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漢琳
【摘 要】中國青少年電視節目的發展由來已久。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電視應運而生,中國的許多電視節目的制作與播出形式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放學別走》在網絡電視平臺“芒果TV”悄然上線,截止到目前為止,播放量累計達6.4億次。作為新時期中國的青少年節目,《放學別走》相較以往的同類節目有了新的突破與發展。立足于網絡時代下電視節目的制作與播出,對于中國青少年電視節目的創新與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網絡時代;青少年節目;《放學別走》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60-02
一、定位清晰:青少年主體地位的凸顯
以往的青少年電視節目,節目制作者的出發點主要在于需要維護節目內容與環節表面的秩序性和內在的邏輯性,又礙于青少年群體本身年歲相對較小,心智思維發展不足。由此大多是作為節目客體的年長者以主持人或嘉賓的身份,用一種說教的方式來引領和指導作為節目主體的青少年群體,他們占據了節目中更多的話語權。以此在節目播出時,達到節目制作者預期中內容與環節上的和諧統一。但久而久之,青少年群體作為節目的主體地位卻因此在不斷被削弱,話語權也在不斷減少。演變至今,在許多節目制作中,青少年群體的話語權與主體地位幾乎形同虛設,觀眾的側重點也大多聚焦于作為客體的年長者身上,主客體顛倒,本末倒置。即便在個別青少年節目中,作為主體的青少年群體極具亮點,但也很快被作為客體的年長者光環所湮沒。青少年群體在節目中扮演的角色,逐漸從表達者淪為旁聽者甚至服從者。
網絡時代下信息傳播更加碎片化,往往需要在特定的一個時間區段內, 海量而同主題的信息在網絡上涌現, 造成公眾關注力的迅速集中,才能形成焦點事件[1]。同理,電視節目也需要明晰節目主體定位,才能更好地聚焦受眾視線。這一點在《放學別走》中得以體現。節目主體定位是以“00后”為主體的青少年群體,所以無論是從節目設置還是到話題內容的探討,都緊緊環繞于此。除了節目主持人撒貝寧和現場觀眾并非“00后”青少年群體外,不僅每期節目邀請的嘉賓“大人物”們是“00后”,節目常駐嘉賓“智囊團”成員也是由“00后”構成,再加上本身節目制作側重于“00后”這個群體,這一點在節目宣傳時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節目看點,吸引了許多受眾。
與此同時,《放學別走》中常駐嘉賓團“智囊團”的設置,因為年齡層次相仿,思維模式互通,從而促成了一種積極友好的交流溝通模式。而作為唯一年長者的主持人,憑借多年的主持經驗以及運用豐富的學識與社會經驗,在節目中進退有度,錦上添花。“大人物”“智囊團”與主持人之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動循環。青少年群體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節目話語權的主導者,節目的定位也得以凸顯。
二、聚焦獨到:節目話題緊扣時代
網絡時代下科學技術都相較以往發展更加迅猛,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時代不同,人的見識與三觀不同,往往人與人之間、代與代之間的認知也因此影響從而產生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也會影響到人際溝通問題,久而久之,誤解與偏見也會產生。這是時代更迭而產生的摩擦。
大家對于“00后”的誤解與偏見的產生,乃至于“妖魔化”的形容,正是如此。《放學別走》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00后”,以求消解人們對于他們的誤解與偏見。這也是《放學別走》節目制作的初衷,更是這個節目的理念體現。所以節目組邀請了各式各樣的“00后”“大人物”們,比如16歲極具天賦與商業頭腦就創立公司并擔任CEO的喻言、17歲熱愛角色扮演的二次元少女劉露……有助于觀眾更全面認知“00后”這個群體,從而慢慢消解對于他們認知與行為上的誤解與偏見。
節目理念所達到效果不僅僅于此。“大人物”喻言曾在節目中發表過這樣一段話:“在我拿到幾十萬上百萬投資和獎金的時候,有很多成年人還在打著王者榮耀,拿著基本工資,過著十年如一日的生活!”①
這是作為后來者對于前人的認知。同時得益于網絡時代信息傳播迅速的特點,節目播出當天,“00后CEO狂懟成年人”的話題登上微博實時熱搜榜第三,網友就這一“宣言”進行了廣泛討論。有的網友對于她的行為表示贊許,并表達了一些自我反思;有的網友則認為年少輕狂,這段話足以證明她的不成熟。雖然討論的內容與結果褒貶不一,但的確掀起了一次跨年代對話,對于隔代人之間相互對話、促進對彼此的認知與了解,而后消解雙方的誤解與偏見向前邁進了一步。
不僅如此,節目中曾探討的“地域黑”“鍵盤俠”“親子關系”等話題也都是由于時代變遷所衍生的。“地域黑”由來已久,節目中談及的對象“河南人”更是“地域黑”的受害對象之一。對于“河南人偷井蓋”一事并無確鑿的證據[2],但是被惡意夸大渲染,在各種網絡搜索詞條與社交平臺的評論區里屢見不鮮。“鍵盤俠”也是因為網絡時代下傳播技術的發展,網絡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手機等通訊工具接受和發表信息,由此而產生的一種異化。“親子關系”問題也是因為當今快時代節奏的發展而逐步顯現,并需要迫切重視,而后逐步解決的問題。當然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往往會因為一些偏見和誤解而被阻撓。節目中,在主持人的訪談與互動下,“大人物”們就這些問題理智發聲,向大家傳達他們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智囊團成員也出謀劃策,最后由主持人總結歸納,希望這些問題能夠被正確對待以及盡早解決,最后能夠不斷消解這些誤解與偏見。
