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 范德成
摘要:本文首先運用反饋環結構分析法對產業結構升級系統對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反饋進行分析,總結出六個全要素生產率、高新技術人才比重和研發支出調控變量的調控因果鏈;之后,以我國經濟四大區域為研究對象,對以上調控因果鏈進行相關分析。結論表明: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和資本生產率較低,僅東北區域的技術進步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發展;中部區域由于省際交流不足,西部區域由于產業生態環境不佳,技術進步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推動作用不明顯;西部區域能夠依托“一帶一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used feedback loop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 to simulate the feedback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system to the new momentum of economic growth. We summarize six regulation causality chains related to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proportion of high-tech talent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Then, taking the China's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we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regulation causality chains above.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because of imperfec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low capital productivity, onl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high-tech industries is not obvious, due to insufficient inter-provincial exchang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poor industr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Western reg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lying o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系統;反饋環結構;調控因果鏈;異質性;相關分析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system;feedback loop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regulating causal chains; heterogeneity;correlatio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062.9?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5-0065-06
0? 引言
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提出的新挑戰、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產業結構升級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1]。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講,從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和粗放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同時,產業結構升級也為新動能的產生奠定基礎。由于產業結構升級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社會經濟系統中一項管理對策實施后,通常會出現反直觀的后果,這是建立在靜態的還原論基礎上的分析方法所不能解釋的。因此要了解社會經濟系統行為的負載型,找到政策作用的杠桿點,在分析過程中,首先必須認清系統內部的反饋環結構。因此,本文運用反饋環結構分析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下產業結構升級對新動能的反饋展開研究。
1? 文獻綜述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劉淑春[2]提出了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現雙輪驅動,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提升數字技術對三大產業的融合度與滲透力;同時,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關鍵動力,已成為促進產業升級的新動能,而且根據王蘊和闕澄宇等人[3][4]的研究,近年來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持續提高。經濟增長新動能,包括持續對外開放[5],信息經濟和智能經濟的發展[6],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等等[7]。在新舊動能轉換的特殊時期,吳梓境和張波[8]等人指出,“產業升級”和“土地財政”之間存在著相關性,產業升級可以減弱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性;趙昌文[9]指出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動能。因此,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動能主要包括對外開放、技術進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等,本文接下來也著重對這幾點進行分析。
3.3 農用地、貨幣供給量與外匯儲備之間相互作用的三階反饋環結構分析
此反饋環結構中共有17個因果鏈,其中有1個負因果鏈。其中包括三個環節:剩余農用地對外匯儲備的作用、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作用、貨幣供給對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剩余農用地通過影響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一產業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引起出口額、外商直接投資和國際收支差額的變動。這一環節中存在關鍵變量A2111 (t)農業勞動生產率、A5111 (t)出口額、A51 (t)國際收支差額,調控變量A3111 (t)全要素生產率、A3112 (t)R&D支出,存在兩個調控因果鏈。貨幣供給量通過影響進口額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來影響第二、三產業產值,從而引起農用地的變動。這一環節中存在關鍵變量A111 (t)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和調控變量A3112 (t)R&D支出,同時存在一個調控因果鏈。(圖4)
4? 反饋環結構調控變量及其調控因果鏈的綜合分析
以上反饋環結構分析揭示,系統的對策總是與相對少量的幾個關鍵變量聯系著,調控變量通過調控因果鏈影響著反饋環關鍵變量,從而調整著系統的動態結構與相應的動態行為。以上分析得出的控制變量有A3111 (t)全要素生產率、A1121 (t)高新技術人才比重、A312 (t)教育制度、A5211 (t)進出口額、A3112 (t)R&D支出,其與相應關鍵變量構成的調控因果鏈共有10個。表2中列出了經濟增長新動能反饋的6條調控因果鏈。之后,將對這些關系進行異質性相關分析。
4.1 全要素生產率的異質性反饋分析
首先,根據DEA-Malmquist指數法估計31個省市2001年~2017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并分別從四大經濟區域入手,分析其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之間的關系,其中的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局分地區年度數據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中可見,僅東北區域全要素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具有相關性;其他地區,全要素生產率與農業生產率的相關性均不顯著。根據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發現:東部區域僅海南省全要素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具有相關性,其余省市相關性均不顯著;西部區域僅廣西省全要素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具有相關性,其余省市相關性均不顯著。根據相關的研究,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生產率和制度安排相關[13]。因此,東部區域、中部區域和西部區域存在一定的制度安排局限性,使得農業監督成本較高,導致部分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受到了阻礙。同時,通過異質性相關分析,發現在四大區域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具有相關性,因此,資本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會共同作用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東部區域和東北區域,全要素生產率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具有相關性,且東北區域的相關性更強,而中部區域和西部區域,全要素生產率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相關性不顯著。