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
【摘要】根據高職教育的育人要求及高職課程特點,為貫徹工學結合,雙主體育人,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建設,那么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校企合作,校外實習愈發重要。對培養復合型,實用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便利,同時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高職教師進行企業實踐鍛煉提供了條件。
【關鍵詞】校企合作校外實習工學結合人才培養
筆者通過連續5年擔任“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的工作,深入實習企業,全程參與指導,通過實際觀察,座談,調研,針對當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校外實習情況提出以下問題的思考。
一、實習企業的選擇
首先高職院校對校外實習企業的選擇多是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企業,前期需進行企業考察,實習崗位調研,以確認企業的經營資質,運營情況,學生的實習保障。其次,專業對口。像物流管理學生的校外實習多是選擇京東,蘇寧,菜鳥,順豐,郵政速遞等具有完善儲配功能的企業,當然也會跟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行業物流企業進行合作。企業需具有行業代表性,現代化管理及智慧物流的特征,才能達到學生校外實習的目的。最后還要確認企業的“實習”接待能力:包括學生實習的合理安排,實習崗位,指導師傅,實習補助,學生后勤安排,學生安全問題,實習期間的培訓及對優秀實習生可發展職業能力的規劃。建議校企雙方將具體地校外實習規定,辦法,指導意見等形成書面文件,推進長期有效的校外實習合作。
二、校外實習前對學生的“心理建設”
物流管理專業的校外實習多數院校開設在第三學期或第四學期,學生對“校外實習”充滿了新奇,但往往對物流企業真實工作場景的辛苦性甚至艱巨性認識不足,所以實習前的“心理建設”尤為重要,不是一場動員會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及校外實習指導,建議如下:首先肯定校外實習對學生“學以致用”及綜合素養能力提高的積極性,并及時傳遞實習企業信息,企業內具體崗位要求,往年學生實習情況等相關信息,使學生對校外實習有個客觀全面的認識;其次明確告知,校外實習是將教室移至到了企業內,書桌換成了具體的崗位,明確學生的實習態度;第三,身份認知,實習=實踐+學習,師傅即老師,勤學習,會溝通。這樣的心理建設可以貫穿在實習前的課程學習中,使學生的實習認知逐漸形成,進入企業后快速適應企業工作環境。
三、實習指導教師的工作
各高職院校對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的工作要求基本是統一的:全程指導,共同管理,安全第一,及時協調。大部分老師是能夠做到的。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也發現隨著校外實習企業對學生管理的日趨完善,及對指導老師無具體量化工作的要求,指導老師的現場工作也變得“若有若無”。通過企業實踐,筆者有以下二點建議:1、建議指導老師參與到企業的具體崗位工作中,深入企業一線,了解崗位流程,企業運營,從而增加企業鍛煉機會及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2、利用實習間隙進行“校外實訓課堂教學”,采取多種形式,可以邀請企業的能工巧匠進行現場教學,邀請管理人員進行企業文化的宣講,可以開展學生小組競賽,討論等。通過立體式,穿插式的現場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豐富,專業綜合能力逐步提高。
四、實習期末的“打包”總結
高職院校的校外實習時間根據教學計劃一般安排為二周---四周不等,實習結束前,學生往往又是一種狀態:對重返校園的期盼及對企業部門經理,主管,師傅的依依不舍。那么怎樣結束學生的校外實習也是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近幾年的實習指導中,每到臨近實習結束,企業會隆重地召開對院校對實習學生的“感謝會”與“歡送會”,其中有豐富的符合學生特點的物質獎勵及現金獎勵,同時也有“優秀實習生”的精神獎勵,從而使學生獲得雙重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并且“優秀實習生”的證書也是學生在進行頂崗實習時選擇企業進入企業的“通行證”。正是企業巧妙的實習策劃,極大地削弱了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習期間的辛苦,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增加對企業的滿意度。當然,學生返校,高職院校的院系也可設置一個“歡迎回家”的小環節,使學生順利地返回校園開展學習生活。
綜上所述,校外實習是專業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市場環境,企業環境,學生群體特征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校外實習的思路,策略,管理方式也應適時調整,從而實現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真正把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目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