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
【摘 要】倫理問題是《威尼斯商人》文本意義的核心。《威尼斯商人》人物的關系具有倫理性,包含了多種主題的倫理故事。對文本敘事倫理方面的探討,離不開從敘事修辭和敘事時空的角度進行分析。故事是在一定的時空構架下發生的,對故事的敘述離不開對時空的把握和處理,時空的差異會讓故事的倫理意味得到某種程度的強化或弱化。從敘事倫理上探索《威尼斯商人》,對敘事學和倫理學都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威尼斯商人》;敘事倫理;敘事修辭;敘事時空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04-03
敘事倫理學是敘事學和倫理學的交叉性學科,既有對敘事藝術形式的考量,也有對倫理意義的表達。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中,《威尼斯商人》是最富有社會現實諷刺意義的一部作品。聶珍釗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的產生最初完全是為了倫理和道德的目的。文學和藝術美的欣賞并不是文學藝術的主要目的,而是為其道德目的服務的。”①因此,文章試圖從《威尼斯商人》的文字本身出發,去討論《威尼斯商人》中復雜的倫理關系和精彩的敘事倫理。
一、《威尼斯商人》人物關系的倫理取位
“文藝復興戲劇反映現實生活,追求世俗化品格,贊美人的智慧、理性、力量、價值與尊嚴,肯定人的正常欲望與合理情感,愛情與友誼成為戲劇的重要表現對象。”②在《威尼斯商人》中蘊藏著豐富的倫理思想,其中的故事倫理有家庭倫理、愛情倫理、政治倫理、社會人際倫理等,文章主要從父女關系、婚戀關系來研究《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倫理。
中世紀時期,代際之間的倫理模式是父權制模式。父親是權威的象征,與規矩、秩序息息相關,是“一個能指符號,具有象征意義,它代表法律與家庭秩序。”③文藝復興時期,人為主義精神成為時代潮流,自由與平等成為時代的主題,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解放。這種人為主義的思想發展到一定程度對于倫理關系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侵害到天然倫常關系,從而造成父權的衰落。年輕的一代受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勇于突破社會傳統思想的桎梏,突破傳統的倫理模式,追求婚戀自由和個性解放。這種追求從另一方面打擊了父親的權威地位,將父權推向了頹敗之路。在《威尼斯商人》中,這種倫理模式的變換也有所體現。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為了追求愛情,偷走了父親很多值錢的金銀財寶,拋棄自己的父親離家遠去,而且背棄了父親的猶太教信仰,改信基督教,并在外面揮霍父親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財產。杰西卡對父親的背叛也是夏洛克一定要實行“割一磅肉契約”事件的導火索之一。杰西卡對于傳統的父權制倫理模式的背叛,使得父親從神壇上跌落下來。愛情對親情的反抗,使得父權走向衰落。這種父慈子孝的傳統家庭倫理關系,不僅體現在女兒對父親的反叛,也體現在父親對女兒的拋棄。父親知道了女兒和羅蘭佐私自逃離了以后,在街上亂喊:“我的女兒!啊,我的銀錢……公道啊!把那女孩子找出來!她身邊帶著寶石,還有銀錢。”從這里可以看出,夏洛克對女兒杰西卡的離開表示痛心,但更多是對銀錢的痛心,后文甚至還出現了對杰西卡的詛咒。“她干出這種不要臉的事來,死了一定要下地獄。”夏洛克的行為不僅是對金錢的吝嗇,更是一種人性的冷酷與兇殘,也顛覆了對父親的傳統認知。這種倫理關系的雙重破裂——女兒對父親的反叛和父親對女兒的拋棄,就解構了父親的倫理地位。
父權制模式體現在夫妻關系上也就造成了妻子地位的低下。在中世紀婚姻中,妻子依賴丈夫生活,只是丈夫的附屬品,她們的個性不解放,丈夫為了其他理由可以把她們舍棄。妻子的形象在很多不同類型的作品中通常是蒼白無力、被動和無話語權的。而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亞筆下的鮑西婭代表的是美好、權勢、財富和智慧的象征,如救世的“英雄”一般,丈夫反而成了妻子幫助和解救的對象。這是女性形象的一個突破,以此映射出人文主義時期被傳統長期淹沒的女性們身上所發出的炫目光彩,也反映了夫妻倫理關系上新的生長點。
鮑西婭在《威尼斯商人》中第一次被提及到,就是巴薩尼奧為了了清自己的全部債務決定去貝爾蒙特求娶她。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鮑西婭女扮男裝解救巴薩尼奧的橋段。鮑西婭對巴薩尼奧的愛情純凈坦率,愿意與丈夫同甘共苦,并且成功地幫助丈夫脫離困境。“這反映了夫妻倫理關系中的新變化:妻子從過去的被動角色變成主動者,成為丈夫的拯救者。”④在婚戀倫理的方向,鮑西婭這一女性形象有著重大的倫理意義。在劇中,作為妻子的鮑西婭不僅在財富上是丈夫的救贖者,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丈夫的指明燈。妻子的價值地位甚至高于丈夫,這也是人文主義精神在婚戀倫理中的體現。
