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摘 要】《論語》是儒家經典名作,其中有數個章節都提到了孝道思想,對于孝道思想內涵的解讀,有助于提升我國現代社會家庭關系中的幸福感,有助于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弘揚家風是培養青年一代家國情懷的重要推手,倡導“孝”的文化觀念是家風教育的重要環節,解讀孝道文化有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孝;論語;家庭;父母
中圖分類號:B823.1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226-01
《爾雅》中提道:“善事父母為孝。”即“孝”便是孝敬父母。每個華夏兒女大概從孩童時起便知道孝道的重要性。千百年來有關孝道的詮釋不勝枚舉。“孝”字最早出現在《尚書· 堯典》中,“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說文解字·老部》提道:“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百善孝為先,《論語》中提道:“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說的是在圣人的德行中,沒有超乎于孝道之上的,可見儒家思想將孝道文化置于何等重要地位。孔子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不遺余力地向弟子詮釋“孝”的思想精髓,從客觀經驗角度闡述孝道思想文化的重要性。《論語》中的“孝”主要涵蓋家庭層面和國家層面,分別體現為對父母的敬愛孝養和對統治者的忠誠和服從。自古以來,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是社會安定、百姓生活幸福的基石,而母慈子孝則是家庭和睦的重要標志。《論語》中的“孝”不僅要求子女內心對父母“敬”,而且還應表現在行為上的“恭”,要求子女在細微之處皆能“孝養”父母。
“孝”就是要順從父母心意。《論語·學而》篇:“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去世以后,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愿。
“孝”就是對父母存有恭敬之心。《論語·為政》篇:“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有個良好的態度是難以做到的事情。有需要做的事情,晚輩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讓父母去享用,難道就把這些當作“孝”嗎?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對于父母,最擔心的是他們的身體健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說的是做子女的應該要知道父母的生辰,雖然這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因為我們為父母祝壽感到開心的同時也會為他們的衰老感到擔憂。
“孝”就是多陪伴父母。《論語· 里仁》篇:“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古時交通不便,音訊難達,若是父母有急事,因兒女遠游,無法立刻回家,容易造成終身悔恨。且中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男子一般為家庭 勞動主力,應在家里專事農桑,替父母分擔辛勞。故而父母健在,不宜遠游。即使遠游,也應該有一定的方位,使父母可以召之即回。現代社會交通和通訊都很方便,即使如此,也會因突發情況來不及回家探望父母,所以更應該體諒古人盡孝的心意。
“孝”就是謹慎持身,不讓父母擔憂。《論語·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古代戰爭頻發,醫療水平也不發達,天災人禍較多,身體健康與否不能完全受自己掌控,因此要讓父母除了為子女的身體健康擔憂之外沒有什么可擔憂的,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反觀當今社會,社會矛盾不僅體現在社會關系中,還越來越多體現在家庭關系當中。駭人聽聞的“北大學子弒母”事件讓人無法理解兇手究竟為何忍心殺害含辛茹苦撫養自己長大的單親母親。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新聞報道也時常讓人憤怒。其實這些行為不僅僅是人性善惡層面的問題,更是當今社會某一部分人孝道思想嚴重缺失的體現。孝道思想是家風觀念形成的關鍵,會引導家庭關系中的孩子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價值觀、人生觀。傳統觀念認為,孝道觀念是植根于人們內心的情感,是一種血脈相連的親情關系,這種親情滋生于父母與子女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體現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而子女為父母盡孝,是在不斷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理解的。“孝”作為一種親情,本不應該是契約關系,也不應是任何意義上的等價交換,而是一種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當今中國正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雖然國家和政府不斷出臺新的政策與措施盡可能優化我國的養老問題。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機構養老并非多數老年人的首選,家庭養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因此,我們更應該倡導愛老、尊老、敬老、養老的傳統孝道文化,促進家庭養老。雖然在今天看來《論語》中的一些論述的確存在一些時代的局限性,但其對于中國社會傳統孝文化的推廣意義毋庸置疑。我們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新認識好、發揚好中國的傳統孝道文化,培養青年一代正確的家國情懷,真正讓我們的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享、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趙宇.《論語》孝道思想的當代價值[J].學理論,2013.
[2]龔群.傳統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J].學子(理論版),2015.
[3]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