用不同的媒介廣泛傳播,以提醒公眾注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作為權威部門和相關機構,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其信息的發布天然具備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應更好地利用這些優勢,加強調研,了解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公眾的信息需求,提供多方面信息,盡可能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引導他們跟隨政府的防控措施和節奏,幫助他們抵御謠言或虛假信息的誤導,實現社會的安定團結。
3.2.4? ?相關信息發布的形式可更加多元化
疫情發布的內容固然重要,發布的形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所發布信息的可讀性和公眾對疫情關鍵信息獲取的效率。如前所述,WHO發布疫情信息采用PDF格式,體現官方性、權威性并且采用圖表展示了疫情的發展。而國家衛健委的疫情信息則采用平鋪直敘的白描手法對疫情的進展進行報告,圖和表的展示方式不多見。此外,百度的“抗擊肺炎”專欄的數據雖然來自國家衛健委,但其呈現方式要更加明確和具有可讀性:既有明確的數據報告,也有圖表的展示,有利于公眾高效地了解疫情發展、抓取關鍵數據。面對不同層面的社會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WHO和百度的表達方式無疑值得政府部門在發布疫情信息時加以借鑒,以吸引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擴大政府疫情信息發布的覆蓋面,增強其權威信和可信度。
4? ?進一步改善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的對策和建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直接影響著公眾的健康及生活,而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信息發布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酵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及時、有效的信息發布能夠穩定輿情,搭建政府與公眾交流的平臺,是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必要手段。此次疫情爆發后,政府相關部門快速反應,及時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防疫抗疫“戰役”,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同時,面向全球,及時、公開、透明地發布疫情的進展,也體現了中國的擔當。通過分析,我們揭示了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發布的一些特點,也帶來了如下啟示:
4.1? ? 信息發布應更及時、規范、口徑一致
此次新冠肺炎引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發酵的過程中充滿了各類聲音,引起了公眾的恐慌。為此,權威部門或機構信息發布要及時應對輿論中的負面或錯誤的信息,有針對性地發布正確信息。新冠疫情初期各類媒體聲音嘈雜,尤其在疫情發生的早期,網絡時代特有的自媒體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輿論;尤其某些自媒體為博取流量,不惜發布聳人聽聞的不實信息。權威政府部門或相關機構信息的及時發布和占據主動,無疑是打擊此類疫情虛假信息的重要手段,因而十分必要。對于正在發酵的疫情,官方網站需要設立專門的疫情模塊,集成化地展現所有與疫情相關的信息,幫助公眾全面掌握相關信息,杜絕自媒體乘虛而入、趁機誤導公眾的機會。
4.2? ? 增強對公眾信息需求的了解,實現更精準的信息推送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備傳播的廣泛性,疫情事件仍在不斷發展,權威部門或機構需要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公眾的信息需求,建立動態的公眾信息需求獲取機制,實現精準的疫情信息推送。同時,可適時調整信息發布的重點及方式,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虛假信息的擴散。為此,可試圖構建更有效的平臺和機制,確保對公眾信息需求的了解和及時回應,維護社會的穩定。
4.3? ? 對于不同信息的發布要分類分級
處于爆發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不同的事件相關方對于信息的需求不同。為了提高信息需求方捕獲信息的效率,相關部門和機構需要在了解公眾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的信息需求的基礎上,將信息需求分類、分級,實現精準推送。信息發布的內容需要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劃分為普通公眾、醫療人員、科研人員等,使不同群體能夠快速瀏覽與自己相關的信息。信息發布需要區分優先級,優先級較高的信息應快速傳遞給公眾,可以采取澄清說明的方式在網頁醒目的位置發布。
4.4? ? 建立與公眾雙向溝通的信息發布和傳播機制
在信息發布的過程中,新聞發布會是政府和媒體有效溝通的渠道之一,通過新聞發布會既能準確發布信息又能使得信息相關方實現雙向互動,穩定政府與公眾的關系。這種雙向溝通的模式可進一步延伸、應用到與普通公眾的溝通模式上,以更準確地把握公眾的信息需求,回應他們的關切。此外,官方網站采取的“問題&回答”方式,根據輿論中公眾的疑問,有針對性地答疑,使公眾了解事件具體情況,消除未知的恐慌,緩解焦慮恐慌情緒,從而達到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發布的目的,也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式。
4.5? ? 統一、生動的發布格式
在信息發布時,為了保證信息的權威性,體現政府的公信力,可進一步規范信息的發布方式。要建立官方、權威的信息發布格式和模板,更好地了解公眾的閱讀需求,以公眾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發布疫情信息,如利用圖、表或動態演變圖示等生動的方式展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信息,使關鍵信息一目了然。
5? ?結語
本研究試圖揭示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發布的類型和特征,選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典型案例,初步分析了此次事件期間國家衛健委及湖北衛健委、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控中心(CDC)及新加坡衛生部(MOH)的相關信息發布,揭示了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發布的類型、特點,提出了進一步改善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的對策和建議。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本研究選取的部門和機構的網站數量有限、分析的信息發布數量也有局限,未能覆蓋所有發布的疫情相關信息,且大多基于國家層面的信息發布展開。此外,對各地方相關部門發布的疫情信息的內容涵蓋有限。同時,我們也看到,即使是在疫情期間,發布的相關信息也時有變化(如網址的更改、內容遷移、更新等)。從國際上來看,隨著不同國家疫情的發展,發布的內容、頻率、方式等也具有動態性特征。因而,本研究所得研究結果未免存在偏差。未來將繼續擴大樣本量,通過分析相關部門各層級所發布的相關信息,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的方法,進一步分析不同的部門和機構在面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信息發布的特征、質量。同時,將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境下公眾的信息需求展開調查,以為相關部門在面對未來突發事件時更有效地開展信息發布活動,確保其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