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豪
【摘 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動畫電影,由餃子執導兼編劇。講述了哪吒雖“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斗爭到底”的成長故事。該片雖取材于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卻進行了大量改編,不僅在角色形象上與傳統神話人物的形象背道而馳,而且在劇情的敘事上大膽創新,將傳統神話故事與當下時代背景相結合,給觀眾展現了不一樣的“哪吒鬧海”。
【關鍵詞】《哪吒之魔童降世》;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71-02
一、文學作品及經典影視作品概述
一個敘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體,一部影片是一個完整性的話語。電影是向觀眾講述一個故事,如何向觀眾講好一個故事對于一部電影來說尤為重要。
哪吒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其形象起源于元代宗教神話典籍《三教搜神大全》,活躍于《封神演義》《西游記》等多部古典文學作品中。關于哪吒人們最為熟悉的故事便是“哪吒鬧海”,主要取自《封神演義》,但在《封神演義》中,幼年哪吒可謂是睚眥必報、蠻不講理的小魔頭,之所以如此與其父李靖有著很大關系,李靖從哪吒出生時就對其不滿,在哪吒的成長過程中也是缺乏管教,隨后哪吒接連闖下三樁大禍,李靖的態度使得父子關系破裂,哪吒復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父報仇,由此可見,哪吒對于其父李靖的恨意之深。后來在太乙真人的教導之下,哪吒幫助姜子牙興周滅紂,最終肉身成圣。
在影視作品中,哪吒這一形象最為經典的就是1979年王叔忱執導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導演在《封神演義》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在劇情內容上相對于原著,擺脫了其原本的黑暗色彩,將時間的起因重新定義為妖龍作祟,殘害百姓,從而引出哪吒挺身而出,將哪吒塑造成充滿正義感的少年英雄,并且弱化了哪吒與父親的矛盾,樹立了哪吒不畏強權,敢作敢當的動畫形象。
二、劇情敘事:經典神話創新改編
《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封神演義》,但在其基礎之上進行了顛覆性改編,給觀眾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脫離了原著,只是借用了原著中的故事背景,對哪吒的故事進行了完全性重構,將神話故事世俗化,更貼近現實生活,這種改編在創新的同時也是極為大膽的。如何在傳統之上做出突破,吸引觀眾眼球,顯得尤為重要。
哪吒從出生就背負著“魔丸”的詛咒,不僅如此,百姓對哪吒的成見是使其叛逆的導火索,影片自哪吒出生就已經埋好了伏筆,也鋪墊了全片的矛盾點——成見,無論是百姓對哪吒,還是仙界對妖族,從一開始就布滿了深深的成見,就如影片最后申公豹所說的:“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樣努力,也無法搬動。”
哪吒的成長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可一世的小魔頭,他假裝不在乎,甚至自暴自棄,敖丙的出現,讓觀眾看到了哪吒的脆弱,他終究是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幸運的是,哪吒有著父母和老師的守護,親情使得哪吒敢于逆天改命,友情使得哪吒在逆天路上并不孤獨,影片結尾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大團圓,并點出了該片的中心思想——打破成見,我命由我不由天。
三、形象敘事:人物形象大膽顛覆
本片不僅在劇情上大膽創新,在人物形象上的塑造也是另辟蹊徑,不僅對角色增加了大量的地域文化特色,還將角色對善惡的概念定義進行了模糊化,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富,夸張大膽的人物風格,也為該片增加了很多喜劇色彩。
(一)哪吒與敖丙形象
