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盛凱 樊玉禧
摘要:近年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同聲傳譯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其及時性、連貫性、精確性,是保證其翻譯質量的重要條件。研究影響同聲傳譯質量的認知能力因素,從信息處理能力、記憶能力、信息辨識力三方面探討認知能力在同聲傳譯中的重要性,分析認知能力對同聲傳譯質量的影響,并對當代同聲傳譯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同聲傳譯 認知科學 信息處理能力 信息辨識力 記憶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168-02
同聲傳譯作為最為常見的口譯形式之一,自1919年的巴黎和會首次在部分談判中使用了英語和法語的同聲傳譯后,IBM公司于1926年正式創造無線翻譯系統(IBM Wireless Translation System),而其序幕的正式拉開還要追溯到1945年的紐倫堡審判,該事件使當時陌生的同傳譯員和新的傳譯設備進入公眾視野。現如今同聲傳譯已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同聲傳譯是一項集聽、記憶、思考、分析、表達于一體的高難度語言任務。同聲傳譯相較于其他口譯形式來說,對于譯員在極短時間內同時運用多種感官處理復雜語言任務的要求更高。譯員需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完成聽、記、譯、表數個任務,在翻譯過程中,即使只是出現短短幾秒的“卡殼”,都會影響到同聲傳譯的連貫性,進而影響其翻譯質量。而認知能力則包括了人類儲存、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類成功完成活動的最重要的心理條件。因此認知能力也同樣是影響同聲傳譯連貫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認知能力對于同聲傳譯的重要性
同聲傳譯理論研究將同聲傳譯劃分為人文科學取向和自然科學取向,而自然科學取向中,認知心理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同聲傳譯本身而言,同聲傳譯包括“即時性”“精確性”“不可預測性”三大基本特點,而對翻譯質量,則要求翻譯內容精確,即“達意性”,翻譯的“及時性”[1]。同聲傳譯工作要求譯員擁有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足夠的記憶能力、靈敏的信息辨識力。認知能力幾乎包括了人類所有的思維活動能力,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定義在其范疇中。因此,譯員是否擁有足夠的認知能力直接關乎其同傳質量能否達到標準。
(一)信息處理能力
在同聲傳譯過程中,譯者要在聽到相應話語后馬上作出思維反應和語言反應,及時而準確地翻譯出所聽到的內容,這一系列動作都發生在極短的時間內,這便要求譯者具備足夠的語言信息處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是認知能力的重要表現之一,而在這一話題上,許多人將其簡單地理解為在越短的時間內辨析并翻譯越多的語句信息,其實則不然。信息處理能力不單單體現在理解句意的速度上,同時也體現在處理整合語句信息的能力方法上。一定的社科素養、人文素養和恰當的省略方法,也是譯員不可缺少的職業能力之一。關于職業能力這一話題,Gile主張職業譯員應該具備某些特殊的“心理特質”。根據Gile的相關理論,這種特殊的心理能力,可以概括為出色地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靈活控制和保持精力平衡的能力、充分調動豐富的術語儲備和認知補充的能力[2]。
1.社科素養和人文素養
許多同聲傳譯理論研究都十分重視和強調人文素養、文化素養以及實踐素養這三者的結合。一般來說,在同聲傳譯過程中,譯員的理解力都源于長期的積累學習與實踐鍛煉,其同聲傳譯能力更是依靠其長期學習積累的人文語言素養和在實踐過程中磨煉的心理語言能力。著名的口譯專家Jean Herbert說過:做一個好的譯員要“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好的譯員要既是專才,又是通才)。因為同傳譯員所要翻譯的會議幾乎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而且一般所翻譯的內容涉及全球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一名合格的同聲傳譯員,要涉獵廣泛,對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盡量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樣在翻譯過程中就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更快速地理解語段。譯員對越是熟悉的題材,翻譯質量會越高,這便是為什么要求同聲傳譯員具備一定的社科素養和人文素養。
2.恰當的省略方法
在討論評定同聲傳譯的標準時,“省略”總是會產生誤解,人們總是用慣性的思維草率地認為省略是不可取的。而恰當地使用省略,恰恰可以提高翻譯的連貫性及質量,同時在翻譯過程中靈活地使用省略也體現了譯員的翻譯水平。人們的交流過程中存在大量多余語句,在同聲傳譯中,由于時間及精力的局限,譯員應判斷哪些信息對目的語聽眾是多余的,可以直接省略掉,或將部分所要翻譯的語句概括精簡,以保證譯語在表達上的高效及流暢度。但在實踐中,除非有充分的理由,一般不可輕易省略。因此,在實踐中有必要察看省略的具體情況,并具體分析省略是會造成錯誤,還是有助于提高口譯質量,甚至在有些特殊的情況下只有使用省略的方法,翻譯任務才能順利進行下去[3]。