二、敘事修辭與倫理內涵
《威尼斯商人》一直被人們認為是莎士比亞喜劇中社會意義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它的藝術性突出,情節曲折有致,最引人入勝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反諷等。“在主題鮮明、功利明確的小說文本中,修辭擔當著結構因素配置、情節生發轉折策劃、動機與目的實現對位的設計師角色。”⑤因此,對文本敘事倫理方面的探討,就離不開從修辭的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
比喻的喻體和本體的同構性和形象性與宣傳教化的倫理思想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比喻的運用可以使文章既貼切又新穎巧妙,比喻修辭的倫理意味在《威尼斯商人》中是最常見的。《威尼斯商人》出現了許多生動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博喻。在劇中,安東尼奧欠了夏洛克的錢,眾人勸夏洛克放棄“割一磅肉契約”,夏洛克卻說:“你愿意給毒蛇咬兩次嗎?”這里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他對安東尼奧的惆悵和殺死安東尼奧的決心。也正是由于夏洛克本人的強硬態度,才導致安東尼奧尼十分喪氣地說,他自己只不過是一頭不中用的病羊,預言自己就像果子落地一般結束自己的生命。安東尼奧用“不中用的病羊”來比喻自己,非常形象生動地揭示出了其自身的軟弱性格。而他用“果子落地”這個比喻,很形象地說出了自己即將面臨的悲慘遭遇。莎士比亞在戲劇語言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每一個比喻都用得恰到好處,因為它既能推動情節的發展,又能很好地體現其中的倫理內涵。
除了比喻,反諷的修辭手法在《威尼斯商人》中也很突出。反諷是一個非常復雜綜合的概念。蘇格拉底將反諷這一概念引入文學界,并為之命名。《威尼斯商人》虛實結合的反諷手法增加了倫理內涵的隱蔽性,反諷的戲劇效果和批判性也增加了作品的倫理深度。安東尼奧的命運和夏洛克的命運是交織在一起的。最初,夏洛克受到了安東尼奧無盡的蔑視和欺辱,似乎突然之間,就因為安東尼奧無力償還借貨而使夏洛克找到了報仇雪恨的機會,從而將安東尼奧送進了監獄。當他面對安東尼奧請求寬恕的時候,斷然拒絕,“我一定要按照約定實行,所以請你閉上嘴巴吧。”夏洛克信心滿滿勝券在握。面對眾人的求情和勸說,他還是堅持“從那破產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來。”他面不改色公然地反擊著公爵,“我向他要求的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價買來的;它是我的所有,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這一刻,他趾高氣昂地對著門口的獄吏說:“留心看住他,不要對我講什么慈悲。”從這些犀利刻薄的語言中可以看出,被壓迫者一且得到機會就會變本加厲地報仇雪恨,他們是如此瘋狂和惡毒,甚至失去了人性。當大家都認為夏洛克贏定的時候,情節卻突然發生了逆轉,最終夏洛克不僅丟掉了他全部的財產,丟掉了自己的人生信條,還險些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通過反諷修辭手法的運用,劇中人物性格的合理性走向和各種事件的正當性發展得到了更好說明。
三、敘事時空與倫理立場
故事的倫理價值如何,主要是看故事本身包含的倫理意味,但故事的發展又總是在特定的時空下,同樣的故事在不同的時空中就會有不同的倫理意味。因此,“時間和空間的運用對故事的形態和倫理價值均有影響,時空的差異會讓故事的倫理意味得到某種程度的強化或弱化。”⑥《威尼斯商人》有其特定的時空設置,這種設置對于整個文本的倫理架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西方戲劇的敘事主體有一種強烈的倫理追求,這種追求通過時間變形來表達敘事主體的倫理意圖。時間變形,大致可以有三個方面:時序、時長、速度。《威尼斯商人》在時序上屬于預敘,整個故事是依靠人物對話的形式來預敘故事的發展和結局。預敘可以提前訴說故事中所包含的倫理立場。在《威尼斯商人》中,有很多詩句的運用,這些詩句的運用可以預示戲劇故事的發展和結果,以此證明預敘所宣揚的道德觀念之不誤,也可以對事件的結局進行倫理評價。當鮑西婭和尼莉莎在討論那幾位求娶者時,鮑西婭所說的話,可以表現出她對那幾位求娶者并不看好的態度。從側面也能知道后文幾位求娶者面對三種箱子的考驗結果,而且結果確實也論證了這一點。