在人們傳統印象中,哪吒是一個天真爛漫、正義凜然的少年英雄形象,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大鬧陳塘關時就給觀眾留下了一個天生邪惡的印象,無論是其外形塑造還是其行動,都不是傳統意義上正義角色應該有的,其外貌儼然是一副不良少年的形象,而其行動更為“惡”,剛出生就火燒陳塘關,傷害百姓,少年時期更是以捉弄陳塘關百姓為樂。反觀敖丙,在傳統影視作品中,他是一個掠奪百姓、吃童男童女的反派角色。在本片中,敖丙卻代表著正義的一方,不僅形象英俊瀟灑,性格更是善良,正義感十足,與魔童哪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在影片的最后,想要覆滅陳塘關的是正義的敖丙,拯救陳塘關百姓的卻是魔童哪吒,該片將兩個主要角色的形象、性格反轉,傳達給觀眾的是善惡界線的模糊,其角色性格不再是先天注定的,反而更貼近于身邊的普通人,使角色更有靈性,也更能走進觀眾的心。
(二)父母及老師形象
在傳統作品中,哪吒父母的形象扎根于封建時代背景之下,遵循規則維護道統,尤其是李靖,寧可犧牲哪吒也要顧全大局。但在該片中,李靖和殷夫人更貼近現代的嚴父慈母形象,不再是封建社會下皇權至上的擁護者,而更像是父愛和母愛的實體化表現。殷夫人在哪吒大鬧陳塘關,人人得而誅之的時候,全然不顧自身安危,在太乙真人的拂塵之下抱住哪吒,被哪吒咬住手掌,也不顧疼痛一心只想保護其安危,一句“娘在這兒”將其母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李靖隨太乙真人去找元始天尊求助的時候,殷夫人不僅要看護哪吒,還需要鎮守陳塘關,隱隱影射了當今的新時代女性。而李靖父愛如山的形象直刺觀眾心臟,一句“他是我兒”引得無數觀眾落淚,更不用說李靖為救哪吒長跪虛空之門;為還哪吒清白捉住了被敖丙放走的海夜叉;為了哪吒不畏死亡以命換命。李靖夫婦為哪吒所做的,充分詮釋了什么叫不拋棄、不放棄。
太乙真人承擔了本片絕大部分的笑點,肥肥胖胖的身軀,一口流利的四川話,以及做事馬馬虎虎,喝酒誤事,都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除去其身上的搞笑因素外,太乙真人也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善良耐心且脾氣溫和,哪吒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而一位懂得循序漸進的老師正是這時候的哪吒所需要的。雖然該片呈現給我們的太乙真人本領不大,集各種缺點于一身,但不得不說,太乙真人為了哪吒的成長也是盡心盡力,雖是哪吒的師傅,但無任何架子,反而以一種平等的關系對哪吒進行教育,甚至當哪吒學會了他都還不會的變身術時,更是不恥下問。對哪吒的各種惡作劇也不生氣,與其說太乙真人是哪吒的老師,不如說他是哪吒成長過程中一位溫暖的陪伴者。
該片對于父母與老師形象的塑造,影射了社會現實,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甚至可以感受到角色創造時的社會原型,通過煥然一新的人物形象吸引觀眾,取悅觀眾,并且能夠讓觀眾感受到該片想要表現的情感主線。
(三)“惡人”形象
該片并沒有將惡人塑造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形象,反而有種憐惜的意味,本應大放異彩,卻因他人成見終無出頭之日。最大的惡人理應是“成見”二字。申公豹因為其師元始天尊對妖族的成見,偷換靈珠魔丸;龍王因天界對妖族的成見,暗藏敖丙,望子成龍;魔童哪吒因百姓的成見,自暴自棄,肆意搗亂陳塘關;敖丙也是因為妖族身份,不得不冰鎮陳塘關;百姓孩童因懼怕魔丸,對哪吒惡語相向,也不過是因為自身的恐懼。
沒有真正的正道,也沒有絕對的反派,有的只不過是立場不同,“惡人”形象的設定更像是為了影射現實社會中形態各異的人物,使故事更加完整,使劇情更具有真實性和戲劇性。通過角色之間的形象性格反差,引導觀眾去思考。
四、結語
《哪吒之魔童降世》給我們構建了一個現代風格的神話故事,將哪吒的故事與現代語境相結合,立足當下,娛樂的同時又不乏理性的思考,通過傳統故事講述當下的普世價值觀,而人物形象的重塑又給了觀眾不一樣的視覺沖擊,角色性格的多元化也使得劇情敘事更具有戲劇性。《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來好評不斷,也為中國動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劉云舟.電影敘事學研究[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2]魏源良.淺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性格設計[J].藝術科技,2019,32(12):85-86.
[3]蚌非.是我非我,孰善孰惡[N].文藝報,2019-08-16(008).
[4]易其洋.講好故事,再說道理[N].寧波日報,2019-08-13(B04).
[5]嚴鑫超.《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N].海南日報,2019-08-05(B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