(二) 記憶能力
同聲傳譯不僅是一項特殊的語言信息轉換活動,同時也是一項需要復雜心理認知加工的活動,因此同聲傳譯對口譯員的記憶能力有較高要求。認知心理學一般會根據信息貯存的時間的不同,將記憶分為驛間記憶(亦稱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大類。但隨著學界記憶研究的不斷深入,單純的信息存儲的短時記憶概念已難以處理許多復雜認知加工活動中出現的問題[4]。因此,國際上部分認知心理學家如Baddeley等人通過不斷調研,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這一概念——一種人類認知記憶加工體系。與單純區別信息存儲的短時記憶的概念不同,它同時包含著信息存儲與加工的雙重任務,在言語理解、問題解決推理和學習等高級認知活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工作記憶所能保持的時間并不長,并且其記憶儲存容量也有限;但記憶儲存容量可以通過長期的實踐訓練得到提高。另外,良好地分配工作記憶資源也會大大提高記憶儲存容量。“即時性”是同聲傳譯的基本特點之一,源語的聽辨、儲存、處理、轉化、調整、產出一系列任務是銜接緊密的,有的甚至是同時發生。因此強大的記憶能力是確保翻譯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名同聲傳譯員必須不斷鍛煉的能力之一。
(三)信息辨識力
作為認知能力之一的信息辨識能力,在同聲傳譯過程中對于源語關鍵語句的辨識、語段信息的提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語言、不同主題、不同語言文本復雜度都對同聲傳譯有不同要求。對于一些非文學類的科普文、常識性的技術文,譯員一般較容易理解,翻譯起來相對簡單,但如果涉及較多的文學文體知識,或是經過反復雕琢、涉及專業性知識的內容,其語言要求尤其是對于專業性內容的辨識力的要求則更高了。同聲傳譯時,口譯各程序是連接緊密,甚至是相互重合的,發言人不斷地表達,譯員就要逐字逐句地將聽到的語言信息不斷地傳譯給受眾。同聲傳譯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對所聽到的信息進行接受、理解、整理、翻譯和發布, 而且要在發言人發表和闡明自己的觀點之前就進行翻譯;因此在源語發出的短時間內,同聲傳譯員就要迅速地辨識理解語言內容,而后進行下一步傳譯工作。在同聲傳譯過程中,譯員不僅要準確辨識其句意內容,同時還要“抓準”表述人的 “思想和情感”。在一般情況下,傳譯剛開始時,譯員的譯語產出速度會落后于原語發出的速度,但隨著同傳活動的持續進行,譯員對其有關知識和主題知識理解的不斷深入,其對需傳譯內容的語言辨識力也會慢慢提高。因此,作為同聲傳譯中的核心的同聲傳譯員,其擁有的語言辨識力直接決定了同聲傳譯的速度和質量。
二、認知能力對同聲傳譯質量的影響及教學啟示
認知能力與同聲傳譯的關系密切,對同聲傳譯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同聲傳譯過程中的文本接收、文本理解、文本產出都涉及認知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記憶力、信息辨識能力不僅與同聲傳譯的質量息息相關,并且都是同聲傳譯員在傳譯過程中的認知能力的體現。同聲傳譯要求譯員在認知能力方面,必須擁有超強的記憶力,靈敏的信息辨識力,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高校同聲傳譯教學要加強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首先,應當增加通識性課程,讓學生對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等學科素養形成一定的積累,尤其要加強這些學科的核心素養的詞匯積累。詞匯量豐富才能夠做到準確地同聲傳譯。其次,在同聲傳譯教學中加強譯者記憶、辨別、處理、省略等認知方法的訓練,通過反復強化訓練幫助學生逐步找到認知的感覺,形成認知能力。最后,應當加強同聲傳譯的翻譯實踐教學。高校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同聲傳譯的現場翻譯,感受同聲傳譯真實的翻譯環境,理解認知能力在同聲傳譯上的重要影響。可先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同聲傳譯,掌握一定同聲傳譯能力后,逐步參與簡單難度的現場翻譯,再到難度高的現場翻譯。高校可多組織學生到博覽會、語言翻譯學術論壇等現場觀摩、學習和參與同聲傳譯,在翻譯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同聲傳譯能力。
三、結語
認知能力對同聲傳譯質量產生重要影響,高校的同聲傳譯教學要及時借鑒認知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相應的教學創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猛.認知能力與交替傳譯能力的關系[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許明.西方口譯認知研究概述[J].中國翻譯,2008(1):16-21+95.
[3]張凌.省略對同聲傳譯質量的影響[J].中國翻譯,2006,27(4):43-48.
[4]張威.同聲傳譯與工作記憶關系的認知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3):107-11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