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柳
【摘 要】如果將二胡演奏比作一個完整的人的話,運弓就像是人的心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左手如何運作,只要右手不運動,完整的二胡演奏就無法進行。在樂曲中,無論是表達歡快跳躍場景的快弓,還是表達抒情悠揚的慢弓,都無疑是建立在空弦的基礎上的。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多次實驗以及借鑒其他演奏家演奏樂曲時右手的發力情況對運弓做總結。
【關鍵詞】內弦;外弦;力點;空弦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37-01
一、外弦運弓
二胡演奏時右手運弓主要分外弦和內弦兩種,外弦是弓毛摩擦外方向的弦所產生出來的聲音。當演奏者以標準方式持弓時,最自然的狀態便是弓毛觸在外弦上的。關于最標準、最常用的二胡持弓,都是將中指和無名指并排放在弓毛和弓桿之間,食指置于弓桿處,大拇指略微向內彎曲以自然狀態落下置于弓桿位置。
當外弦出弓的時候,便涉及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發力點的位置。很多人都認為外弦是不需要持弓處去額外發力的,只需被手臂帶動跟著出弓就行了,但是在拉樂曲的時候,這種發力一是很明顯會感受到所拉出來的音不實,尤其是拉滿弓的時候,弓根和弓尖位置的音既虛且抖,二是演奏大型曲目的時候,由于一直是手臂處發力便會覺得特別受累。
筆者在多次實驗后發現外弦持弓的時候,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形將弓桿包裹在內,弓桿由中指向外撐,食指向內擠,大拇指向下壓,三只手指同時工作只需要輕微的一點力氣就可以發出很飽滿的聲音。外弦拉、推弓時,由這三根手指共同組合發出來的力去帶動手臂拉弓和推弓,力點由手臂主動變為手指主動,手臂不再額外附著多的力量,力變為集中的巧力,這樣拉出的外弦音質既飽滿且演奏輕松。
找準外弦出弓的發力點以后,緊接著牽涉到弓桿放置的問題。在以前的練琴過程中,筆者發現,無論是自己還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將弓桿卡在自己的虎口處,感覺將弓桿卡進去了便會比較穩固。單就外弦說的話,只要將力量保持在筆者所說的三點集中的那個位置,那么弓桿是否卡于虎口內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如果考慮到內弦發力的情況,弓桿究竟應當處于什么位置為最佳,筆者在下文將做贅述。
二、內弦運弓
內弦是由弓毛摩擦內方向的弦所產生出來的聲音,發內弦的時候需要中指和無名指共同向內用力,使得弓毛貼在內弦上。由于在拉內弦的時候中指和無名指是用了較大外力的,如果這個時候不找準發力點的話,就會發覺就算用了再大的力氣都發不出太大的聲音,并且自己演奏得很累,別人在欣賞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怪異,那么內弦的力又從何處來發最佳呢?研究內弦的發力點,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所提出的杠桿原理。
用通俗的話大致講杠桿原理的優點就是只要找到一個支點,就可以用很小的力量撬起很重的物體,運用到二胡運弓上就是尋找一個巧力。那么,這個杠桿的支點具體在哪呢?首先,在拉內弦的時候,中指和無名指是一個向內作用的力,要找這個支點就要找到向外的反作用力,這就回到上面的問題,弓桿所放的位置便是這個反作用力的位置,最佳的是放置于右手食指二、三關節間,更靠近第三關節的位置。筆者在多次實驗中發現,如果將弓桿卡于虎口,外弦雖沒有任何影響,但內弦的支點位置并比不上放于二、三關節的那個位置那樣撐得住。并且在內外弦轉換的時候,如果弓桿放置于虎口,換弦時,尤其外向內換弦,力就很容易散掉,但放于關節處就不會了,因為它的力量位置更靠前。所以,考慮到內弦和換弦,在筆者看來,弓桿還是居于靠近食指第三關節位置為最佳。
三、內弦、外弦轉換
掌握了內弦和外弦的發力以后,再談到二者轉換就要輕松得多了,需要注意的就是練習換弦的時候力氣不能跑掉。如在內弦換外弦時,只需要大拇指輕輕往外一頂,使弓毛自然往下貼住外弦,力量集中于三角的點,不再附加多余的力氣,由內向外換弦是最自然的“放”的狀態。而在由外向內換弦時,便也只需要附上中指和無名指的力量,食指關節作為支點形成杠桿。無論是由外換內或由內換外,最大的關鍵就是力不外散,那么空弦的練習便是必不可少的。
四、空弦練習法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空弦練習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對于尋找和穩固內外弦發力點卻是極為有幫助的。除開發力點,空弦練習也能加固演奏者對右手的控制,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曾提出過小提琴演奏的六個字:平、穩、直、勻、準、美。前三個字便是對右手運弓的要求,這在二胡中同樣適用。
在練習空弦的時候,謹遵運弓平、穩、直的要求,用節拍器調成40-50左右的速度,以4/4拍從一弓八拍,甚至于一弓十六拍來分別練習內弦、外弦、內外轉換和外內轉換,再慢慢變為一弓四拍、一弓兩拍至一弓一拍。
對于從事二胡專業的學生來說,曲目學習必然是重要的,但每日基礎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空弦的練習不僅能加深對右手的控制,也能起到靜心的作用,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張國亮.談二胡技術訓練中的運弓.音樂時空,2015.
[2]趙夢函.二胡長弓技法介紹.藝術評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