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扶貧是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幫助貧困地區群眾,從而提高當地群眾文化綜合素質,讓其盡快擺脫經濟上的貧窮。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本文就文化扶貧策略問題進行探索性研究。
關鍵詞:群眾文化 文化扶貧 策略
一、文化扶貧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一)文化扶貧符合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
時代在不斷變化,不同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群眾文化建設不斷出現空白和缺位,而文化扶貧正好可以補足扶貧工作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短板,還能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案。
(二)文化扶貧是群眾內在的精神扶貧
文化扶貧關鍵是“扶志”和“扶智”。文化扶貧能夠促進貧困地區群眾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念,摒棄不良習慣和陳規陋俗,增加科學思想、理性認識和規范社會實踐行為,排除阻礙農村發展的落后的文化因素,從而鼓舞貧困地區群眾自力更生、努力奮斗,搶抓黨和國家扶貧開發的政策機遇紅利,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三)文化扶貧是防止返貧的根本性舉措
貧困是一個階段性的經濟現狀,能不能脫貧靠的不是一時的經濟救濟,而是靠貧困群眾強大的精神內生動力。人的文化綜合素質是制約貧困地區減貧脫貧的關鍵因素,文化綜合素質不僅僅是堅決脫貧的意志品質,還包括規劃未來實現美好生活理想的精神動力。只有進行全面的深層的文化扶貧,才能實現對貧困地區社會、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的系統性提升。因此,文化扶貧工作是從治標向治本的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轉變。
二、建設精干高效的文化扶貧專職隊伍
(一)建設專家型文化扶貧領導機構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為確保文化扶貧工作務實、文化扶貧過程扎實、文化扶貧結果真實,組建一個專家型文化扶貧領導機構,是文化扶貧工作能夠持久見效的關鍵。文化扶貧是一項專業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選配領導干部必須要黨性修養強,具備極高的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另外,還要懂得文化扶貧的科學規律,才能科學正確地領導文化扶貧工作如期進行,并讓貧困群眾實現永久性脫貧。
(二)建設專業型文化扶貧專干隊伍
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踐行文化自信,實現文化扶貧總目標總任務,關鍵在于文化扶貧專干是否熱愛文化扶貧事業,是否具備扶貧攻堅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和意志,是否具備敢于擔當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心,是否具備文化扶貧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因此,要把文化扶貧總目標總任務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實踐,首先要打造一支專業型文化扶貧專干隊伍。
(三)建立健全文化扶貧的工作制度
制度具有規范性、目的性、計劃性、執行性等特點,建立健全文化扶貧工作制度就是規范文化扶貧工作,確保文化扶貧工作按計劃執行,并能按期完成文化扶貧工作總目標、總任務。文化扶貧工作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如期完成該項工作的總任務總目標,就必須建立健全服務、監督、考評、獎罰、問責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三、文化扶貧要精準施策
(一)建設文化扶貧電子書庫
建設種類齊全、規模龐大、趣味性實用性強,并能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上網視聽的文化扶貧電子書庫,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群眾文化需求。緊跟時代發展,把文化扶貧電子書庫打造成具有先進科學知識獲取、優秀文化繼承傳播分享、基礎文化技能培訓、正能量文化娛樂、家庭文化建設示范、現代文明生活引領等,功能齊全、感染力吸引力極強的讓群眾在工作和生活上形影不離的文化寶庫。
(二)資助貧困大學生,激活文化扶貧點
人力資源是文化扶貧工作最寶貴的資源,大學生更是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一個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精準扶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幫助他們實現求學深造夢想就等于救助了一個家庭,并能阻斷其家庭貧困的代際傳遞,是幫助其家庭實現永久性脫貧的最佳途徑;救助一個貧困大學生,還能在其社區內樹立知識能夠改變人生命運的正面典型,極大激發該社區內貧困學子發奮讀書的意志和決心,具有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因此,資助貧困大學生是文化扶貧達到以點帶面的最好辦法。
(三)文化扶貧必須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對不同地區的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調查,建立文化檔案,梳理當地文化資源優勢,探索適宜于當地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是文化扶貧的關鍵一步。名勝古跡、歷史文物是發展旅游產業的文化資源,地方戲曲是發展特色戲曲演出產業化發展的文化資源,地方皮影工藝制作及表演是發展皮影戲產業化發展的文化資源,地方紙織畫是繪畫工藝產業化發展的文化資源,等等。只要盤活當地現有文化資源,讓其一一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并能幫助貧困群眾走出經濟困局,就是文化扶貧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龔曉寬.中國農村扶貧模式創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2]辛秋水.重視農村的文化扶貧[J].瞭望新聞周刊,2006(02).
(作者簡介:張蕾,女,本科,甘肅省莊浪縣商務局,群文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徐夢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