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
摘要: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密切。隨著社會發展,產生了“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等思想。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中剖析了舊唯物主義的教育觀,并對其進行了批判,科學地闡述了環境、教育和人的活動三者的辯證統一的關系,簡要闡述了其觀點。通過對第三條內容的研讀,結合前人的資料文獻,闡述對第三條內容的理解及其對我們的意義和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人 環境 教育
中圖分類號:A8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244-02
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涉及人成長過程的很多方面,與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關系重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舊唯物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關于人與環境、教育關系的觀點進行了批判,進一步揭示了人、環境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對此作出簡要分析。馬克思關于人、環境與教育的關系理論,對現在進一步推進培養人才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一、舊唯物主義等關于人、環境與教育關系的闡述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三條中提到:“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為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例如在羅伯特·歐文那里就是如此)。”在這幾句話中,雖然馬克思沒有提到實踐一詞,但是卻用實踐的觀點對舊唯物主義關于人、環境與教育關系的理論進行了批判。
其中,馬克思提到的唯物主義學說,指的就是18世紀法國愛爾維修等唯物主義者和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等人的學說。愛爾維修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由他們所受到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而造成的,也就是說對人的成長起決定作用的是不同的環境和教育。而歐文接受了愛爾維修等的觀點,直接闡明環境和教育對人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不良思想是由所處的環境和教育造成的,要想對人進行改變,只要改變環境和教育就可以了。
在人、環境和教育的關系上,舊唯物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都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產生了“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雖然這些觀點都是用存在決定意識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但是他們將環境歸結為文化、道德等,將環境歸結為“理性”的一種進步,認為只有極少數的有理性的天才人物才能改變人們,才能擔任改造環境和教育人的使命。即依靠天才,才能推動社會進步,這些天才人物,就可以改變環境和教育,從而改變其他人的思想和處境,他們看到了環境與教育在人成長中的作用,但過分夸大了這種作用。這種觀點一定會導致社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提供環境和教育的人;而另一部分則是接受環境和教育的人。這種學說認為,社會情況的好壞,都取決于提供環境或者提供教育的人。如果提供環境和教育的這些人具有良好的品性,那么整個社會的人都會被培養成優秀的人;若這些人品性不好,整個社會的人就會變成劣質的人。這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出現不平等的關系,提供環境和教育的人就會成為社會的統治者,而其他人則成為被統治者。
二、馬克思關于人、環境與教育思想的闡述
馬克思看出了舊唯物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不足之處,他認為人與環境是互相創造的。所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他認為,環境的改變與人的改變是辯證統一的,實踐則是環境與人改變的共同基礎。馬克思從現實的實踐出發,沒有全盤否定“環境創造人”的觀點,認為在對待人與環境的關系時,要承認環境對人的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要承認人是通過實踐活動來實現對環境的改造,人與環境之間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單向關系,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人類能通過其主觀能動性對環境進行改造利用,使環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就是說,人與環境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并非只有環境才能影響人,人也可以影響環境。
馬克思認為,教育者一定是受教育的,而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基礎的實踐活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每個人在社會中都要接受教育。對于教育和人的成長之間的關系,我們既要看到教育在人的成長中的引導作用,也要看到人在接受教育時的主動性,還應看到教育自身是受到社會背景條件與社會發展規律所制約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并不具有萬能性,教育要對人產生影響作用,就離不開人的主動參與。
人、環境和教育三者之間,人的發展依賴環境和教育,而環境的改變和教育的實踐離不開人的參與。環境是人的發展和進行教育活動的重要條件,人的發展和教育實踐活動是以環境為載體的。有變化發展才有歷史,有實踐才有環境和人的變化發展。實踐使人對環境進行改造,被改造的環境又展現出新的內容,人通過認識和實踐獲得關于環境的新的知識。因此,人、環境與教育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作用,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方面。
三、馬克思人、環境與教育思想的啟示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中,馬克思批判一些舊唯物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在人與環境、教育三者關系上的不足之處,以及由此產生的英雄史觀,進而闡述了實踐活動對人、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馬克思認為,教育、環境與人是互相影響的,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協調統一的,實踐是它們實現相互作用的基礎。
1.要重視人的重要性
舊唯物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人是教育和環境的被動產物,只是片面地看到了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認為人是被動接受環境和教育改變的,而沒有看到實踐活動的主體是人,環境與教育只是影響人的外在因素。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身決定人的發展,而環境和教育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所以,人的發展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是人本身,是人這個主體。馬克思關于人、環境與教育關系的思想中最突出的就是強調了人的重要性,看到了人在實踐中的主動性作用。
2.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教育活動必然要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這里主要講社會環境。在社會環境中,教育環境則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教育環境是一個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相結合的復雜系統。內部環境較為簡單穩定,而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外部環境受經濟、政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良好的教育環境應該是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向好的方面發展的結果,內外部環境共同作用,才能讓受教育者在教育環境中得到良好發展。而且,教育者要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差異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營造一個充滿生機活力、有利于人成長的教育環境,為個體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
3.充分發揮實踐的重要作用
在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實踐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充分發揮主動性后會激發創造力,影響環境和改變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人的發展和人的解放。而在人與教育中,現代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教育不僅要重視理論教育,還應該注重受教育者的實踐教育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讓受教育者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使受教育者在實踐活動中及時發現不足之處,改正和彌補。在人、環境與教育的關系中,實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實踐檢驗了真理。中國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環境和教育思想的指導,同時也離不開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的結合。盡管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寫作已過去近一百多年之久,但是其第三條內容中所闡述的關于人、環境與教育關系的理論,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我們依然要堅持認真研習其精髓,不斷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2]李鵬林.淺談“實踐”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的思考[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8):108+111.
[3]田重.馬克思實踐教育觀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啟示:基于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的剖析[J].學理論,2019(7):39-40+46.
[4]林玉娥.馬克思“人、環境、教育”關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對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的研究[J].學理論,2019(3):23-25.
[5]蔡敏.再論環境、教育與人的關系:《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對教育實踐的啟示[J].榆林學院學報,2018,28(1):39-43.
[6]朱慧欣.馬克思教育哲學的革命性變革及其實現路徑:基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的考察[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7,3(4):35-41.
[7]陳桂生.略論社會實踐在人的發展與教育中的意義:對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三條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1(4):2-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