如果說“時序”指時間的向度(順序),“時長”則是時間的跨度。《威尼斯商人》大量的篇幅都用在了核心事件中,比如割肉還債、擇匣選婿。這種時長上的靈活變化對于讀者理解作者本人的倫理態度具有借鑒意義,也更能清晰表達某些倫理觀念,暗含某種倫理考量。與時長緊密相關的是敘事速度,時長變形是深入文本分析的結果,敘事速度則是時長變形在文本中的外在表現,二者其實是一回事。敘事速度主要有快敘和慢敘兩種,《威尼斯商人》屬于快慢夾敘。整體情節進程快,具體的事件又有輕重緩和之分。《威尼斯商人》中敘事時長和速度的變化共同構成了文本敘事節奏的起伏變化,達到了某種道德說教的效果。
跟時間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空間問題。在敘事文本中,故事不僅是在時間的流程中進行,也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展開。“正是空間才使得一個故事不僅僅是故事:在時間的綿延中,故事所給予我們的只是結局;而在空間的狀態下,故事才真正成為一個過程。”⑦《威尼斯商人》中借“割肉還債”“擇匣選婿”“為情出走”三個相互平行又交錯制約的情節塑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現實之城——威尼斯、理想之城——貝爾蒙特。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是一個商業的現實世界,商業契約和經濟關系是人際交往和經濟往來最基本的紐帶。莎士比亞就是借安東尼奧、巴薩尼奧、夏洛克這些人抨擊威尼斯現實世界中人性的陰暗面,也借夏洛克這個既是剝削者也是受害者之口批判威尼斯的上流社會。與商業、排外、等級觀念強烈的威尼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充滿音樂、平等、和諧的理想世界——貝爾蒙特。貝爾蒙特折射出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在這個充滿祥和、博愛與平等的“烏托邦”王國里,沒有明顯的等級觀念。作者把鮑西婭所在的貝爾蒙特描繪為理想世界,拿它與充滿金錢罪惡、爾虞我詐的現實世界——威尼斯作對比。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決定了莎士比亞對待社會問題時的正反對立基調。受害者、壓迫者、反抗者、遵循者,以及猶太人、基督徒,這些對立的形象特征也許就出自于同一個角色,看似光鮮的地方也許就有污穢的角落,而理想的光環也許已被打上現實的烙印。
《威尼斯商人》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描繪了在此社會背景下各種人物的境遇,展示了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宗教、法律的思考。戲劇在修辭手法上的運用和對時空的設置也是為了講好倫理故事,表現其中的倫理意義和倫理立場。
注釋:
①萬俊人.20 世紀西方論理學經典(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44 .
②鄭傳寅,黃蓓.歐洲戲劇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8.
③范榮.父親是一種隱喻——試析拉康的“父親”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J].外國文學研究,2006(5).
④莊新紅.莎士比亞戲劇的倫理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101.
⑤席揚.多維整合與雅俗同構——趙樹理和“山藥蛋派”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61.
⑥江守義,劉欣.中國古典小說敘事倫理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154.
⑦徐岱.小說敘事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67.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劉小楓,甘陽等主編.莎士比亞戲劇與政治哲學[M].馬濤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6][美]阿蘭·布魯姆等.莎士比亞的政治[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10]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1]張文紅.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90年代小說的文本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