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常態下,過去支持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稟賦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全國經濟增速普遍下滑,而遼寧省工業結構單一,傳統產業占比過大,經濟增速更是出現大幅度下跌。在這種宏觀背景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發揮創新的關鍵驅動作用,對遼寧經濟增長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首先闡述遼寧省現階段的經濟情況,然后剖析經濟增速下滑的實質原因,最后分析創新驅動對遼寧省經濟的拉動作用。
關鍵詞 遼寧 增速下降 創新驅動
一、遼寧省經濟情況簡述
遼寧省現階段正面對供需匹配失衡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雙重困難局面。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遼寧省2015年常住人口比上年減少9萬人,出現17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時15~64周歲的人口占比從14年的77.58%下降為18年的74.87%,而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同期從12.16%上漲為14.98%,這表明現在遼寧省不僅人口紅利消失,而且同時存在勞動力有效供給短缺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問題,這些都會對遼寧經濟復蘇產生不利影響。從經濟增速來看,2011年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環比增長12.1%,從此經濟步入單向下滑的局面,2015年增速為3.0%,低于我國平均水平的6.9%,增速位列國內各省末位,在2016年遼寧省經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這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上可謂少見,一直到2019年第一季度,歷經了17個季度后遼寧省經濟增速重回“6”時代,這對遼寧省的經濟是一種肯定。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存在的問題,應深入分析遼寧省經濟下滑的實質原因,以積極應對。
二、遼寧省經濟下滑原因剖析
自古以來,有兩個經濟規律不斷困擾著眾多經濟學家,一是生產要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當生產規模達到一定標準以后,總產出因為要素的邊際報酬遞減而處于下降階段,那么長期來看,經濟發展也會趨于停滯;另一個是要素和資源的稀缺性,經濟發展依靠要素投入,但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當資源和要素出現短缺時,經濟發展也會出現瓶頸,要素的可替代性越小,其稀缺性對經濟的制約越大。這兩個經濟規律對遼寧省的影響格外明顯,因為遼寧省過去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消費和出口的粗獷式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具有成本高、效率低、環境污染大和資源消耗多的特點。而且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遼寧省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占有率非常低,因此要素報酬遞減和稀缺性對遼寧省經濟發展的制約愈發明顯,限制我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創新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必要途徑,原因有二:首先是創新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從而對邊際報酬遞減有所抵消;其次是創新可以提高要素之間的替代性,從而減少資源稀缺性對經濟增長的限制作用。因此遼寧省應積極發揮創新對經濟的驅動作用,帶動遼寧省經濟更快回歸。
三、淺析創新驅動對遼寧省經濟的貢獻
從遼寧省的基本情況來看,過去遼寧省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大量要素投入的支持下逐漸走出“貧困陷阱”,但是現階段有些要素已經開始出現邊際報酬遞減,使經濟增速減緩甚至停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為遼寧省走出困境提供了正確的努力方向。理由有三:
(一)創新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過去遼寧省在高投資、高投入的支持下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經濟的發展質量有待提高,一方面表現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失衡狀況日漸嚴峻,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如果繼續以要素投入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經濟的高速增長必將受多方面條件的制約而難以為繼。尤其現階段遼寧省出現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供給下降的現象,發揮創新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驅動作用已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遼寧省需重視創新的作用,改善技術供給,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邁進,促進遼寧省從數量型經濟向質量型經濟轉型。對傳統產業,并非棄之不顧,而是要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加強創新,進行產業機構升級,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原有的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的現象,提高供給與需求的匹配程度。
(二)創新為提升遼寧省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現階段傳統產業發展緩慢,以創新為主要驅動的新興產業和新興產品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逐漸增強,有些發達地區已經將創新驅動提高到戰略發展的層面,通過創新加快經濟復蘇、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在這種宏觀大環境下,遼寧省必須重視創新、支持創新,從傳統產業的多年發展經驗中總結學習,進行核心技術突破。結合遼寧省實際發展中比較優勢的產業,突出專業優勢,提升在專業領域的競爭力,提高有限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促進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邁進,為提升遼寧省的競爭力提供支持。
(三)創新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客觀保證
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不僅是從增加要素投資轉化為提高生產率,而且是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是對遼寧省過去存在的投入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科技貢獻率低的問題加以改進。比如過去遼寧省經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政府投資為增長動力,在新常態下,應該向消費、投資、出口、創新協調拉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加強對人才、新產品、新技術、新興產業的投資,從政策方面支持企業進行自主創新,重視資源、科技、人才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創新型人才的積極性,發揮創新在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作者單位為中共丹東市委黨校)
[作者簡介:魏林森(1989—),女,遼寧丹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參考文獻
[1] 宋大偉.堅持創新驅動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10):1152-1155.
[2] 張治河,郭星,易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機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0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