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龍浩
【摘 要】年代劇《老酒館》展現了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一是行為上抑己尊人,真誠待人;二是心理上注重情義,追求和諧;三、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老酒館》;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82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17-02
劉江執導,高滿堂編劇,陳寶國、秦海璐、程煜等主演的年代劇《老酒館》,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倫理文化,對人的行為和心理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體現在《老酒館》中就是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知禮節,抑己尊人,重情感講義氣,追求和諧。在現在這樣一個既有高度物質文明,又有現實精神的社會里,傳統文化對人的行為仍具有指導意義,對待人生、生活積極進取,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原則的人,不僅有情,還要有義。
一、抑己尊人“來了都是客”
《老酒館》以好漢街上的山東老酒館為故事發生地,南來的北往的,一方小酒館,警察、落魄乞丐、清朝遺老、商人、江洋大盜、軍人、日本農民、共產黨員各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臺。“來了都是客”,有“給人擺事兒去了”的滿清遺老那爺,磨剪刀戧菜刀的白爺,一身貧寒不破半分規矩二兩叔,說相聲的金口玉言杜先生、硬氣不輸氣節方先生,留洋歸來的賀掌柜,只要進了老酒館的門,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街頭乞丐,酒館伙計都要親切地叫一聲“爺”,以示尊敬。這種尊敬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一種與人和善,更是流淌于血脈的倫理文化對人的塑造。
中國是禮儀之邦,于山東更重“禮”,“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1],“禮”是一整套的規范、典章、制度,儀式。孔子在《倫語》中講“禮”甚多,企圖維護和恢復“周禮”,“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仁是孔子恢復禮的手段,要求人要“克己復禮”,荀子論“禮”之起源,“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儀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3], “禮”設立的目的是節制人過度的欲望,維護統治,實現社會的和平,顯然“禮”是一種對人的約束。中國古代是等級社會,講求尊卑等級,“禮”是維護秩序本身的規范,必須嚴格按照等級秩序從事社會活動,用來維護統治者的權威,體現在社會交往上,就是以下敬上、以卑敬尊、抑己尊人。
中國古代是農業文明,自給自足,人口流動性小,形成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又“農耕文化之最內感曰‘天人相應‘物我一體、曰‘順曰‘和。其自勉則曰‘安分而‘守己。故此種文化之特性常見為和平的”[4],所以社會成員養成了平靜謙和的性格,講求人際的和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抑己尊人,依循禮法是人人所崇尚的社交方式。
二、重感情,“一錢酒是情誼,一斤酒也是情誼”
《老酒館》描繪了一幅抗戰時期大連的生活狀態圖,社會動蕩不安,人人自危。但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越能道出人間冷暖,品出人生百味,一杯燒刀子,滿滿人情味,正如導演劉江所說“《老酒館》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宅院故事,它更像是一個宏大的畫卷,描繪的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蕓蕓眾生之相。它向觀眾呈現的是鮮活生動的人,以及他們滄桑復雜的人生”。整部劇的靈魂是闖關東回來的“老客”陳懷海,作為外來人還要帶領自己的兄弟在動蕩的大連生存下去,他必須要有勇有謀,借著三爺的口,陳懷海的過去一點點揭開,關東山放木頭、鴨綠江水排、金場子塌方……他已然是一個響當當的“爺們”了,就這樣他在好漢街立足下來。秉持著“酒菜人”三個字,老酒館成為好漢街上酒客談論家事國事天下事的好去處,“進了老酒館的門,來了都是客”“老酒館不攆客”,稀罕人,卻從不談錢字,講感情,與人為善。二兩叔是老酒館第一位客,雖然每次只點二兩酒,許久不來酒館,酒館也會惦記;杜先生走投無路,騙吃騙喝,陳懷海以一身仁義喚浪子回頭;江洋大盜金小手,搶劫日本金店救濟窮人被抓后,陳懷海含淚把盞送英雄;以一身智謀,護送民間英雄老北風出城,日本人的尖刀下救出滿清遺老那爺;為了不使說單口相聲的方先生慘遭日本人的殺害,而綁架方先生。“人就是下酒的菜”,“喝多喝少全看人的這兩撇子了”,陳懷海看重人,有人酒才有味,劇中沒有一環扣一環的情節設定,故事溫和而平靜,但在這種平靜的氛圍里更能挖掘人物的內心,更有助于情感的表達,一段段的小故事,就是一個個人的人生、命運,就像一杯燒刀子酒,沒品時平靜溫和,喝下去卻老辣得狠。“來了都是客”,但是老酒館絕不留無酒德之人,“人味酒味,不就圖個味嗎,可這味不光要濃,還要正”。老酒館以一個義字使人們聯系在一起,一個情字成為南來北往漂泊人的精神家園。
