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秘密,進而科學地剖析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命運。研究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要深化對價值創造源泉的認識,明確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弘揚尊重勞動與勞動者的良好風尚,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巨大的勞動依托。
關鍵詞:勞動價值理論 價值源泉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1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212-02
在批判地繼承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和同形形色色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說的斗爭中,馬克思科學地分析了商品二要素、勞動二重性、價值實體與價值量、價值形式的發展等內容,形成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并在此基礎上透徹地剖析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經濟規律。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機器大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成為主要的生產組織形式,單一的體力勞動是工人的主要勞動形式,商品類型還基本停留在滿足人們需要的物質商品,科學技術并沒有成為第一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雖已確立但尚處于自由競爭階段。在馬克思創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近二百年后,資本主義早已進入壟斷時期并在世界范圍內擴展,使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國經濟依存程度不斷加深,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已經進入知識與信息經濟時代,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比重大大降低,自動化生產體系的無人工廠已不再新鮮,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其就業人數大大增加,勞動形式與商品類型多種多樣。
時代是思想之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性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边@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勞動與勞動者的尊重。新時代,我們要深入理解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基石的勞動價值論,做到對真理的堅持與發展相統一,在堅持與繼承的基礎之上,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不斷豐富與完善,以更好地指導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是價值創造源泉問題。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像知識、信息、資本、技術透過表面現象勞動等生產要素都在創造價值,其實不然。一定要看清其本質。
一、生產資料或物化勞動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
生產資料是物化勞動的存在形式,所以與物化勞動本質上是相同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生產資料創造價值的觀點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慣用伎倆;其鼻祖薩伊提出土地、勞動與資本三者皆是價值源泉,三者協同創造價值,隨后由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固化為三位一體的斯密教條。徹底粉碎了這一庸俗觀點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商品價值量由生產資料價值、勞動力價值與剩余價值三部分構成?;顒趧邮莾r值創造的唯一源泉,而生產資料則不能創造價值。
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有三個要素:人的勞動、勞動對象與勞動資料;其中,人的勞動是能動地改造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勞動對象與勞動工具合稱為生產資料。因此,勞動過程又可以簡化為兩個要素即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與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分別定義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可以使價值增殖。他明確指出了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一個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剩余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作為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只能借助于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生產資料所轉移的價值量絕不會大于它自身的價值量。發達的機器體系等生產資料只是資本家得以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手段。
生產資料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卻不能否認它在價值生產中的作用。馬克思有時從價值或交換價值的含義上將“財富”一詞稱為“抽象財富”。而西方學者往往會把“價值”同“財富”兩個概念等同起來,因而把“財富”的構成要素當作價值的構成要素。勞動過程是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結合過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僅僅有人的勞動卻沒有現實的生產資料,生產過程就不會發生。例如,在生產鋼材的過程中,既要有工人的勞動,也要有生產鋼鐵的鐵礦石等原料。所以,勞動過程是人的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結合與統一,兩者缺一不可。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馬克思的重大理論創新,該理論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資本家會不斷追加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而用于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則會減少。作為生產資料的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采用機器人與生產自動化之后,在車間直接從事生產的工人人數大為減少,這種情況給資本家帶來的利潤反而增多。原因有如下幾點:第一,在無人工廠中操縱機器的勞動屬于復雜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會比簡單勞動創造更大價值。第二,機器人與自動化生產線擁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其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的商品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而可以獲得一部分超額剩余價值。第三,雖然資本有機構成高的機器人與生產自動化的企業部門與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預付的可變資本小得多,但在市場競爭中,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會把一部分剩余價值讓渡給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這是利潤率平均化的結果。因此采用機器人與生產自動化的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雖然本身創造的剩余價值較少,但會按照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的原則參與整個社會剩余價值的重新分配而獲得其他企業與部門的剩余價值。
二、科學技術作為獨立要素不創造價值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形容科學技術是“歷史的有力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商品生產中,科學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并在擴大勞動對象、提高商品質量上發揮巨大作用。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會使商品使用價值更大更好,但即使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仍然不能創造新價值。
科學技術的作用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在于創造價值。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科學技術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始終存在于生產過程中。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直接結果就是極大地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不論科學技術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它必須借助于生產資料等實體形式才能進入生產過程。
科學技術不創造價值,但不能否認技術進步的巨大作用。對于單個資本家來說,不斷改進生產技術,使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而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而對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競爭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全社會普及,勞動力價值相應會下降,工人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則會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則相應延長,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就會隨之增加,從而使整個資本家階級獲取相對剩余價值。要注意的是,技術的進步而導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會為資本家階級帶來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它只是改變了工人總勞動中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比例,卻不會增加價值的總量。
總之,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用以及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學技術只有融入勞動力的腦力之中,被勞動者掌握,才會發揮出復雜科學勞動創造價值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見,單獨的科學技術也不能創造價值。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高,他著重考察了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物質生產領域。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化大生產程度的提高,社會分工日益細化,人們的勞動形式更加復雜,商品類型更加多樣。在價值創造中由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腦力勞動為主,科學勞動對生產和經濟生活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管理勞動的地位日益突出。與之伴隨的是物質產品更加豐富,服務商品多種多樣,信息與技術產品越來越多,大量精神產品不斷涌現,勞動未必物化在各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商品中。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重點研究體力勞動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腦力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為此,中國經濟學界在21世紀初針對“勞動價值論過時論”展開了大討論,學者們認為,活勞動作為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的真理必須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沒有過時,但需要根據新的實際加以豐富和發展,學界將創造價值的部門由物質生產部門擴大到了非物質生產部門,從而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的豐富與發展。
在市場經濟浪潮下,我們要始終弘揚“勞動光榮、勞動崇高、勞動偉大、勞動美麗”的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引導社會“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價值觀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巨大的勞動依托。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6]吳易風.堅持和發展勞動價值論[J].當代經濟研究,2001(10).
[7]衛興華.勞動價值論的堅持與發展問題[J].經濟縱橫,2012(1).
[8]程恩富.確立“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A]//中國經濟熱點問題探索:上[C].2001.
[9]吳易風.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N].企業家日報,2017-07-07(9).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