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洋
摘要:企業年金作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是構建多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關鍵舉措。目前,企業年金正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缺乏發展空間、稅收優惠力度有限、保值增值效果欠佳等現實問題。在未來推進企業年金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亟須采取強化稅收作用、放寬投資限制、引入自動加入機制和有限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的綜合舉措。
關鍵詞:企業年金 自動加入機制 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063-02
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劇。2018年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6658億人,占總人口的11.94%。據社會保障發展報告統計,2025年我國老齡化程度將與歐洲各國老齡化程度基本持平[1]。人口的快速老齡化,迫切要求完善多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需求。黨的十九大指出,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2],這突出了補充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并且使深化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意義更為凸顯。
一、企業年金發展現狀
1.企業年金發展遇到瓶頸,參與率持續下降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逐漸放緩,企業年金發展遇到了瓶頸。2018年年末,全國有8.74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比上年增長了8.7%,參加職工人數為2388.17萬人,比上年增長了2.4%,企業年金基金規模達到1477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4.67%。參保企業數、職工數、基金規模都在持續增加,但增速逐漸放緩,近幾年甚至出現下降的趨勢。2014—2018年,參保企業數增加14100戶,四年年均增速為5.81%,遠低于2010—2014年的年均增速(17.07%)。參保人數增長乏力甚至停滯不前。2015年,企業年金的參與率出現“跳水”現象,職工參保人數的增長率從兩位數急劇下降到1.00%,2016年更是下滑到0.37%,創下歷史最低水平。企業年金參與率偏低,難以滿足養老保險體系第二支柱的發展要求。
2.企業年金發展失衡,區域差異明顯
從區域分布來看,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國不同地區之間企業年金發展差距懸殊。東部地區年金制度發展水平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主要表現在參加企業、參保人數和基金規模三個方面。東部地區的上海參加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為9358個,職工人數為137.4萬人,基金規模為730.8億元。而西部地區的甘肅參加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僅為475個,職工人數僅為20.56萬人,基金規模僅為105.6億元,地區間養老金權益嚴重分化。
從行業分布看,企業年金在經濟效益好的行業發展較快,主要是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分別占年金基金的17.11%、34.08%、25.98%,其他行業實行年金計劃偏少。2018年在人社部備案的國企、央企基金規模達到8389.2億元,占年金基金總規模的56.8%,大量中小企業尚未建立企業年金。
3.年金制度替代率偏低,缺乏發展空間
基本養老保險負擔過重,擠占了第二支柱的發展空間,在減稅降費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逐漸下降為24%,遠高于美國社會保障稅率12.4%,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難以激發企業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過高,擠占了企業年金的發展空間[3],目前企業年金的替代率僅為5%,難以發揮年金制度作為第二支柱的重要補充作用。而在OECD國家,企業年金的目標替代率一般達到20%—30%[4]。有關統計顯示,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替代率的合理比例為4:3:2,我們應采取措施提高第二支柱的替代率水平,充分發揮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制度優勢。
二、企業年金實施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1.稅收優惠政策不完善,缺乏激勵機制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大多數國家所采用的EET型個稅遞延型稅惠政策,年金制度的稅收優惠力度有限。企業年金對企業繳費部分的稅收優惠比例為5%,個人繳費部分的稅收優惠比例為4%,對企業年金最高免稅額度為9%,低于國際上實行EET稅收模式的平均稅收優惠水平,即雇主繳費的稅收優惠比例均在15%以上,雇員繳費的稅收優惠比例在6%—35%之間[5],對提高企業參與率的激勵作用欠佳。此外,還存在稅收政策碎片化而導致的對低收入群體負激勵的問題。
2.年金基金投資受限,保值增值效果欠佳
企業年金基金資產配置主要投資于安全性高、收益率低的銀行存款和國債,而權益類名義投資上限為30%,實際遠遠低于此比例,難以滿足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需求。我國年金基金投資嚴格限制了低風險資產的最低比例和高風險資產的最高比例[6],導致年金基金投資渠道窄且風險收益率低。2018年,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率為3.01%,低于同期通貨膨脹率和三年定期銀行存款利率,保值增值效果欠佳,其波動幅度偏大,最高時投資收益率達到了41%,最低時投資收益率為-1.83%,大多數情況下在3%—5%的低位運行。投資行為呈現短期化傾向,投資策略頻繁變動,出現追漲殺跌等非理性市場行為,制約了年金基金長期穩健投資。
三、完善企業年金制度的政策建議
1.強化稅收作用,鼓勵參與年金制度
一是適當提高稅收優惠幅度,將企業年金中企業繳費部分的稅收優惠比例提高到8%左右,個人繳費部分維持在4%,也可略有提升,充分發揮EET型個稅遞延政策的制度優勢,為企業年金基金積累發揮杠桿作用。二是加快稅制改革,建立綜合所得稅為主的個人所得稅稅制,避免進一步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為年金制度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對收入不同的員工實行差別稅率,適當降低低收入者的稅率,保持高收入者的稅率,在適當控制收入分配差距的基礎上加大對低收入者的支持力度。
2.放寬投資限制,提高風險收益
一是逐步擴大年金基金的投資范圍,適時開展境外投資、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和金融衍生品等,使資產在全球范圍內配置,享受世界經濟紅利。二是提高年金權益投資上限,放松投資管制,允許持有更高比例的風險資產,發揮受托人的核心作用,做好大類資產配置,增強年金基金的給付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以分散化、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提高投資收益率。三是建立規范的企業年金基金營運監督體系和投資追蹤機制,同時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和風險預警體系,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3.引入自動加入機制,有限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
企業年金自愿參與屬性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年金制度引入自動加入機制,即雇員在入職時被默認為自動加入了企業年金,如果打算退出,需專門提出申請且得到雇主同意,這將有益于擴大企業年金參與率和職業年金保持外部公平。有限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即雇員在一定的養老金產品中自由選擇,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風險收益偏好,同時提高養老金收益水平。在年金投資管理中引入合格默認投資工具,如生命周期基金,使不同年齡段職工根據自身年齡進行資產配置,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杠桿作用。美國401K計劃以自動加入機制和合格默認投資選擇兩項制度為戰略契機而獲得長足的發展,為我國企業年金發展提供了局部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19):養老保險與養老服務[J].經濟學動態,2019(3):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郭磊.基本養老保險擠出了企業年金嗎:基于政策反饋理論的實證研究[J].社會保障評論,2018,2(1):65-81.
[4]OECD.OECD Private Pensions Outlook 2018[M].Paris:OECD Publishing,2019.
[5]游春.事業單位推行職業年金制度的幾個問題[J].保險研究,2012(10):123-127.
[6]謝丹.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及投資管理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3(7):101-105.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