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大背景下,本文根據廣州市白云區鄉村文化現狀與特點的調查,提出發展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文化力量 白云區
文化作為重要的精神力量,起到鑄魂化人的作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力量必當在鄉村振興中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白云區鄉村振興大有可為,鄉村文化力量在這之中尤其重要。
一、白云區鄉村文化的現狀與特點
作為廣州市最大的中心城區,白云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底蘊豐厚。數據顯示,白云區內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61處,歷史建筑線索和傳統風貌建筑線索218處,旅游資源131項,傳統村落8個,非遺項目13項。白云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呈現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縱觀白云區鄉村文化,呈現出如下的特色。
(一)祠堂文化特色
祠堂作為一種禮制建筑,起源于西漢時期,是祭祀、設筵、聯宗的重要場所。由于地位獨特,祠堂往往在宗族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一代代族人的家鄉情結緊密相連。在白云區,大大小小的宗祠星羅棋布。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白云區共登錄姓氏祠堂300多處,約占了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一半。白云區數量眾多的祠堂在今天依然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逐步成為追思先賢、教育后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筑載體。
(二)私塾文化特色
私塾,是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是古代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空間。在舊時的白云區大地上,私塾一度興旺,鼎盛時期,每個村至少有一間私塾,數量近200間。這些私塾分為家塾、書舍、書院。現存的白云區私塾多建于清代光緒年間,最大的特點便是數量多、保存完好,其中部分書院(如得朋書院、石華書院、兆年家塾)建筑水平較高。
(三)“僑鄉”文化特色
白云區是廣州市重點僑鄉,旅外僑胞、港澳同胞人數居全市前列。主要集中在人和鎮(8萬多人)、太和鎮(6萬多人)等地。在人和鎮蚌湖村,坐落著西洋風格的樓房和中西合璧的碉樓,還有華僑廣播站、華僑中學(廣州第七十二中學)等由海外華僑籌建的公共設施,隨處可以感受到濃郁的“僑”文化氣息。白云“僑鄉”文化體現著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匯融合,以及海外華僑“念祖愛鄉”精神,在今天,“僑鄉”文化發揮著新作用。
(四)群眾文化特色
白云區城鄉各半,群眾文化活動既受到大都市現代文化氣息的熏陶,同時又保留著農村的淳樸鄉土風情。近年來,舞火龍、粵劇私伙局、廣場舞、客家山歌、醒獅表演、武術等群眾文化日趨活躍。白云舞火龍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倍增,白云火龍民俗文化節已經成為廣州地區慶賀中秋的重頭戲,屢獲國家級媒體的關注。
二、發展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與對策
發展鄉村文化,就是要讓鄉愁切實落地,讓傳統文化延續下去,把青山綠水保護下來,重新激活鄉村的活力,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助力。
(一)重新認識鄉村文化的價值
舊時的白云區鄉村以農耕為主,形成了一整套價值、情感和知識文化系統。白云先民在歷史長河中淬煉出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義忠孝、節儉循環的生活智慧和寧折不彎、英勇無畏的民族氣節。被寫進中華民族偉大斗爭歷史的三元里抗英精神,就誕生于白云的鄉村,涵養出一代代保家衛國、實干擔當、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白云人。白云的鄉村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形成了白云人的精神家園。正是本土文化的這種底氣,讓后人在此間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源泉。重新認識鄉村的文化價值,就是要建立起對自身文化的敬畏和尊重,重拾“文化自信”。
(二)在保護中傳承發展鄉村文化
發展鄉村文化,首要的是做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沒有保護,就無從談論發展或振興。
在《白云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都市美麗鄉村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已明確提出要強化規劃引領,完善政策支持,探索形成一批具有白云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與經驗。建議將傳統村落、歷史建筑、文物古跡、革命遺址、農業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納入規劃編制范圍,并加強規劃控制,杜絕建設性破壞現象發生。還利用網絡等多種形式的傳播載體,講好鄉村故事,讓鄉村記憶館不僅在現實中“活起來”,而且在網絡上也能“火起來”,充分發揮傳承和弘揚文化歷史的作用。
(三)將節慶文化打造成地方名片
節慶活動被人稱作“有主題的公眾慶典”“平民參與的節日”,越來越多的地區將極具本地特色的節慶活動打造成一種特殊的文化旅游產品。白云區近年來精心打造的“白云火龍民俗文化節”“桃花雅集”“羊城鄉村粵劇墟”已經成為廣州市節慶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這些節慶都大力推動著鄉村振興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駱郁廷,劉彥東.以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N].光明日報,2018—5—8.
(作者簡介:馮耀波,男,本科,廣州市白云區文化館,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