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剛 崔雪娜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走出去”企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本土化人才市場提出新挑戰,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本土化國際人才關鍵在于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和構建新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利用自身辦學特色和地緣優勢、整合各方資源,開展以現代學徒制模式校企共育“洋學徒”是職業教育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借船出海的有益嘗試。文章從服務秦皇島本市“走出去”企業的人才需求現狀入手,通過分析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與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戴卡公司)合作培養摩洛哥來華留學訂單班的模式,探索職業教育如何同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緊密融合,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訂單式培養,為“走出去”企業培養海外本土化國際人才提供借鑒。
【關鍵詞】一帶一路現代學徒制“走出去”企業海外人才本土化
一、背景情況
人才本土化是跨國企業本土化策略的一種,是指跨國企業雇傭當地的人才從事生產經營。[1]“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推動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發展進程,在人才任用方面的問題也逐漸凸顯,中國企業想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長久生存,實施本土化經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而人才本土化則是根本。
中信戴卡公司隸屬世界500強企業中信集團,是秦皇島市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全球最大的汽車鋁合金輪轂制造商,占據全球30%的市場份額。近幾年,中信戴卡公司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其中在摩洛哥建設的中信戴卡摩洛哥DMA公司是該企業在非洲的最大投資公司,計劃聘用當地員工1000人。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高職骨干院校,在服務秦皇島區域經濟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且與中信戴卡公司有著多年的良好合作基礎,因此雙方合作共建摩洛哥“現代學徒制來華留學”訂單班,正是基于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的再次深度合作。
二、具體做法
“現代學徒制來華留學”訂單班,采用“校中廠、廠中校”理論課程與實操課程相結合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同制定培養和考核方案,實現校企合作辦學雙主體的合作育人模式。這是學院為“走出去企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本土化人才培訓的首次實踐,是對現代學徒制模式的一大創新。校企雙方共同研究制定了“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創建五個一流”的合作育人方式。
(一)以創新發展激發校企合作國際化辦學活力,共同打造一流教學團隊
校企共同制定授課計劃,對接需求選擇授課地點,靈活授課模式,是對校企合作國際化辦學的創新之舉。共同組建項目教學團隊,由學院副院長和戴卡公司副總分別牽頭,學院教學團隊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達到100%,并聘請戴卡公司海外制造部和工程設計院資深專家以及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骨干為學院客座教授、副教授,打造國內一流的鋁合金輪轂設計、研發、制造教學團隊。
(二)以協調發展優化校企合作國際化辦學結構,共同打造一流培養計劃,共育中國標準的工匠人才
學院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與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緊密結合,優化辦學結構,通過與世界500強中信集團下屬企業中信戴卡公司共建“戴卡學院”,堅持留學生的培養“為我所用”的辦學理念,共建了人才“吸引-培養-聘用”完整的體系。校企聯合開發《智能制造技術應用》、《綠色制造》、《工業機器人應用》等5門“訂單”課程和講義,保障了一流培養方案的貫徹執行。
(三)以綠色發展引領校企合作國際化辦學風氣,共同營造一流校企文化氛圍
在“訂單”培養的過程中,學院堅持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學員進校后舉行校企雙方“收徒儀式”,確立師徒關系。在培養的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專門為學員加入了書法、茶道、太極拳等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帶領學員深入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工作室,體驗北京毛猴、中國剪紙等傳統工藝品制作流程,在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訓練的同時,實現中華文化的熏陶與浸潤。
(四)以開放發展提升校企合作國際化辦學質量,合力共建一流評價體系
校企雙方以開放發展的理念確立了的校企聯合構建評價體系,實行內外聯動的體制機制創新,建立教育主管部門監管、校企自律、社會監督的“三位一體”的質量保障機制,強化處罰和退出機制建設,做好全過程監管。
企業常駐代表定期對教學計劃、教師資歷、考試評估進行審查,并根據結果提出改進意見;校方常駐代表定期深入車間生產線,及時反饋給理論教學團隊,有效發揮了校企內外聯動機制和互相監管的作用。
(五)以共享發展分享校企合作國際化辦學成果,共建共享一流實訓基地
鑒于汽車輪轂制造的工藝流程非常復雜,包含了熔化→精煉→材料檢驗→低壓鑄造→X射線探傷→熱處理→機械加工→動平衡檢驗→氣密性檢驗→涂裝等多道工序,需要大量高端制造裝備和高標準廠房,學院與戴卡公司在共建協議中約定,以學院機電工程系五軸加工中心等先進設備為基礎,雙方合作共建產學研實訓基地,逐步建成集教學、培訓、職業認證、科研開發、技術服務和新產品新技術展示為一體的高標準一流實訓中心,并逐步將部分外包項目放到實訓中心進行加工生產,校企雙方共享成果。
三、成果成效
(一)產教融合得以深化
學院與世界500強中信集團合作,不僅在國內共建了高起點高質量的雙主體育人平臺——“戴卡學院”,而且國外合作辦學項目也在逐步得到落實。國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共建留學生公寓;共建教學團隊;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研發教材;引進企業標準共建實訓基地;[3]共同開展國內外學生交流以提升國內學生的國際化認知和國外學生的“中國智慧”認同等。
(二)現代學徒制得以創新
學院與“走出去”的世界500強知名企業合作,有利于學院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是對學院實施創新的計劃的有力支持。同時“現代學徒制來華留學”訂單班是一種全新合作和培養模式,也是對現代學徒制的突破和創新。按照雙方招生計劃,2018年12月底首批17名摩洛哥學員到校學習,2019年4月達到138名。
(三)輻射效應得以擴大
近年來,學院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所取得的成效,吸引了《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網、中青網、中國高職高專網等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報道,提升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春勝,王朝暉.“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跨國企業本土化人才開發:基于來華留學生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0):42-46.
[2]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2017年發布的《中國500強企業發展報告》[N].2017-9-10.
[3]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Z].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