三、培養能力:節目強化“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主體在對真實世界體驗過程中,面對各種迷惑,不斷深入了解,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或啟示的一種動態過程[3]。縱觀節目整體,在主持人訪談中,對于每期嘉賓“大人物”們的提問以及讓智囊團成員出謀劃策這個互動過程的本身,則是不斷在強化“問題意識”。
每一位“大人物”來到節目中都帶著屬于他們的經歷、問題與觀點。主持人撒貝寧曾向“大人物”肖航宇(17歲的“網紅博主”)提問關于“鍵盤俠”的看法,肖宇航根據自身經歷回答了“一堆人一人說一句堆起來就積累成傷害”這樣的感受與觀點;當主持人繼續詢問他如何面對這種情形的時候,肖宇航則非常理智地回復了“如果對方說的有道理,會考慮接受;如果人身攻擊,會舉報。”而后智囊團成員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措施,還講述了自己類似的經歷。中途“大人物”“智囊團”以及主持人會針對這個話題進行討論辯駁,如“網絡時代人們只相信眼前的事,不會判斷真假”“特別恐懼不帶腦子的評論,會把事件引向一個什么樣的方向”“永遠會有人喜歡你,也永遠會有人批評你”等。還針對“彈幕”等“鍵盤俠”的交流途徑進行分析。經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研究,然后分析解決措施的可行性,主持人結合大家的觀點與看法對此進行總結。
正是在這樣一個嘉賓、常駐嘉賓與主持人三方激烈碰撞而有趣的動態過程中,“問題意識”得以不斷強化,不僅對于嘉賓與主持人受益頗豐,而且對于節目受眾也是具有啟迪意義的。在今后學習與生活的體驗中,面對問題能夠勇于探索。不僅發現問題,了解問題,還能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現象而看到本質。至此節目的意義與主題得以深化與升華,從而達到它的教化功能。
四、相關啟示及建議
時代特點不同,電視節目發展的境遇與前景都會產生變化。網絡時代下,科學與技術發展實現了飛躍,傳統的有線數字電視也逐步被網絡電視平臺所取代。與此同時,因為傳播介質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更加快速且呈碎片化趨勢,這給傳統的青少年電視節目帶來了極大挑戰。
《放學別走》作為網絡時代下中國青少年電視節目創新的一個例子,對于今后新時期中國青少年電視節目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故而針對《放學別走》的分析,對于網絡時代下中國青少年電視節目建議如下。
(一)明確制作定位,優化節目內容
網絡時代下電視節目發展偏向“泛”娛樂化,節目制作有時一味追求嘉賓或主持的豪華陣容,忽略了節目本身定位和內容的明確與優質,有“舍本逐末”之嫌。
然后好的節目本身需要有精準而獨到的節目定位,特別是主客體之分。這一點在青少年節目中顯得尤為重要,青少年群體本身對世界與社會有了一定認知但不成熟,身心仍在發展,道德與知識水平還需健全,極具復雜性,所以如何凸顯青少年主體地位以及避免作為客體的年長者喧賓奪主,都是值得商榷和明確的部分。
節目內容也需要契合節目定位,保證流程與形式上的完整性,內容穿插有序且充實。避免粗制濫造、濫竽充數。只有精確定位,然后定點蓄力發揮,才能在信息時代的洪流中脫穎而出。
(二)緊接時代潮流,尋求合適話題
雖然青少年節目不必苛求具有時效性與實時性,但是對于話題的選擇也要契合當下,即便要選擇傳統話題或者過時話題,也要進行改造,與當下時代潮流進行結合相融。
話題選擇上需要綜合節目定位、主體、嘉賓以及受眾等多種因素,還需對話題適用的范圍以及兼容性進行分析,需要能動地看待。面對一些比較激進的話題需要進行緩和處理,理智分析利弊;面對一些平和的話題,需要積極尋找可探討的范圍和亮點。總而言之,需要從多角度去考量并最終抉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特點下,話題對于節目的影響力增強,選擇也更是需要慎之又慎。
(三)注重能力培養,展現節目理念
節目理念是整個節目的“靈魂”所在,一個好的節目理念會使得整檔節目具有生機,有助于嘉賓與主持人更好發揮,展現整個節目的精氣神。
青少年正值青春年少,體智德美尚未健全,青少年電視節目相比于其他節目,對于青少年群體更具針對性,肩負著教化功能。所以在節目中需要通過各種形式或者各種環節,培養展現青少年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引導青少年并對其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結合時代信息碎片化的特點,對于信息的分辨能力也顯得額外重要。
注釋:
①這段話引自《放學別走》第一期節目內容,由該期節目嘉賓“大人物”喻言發表。
參考文獻:
[1]強罡.網絡時代的傳播特性與輿論特點[J].傳播與版權,2014,(07):101-102.
[2]趙楊璞靜,丁蒙恩.試析網絡地域黑現象[J].新西部,2018,(33):105-107.
[3]羅宏英,熊松龍.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及其培養[J].智庫時代,2019,(2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