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寧 于霞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農村土地問題,并根據不同時期的任務制定出一系列農村土地政策,不斷推動國家向前發展。分析70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在農村土地政策的制定方面都有哪不足,經歷了哪些失敗,為今天的發展積累了哪些寶貴和成功的經驗,對我國今后農村土地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以來 農村土地政策 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230-02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制定農村土地政策大致經歷的三個階段:土地改革時期、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時期、改革開放時期。70年實踐過程,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為我國今后繼續創新農村土地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不忘初心,始終高度重視農村土地問題
土地問題作為我國農村最基礎且最為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決定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和農民的收入。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十分重視農村土地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在新解放區推行的土地改革運動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建立了農民所有的土地制度,使農民分得了土地。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時期,雖然出現了政策上的失誤,但我黨不斷對其進行調整和改善。改革開放初期,針對嚴峻的農村經濟狀況,制定和實施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政策的推行對農村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黨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飛躍。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歷史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農村土地問題的高度重視,進入新時期,我黨仍不忘初心,繼續探索符合我國具體實際的農村土地政策,推動我國向前發展。
二、從中國國情出發,制定與時俱進的土地政策
在農村土地政策制定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立足中國農村實際,針對不同時期,制定與時俱進的農村土地政策,有效推動了我國向前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推行的土地改革運動使廣大農民翻身做了主人,農民自主生產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從而使國民經濟得到有效恢復。而人民公社化運動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政策的制定不符合當時的具體實際,沒有正確分析當時我國的具體國情,從而犯了冒進的錯誤。改革開放初期,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方針,制定出符合我國具體實際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現有的農村土地政策也需隨之調整與完善,中國共產黨堅持立足本國國情,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制定出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政策,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的大發展。
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土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政策的制定必須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符合農民的基本權益。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歷史可以發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政策的制定是否堅持了農民的主體地位,是否尊重了農民自己的意愿。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運動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就在于黨充分考慮了農民的權益,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獲得土地的自主經營權,農民生活因此得到改善。而人民公社化運動之所以失敗,關鍵原因就在于摒棄了農民的主體地位,違背了的農民的意愿,不僅使農民的基本權益受到損害,還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經濟乃至全國經濟受到很大打擊。1978年,小崗村農民的大膽嘗試得到黨的充分肯定,從而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得到了生產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自主權。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我黨始終以農民為中心,充分考慮農民的權益,不斷創新我國農村土地政策,推行適度發展土地規模、農地使用權流轉和三權分置的政策,不僅使農民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高,還促進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今后,我黨要在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對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四、循序漸進,堅持土地問題的解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黨在制定農村土地政策時,堅持與當時農村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相適應,推進政策完善發展的力度、速度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相協調,做到循序漸進,實現穩中求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適應了當時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時期的土地改革存在要求過急和改變過快的問題,與當時農村的實際發展水平不相符,且違背了農民的意愿,因此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改革開放后,黨在全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當時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繼續發展與變化,農村土地政策也隨之不斷完善,黨對農村土地經營形式進行了多樣化探索,制定出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和三權分置的政策,適應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新的政策對農村經濟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推動國家向前發展。我國農村土地政策的歷次變遷充分表明,黨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循序漸進,逐步完善和發展,絕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解決農村土地問題時,我黨始終堅持土地問題的解決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在穩定的基礎上尋求進步,進而推動農村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五、堅持黨的領導,不斷推動農村土地政策的完善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黨推進農村土地政策發展完善的過程,可以看出,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制定和推行農村土地政策的一條寶貴經驗。黨的政治路線是農村土地政策制定的依據,黨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歷史任務,農村土地政策也需要隨之調整。農村土地政策的制定要緊跟黨的領導,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到1978年改革開放后黨制定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到新世紀以來制定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和三權分置的政策,都依賴于黨對農村土地政策制定的正確領導。當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上,農村土地政策要圍繞新的歷史任務,不斷調整與完善。未來,要繼續加強黨對農村土地問題的領導,不斷推動農村土地政策的完善,使其更加適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
六、結語
綜上,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在完善農村土地政策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對今后繼續創新我國農村土地政策和進一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吳玲.新中國農地產權制度變遷與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韓長斌.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J].農村工作通訊,201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