中部區域僅河南省全要素生產率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具有相關性;西部區域僅重慶市全要素生產率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具有相關性,其余省市相關性均不顯著。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狀況好,導致人才聚集,同時政府在落實對高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上比較積極,這樣該地區高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就高;東北區域內,由于遼寧省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東北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14],且技術進步的產業化進程良好;中部區域內,省際之間交流的局限性和管理水平的限制[15],使得技術水平的提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西部區域內,由于生態環境和政府行為的局限性,以及傳統要素和現代要素轉型的特殊時期限制[16],技術水平的提升對高新技術產業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4.2 高新技術人才比重的異質性反饋分析
對高新技術人才比重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中可見,在四大經濟區域高新技術人才比重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都存在相關性,且東北區域相關系數相比較低。由此可見,東北區域高新技術人才勞動生產率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受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的影響最為明顯[17],而東北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較弱,這制約了東北區域高新技術人才的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4.3 研發支出的異質性反饋分析
分別對研發支出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進口額和出口額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其中變量的相關數據來源于統計局分地區年度數據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由表5可見,在經濟四大區域內,研發支出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均存在相關性,且相關系數相近。研發支出狀況會影響行業的技術發展水平,而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就是運用科學知識創造科技成果并加以轉化的過程。因此研發支出會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變動。西部地區的部分公司由于自身原因和社會市場環境,存在嚴重的債務負擔,這限制了高新技術產業進出口額的增長。在四大區域內,研發支出與進出口額均存在相關性,且東北區域相關系數較低。東北地區由于地域限制,對外貿易程度較低,產業化程度不夠。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好,很大程度依賴于“一帶一路”的發展。
5? ?結論與對策
5.1 針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與對策
首先,東部區域、中部區域和西部區域的農業制度亟待調整:農業科技推廣要形成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民間組織等多元的供給主體,同時,推行土地規模經營,這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率,還是農業現代化的方向;其次,提高各個地區的資本生產率,技術進步可以促進資本生產率的提高,因此應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技術改進,提高管理水平,還有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設;再次,加強中部地區的省際交流,注重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水平;最后,優化西部地區產業生態環境,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管理,提高有關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5.2 針對高新技術人才比重的對策
東北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亟需增強,培育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加強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支撐體系,同時加強聚群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協作,以及企業與聚群外環境的溝通學習,進而提高高新技術人才的勞動生產率。
5.3 針對研發支出的對策
首先,繼續加強研發支出的投入力度,注重大城市輻射、大產業引領、大平臺集聚、大企業帶動、大項目支撐效應,積極推進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聯合、深度合作;其次,優化西部地區產業生態環境,構建戰略新興產業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培育新興產業,加速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再次,完善東北區域產業化法制體系,提高產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積極推進經營方式創新;最后,西部地區應持續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加速進出口貿易。
參考文獻:
[1]東艷.攜手推進世界經濟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7-02(001).
[2]劉淑春.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靶向路徑與政策供給[J].經濟學家,2019(06):52-61.
[3]王蘊,姜雪,盛雯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際比較[J].宏觀經濟管理,2019(05):5-11.
[4]闕澄宇,李金凱,程立燕.高質量發展下如何推進匯率市場化與資本賬戶開放?——來自134個經濟體的經驗證據[J].財經研究,2019,45(05):4-15,43.
[5]寧吉喆.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匯聚共同發展新動能[J].宏觀經濟管理,2019(01):5-6.
[6]姜江.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機理、思路、對策——基于新經濟、新動能培育的視角[J].宏觀經濟研究,2018(11):54-63.
[7]師博,張冰瑤.新時代、新動能、新經濟——當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8(05):25-33.
[8]吳梓境,張波,朱琳.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升級如何影響土地財政[J].財經科學,2019(04):94-105.
[9]趙昌文.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A].IMI研究動態,2018:5.
[10]王慧敏,洪俊,劉鋼.“水-能源-糧食”紐帶關系下區域綠色發展政策仿真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06):74-84.
[11]胡玉璽,吳曉磊,馬世昌,郭嘯,劉新儒.濕地“三生”空間耦合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實證分析——以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經濟地理,2018,38(07):173-180.
[12]賈仁安,沈小龍.系統運行全部反饋環關鍵因果鏈分析法——以轉型期火力發電系統實踐為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4,34(10):2675-2687.
[13]魏巍,李萬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分析與提升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2,10:28-35.
[14]遼寧省發展改革委.遼寧: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沈陽、大連[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41):80-81.
[15]趙利民,劉帥.中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出效率評估及省際差異研究——基于三階段面板DEA的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06):70-73.
[16]李海波,舒小林.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路徑——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8(02):126-132.
[17]王鵬,王偉銘.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05):83-9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