陳懷海作為老酒館的掌柜,迎來送往,秉的是一個情字,從不談錢,重義氣為了朋友可以舍棄自己的生命,重情重義是漢民族的優良傳統,儒家義理的核心就是重感情。“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5],孔子認為人應該秉義行事,人的行為應該符合于義,陳懷海可以稱為君子,義是當然的準則,人的行為必須符合于義,“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6],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承擔社會責任,把義作為人生的目標和任務,還要見義勇為, “仁者必有勇” “見義不為,無勇也”,而當然準則的內容就是仁,“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7] “孝乎惟孝,友與兄弟。”[8]“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9],注重家庭的情感并以此為基礎,對父母要孝,善事兄長,與弟友好,孔子又將家庭的愛拓展為無限的愛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0]“泛愛眾,而親人”。這種“博愛”的人際關系,所顯示出的就是人的交往性和社會性,人的這種交往性和社會性必然地強調集體,而不是強調孤立的人,注重團結,和睦,友善,并且中國人在進行交往的時候特別喜歡“沾親帶故”,都要扯上一點親緣關系,即便稱呼陌生人,也要讓人覺得很親近,很尊敬。因此注重感情就成為人和人之間交往最基礎的價值傾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變成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
三、身體力行,知行合一
《老酒館》整部劇的節奏很舒緩,對全劇主角陳懷海的塑造也非常完美,人物一出場就已然是一個飽經滄桑充滿智慧的形象,給人一種沉穩,儒雅的感覺。他的身上體現了儒家倫理文化對人的塑造,他知禮節,與人不爭,以禮相待,即使對面酒館的銅鏡影響了自己店的生意,也要先為自己店的伙計打破銅鏡賠禮道歉;對酒客惡語議論好漢街新來的外地人谷三妹的行為進行制止;對向二兩酒里摻水的無德之人,以禮勸誡不與來往。他重情重義,對親人,對兄弟,對酒客陌生人,以一顆誠心換一顆誠心,從內心表現出對人的友愛,而不是只流于表面的客氣和睦。儒家的倫理文化對人的塑造,既是行為上的又是心理上的,構成了一種文化——心理結構,禮文化與人感情二元結構。這種結構不是理論上的建構,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11],行仁義不難,人人都可以實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求立求達,亦要助人立、達,孔子贊賞管仲“民到于今受其賜”“以管仲能推其立人達人之心,不輕于死而圖有以利民,故謂之仁”[12]。陳懷海是自己家人和兄弟的主心骨,跟他一起回來開酒館的兄弟遇事就喜歡亮刀子,以暴制暴,在陳懷海的影響下逐漸褪去了山林的戾氣,接受這種文化心理的影響,遇事沉著應對,重情重義。留洋歸來的賀義堂,恃才傲物,重利輕義,開日料店、開做滿漢全席的飯店,幾經折騰敗掉了家底,在陳懷海和豫菜張老板的真心真情中,慢慢體會到人世的真情,成了有情有義之人。戰場上被敵人打散的馬旅長,對抗戰失去了信心,想要拉幫結伙占山為匪,被陳懷海一杯酒澆醒,重新奔上前線,殺敵衛國。一條好漢街就是一條仁義街、情義街,通過一條街、一個老酒館、一個人映射出來整個漢民族重情重義的優良傳統。
對待人生、生活積極進取,服從理性的清醒態度,重視情感的表達和義的遵循,正是《老酒館》這一部劇所體現出來的傳統倫理文化的優點,傳統文化在今天仍然可以熠熠生輝,即使有那爺那樣腐朽,陳舊的觀念也會被剔除。也許在現在這樣一個既有高度物質文明,又有現實精神的社會,正因為有倫理文化對人心理的建構,人們才快樂而和諧地生活,不至“像被拋置在均一化整體的異化世界中,而失去人的本質或沉淪于同樣是均一化的動物性的抽象情欲中,而失去人的本質”[13],在劉江看來,“‘老酒館的故事告訴觀眾,簡單來說就是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原則的人,不僅有情,還要有義,這個‘義其實就是講如何做人,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觀眾會通過這部劇感受到這種力量”[14]。
四、總結
《老酒館》作為一部高分劇被觀眾所喜愛,是劇中流露出的情義引起了觀眾的共鳴,一個個的故事激起了人們內心的文化血脈,優秀的傳統文化仍然可以熠熠生輝,指導人的行為,在現在這樣一個既有高度物質文明,又有現實精神的社會里快樂而和諧地生活。
參考文獻:
[1][3][12]王先謙.荀子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23,346,417.
[2][5][6][7][8][9][10][1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39,37,2,20-21,78,1,36.
[4]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
[13]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7:31.
[14]王朝明.專訪老酒館劉江戲劇性是年代戲能夠吸引觀眾的法寶[J].電視指南,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