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軍輝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中國經濟社會,市場失靈是不可避免的,而政府失靈也是不必然會存在并且時不時的擾動著中國的經濟。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階段內,二者同時出現并非空穴來風,況且出于居安思危的目的,探索政府和市場同時失靈的治理之道便不是可有可無了。探索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治理之道,首先要明其為何失靈,即探尋病因所在,如市場失靈的原因一般認為是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同時政府失靈的原因也是可以找到的。接下來便是“對癥下藥”。因為在市場和政府同時失靈時,靠市場自己幾乎無法實現自救,所以只能通過政府來解決困境。這時,政府就要通過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來改變既定的框架結構,確立新的適宜健康經濟運行的政治法律經濟環境,為經濟的復蘇提供“推進劑”,必要時直接參與推動經濟復蘇。在任何一個社會里沒有任何一個值得奉為圭臬而萬世不易的金科玉律,故而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就要防患于未然,就要相機而動。
【關鍵詞】宏觀調控市場失靈政府失靈
引言: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政府和市場做出了最新的論斷:使關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至此,市場在資源配置的關系中的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前所謂的發展。然而,由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都是客觀存在的,經濟運行的風險也就是無法消除。當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同時出現時,當如何治理?這引起了許多人的思考。
一、市場運行與市場失靈
市場經濟的運行是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運用價格市場調節供需關系。其實質就是價值規律調節。而價值規律是通過價格、供求和競爭調節社會勞動分配比例。市場具有以下優勢:傳遞的效率(信息)、激發生產社會財富的創造力和有效的組織社會經濟活動。倘若完全競爭市場得以構建,則屆時資源配置實現了最高效率,也就是帕累托最優的狀態。但由于完全競爭市場構建的要求非常嚴格以至于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也就可以說是理想的狀態了。
但市場并非萬能,由于其自身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特點,也就為其“失靈”埋下了隱患。市場失靈的原因及表現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公共產品的提供: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而市場是逐利的,并且“理性經濟人”是不愿意參與公共產品的供給,同時出于“搭便車”的心態,消費者也不愿意向公共產品的提供者支付費用。2、壟斷: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壟斷的產生。市場越發達,競爭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導致弱者的淘汰,而強者往往通過聯合、合并等手段,形成壟斷市場,導致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難以發揮作用,扭曲了市場競爭機制。3、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對稱,導致一些產品難以實現適度供給,同時也存在著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4、外部效應和收入分配不公平。外部效用是普遍存在也是客觀存在,這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非市場化影響。同時由于市場不能主觀帶來公平的社會分配,又因“馬太效應”的存在,社會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由于上述市場失靈,放任市場或者單一市場經濟都不是明智之舉。市場失靈也就為政府參與經濟管理提供了契機。
二、政府的職能和政府失靈
市場失靈為政府的經濟調節功能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性。政府介入經濟有三個職能。1、資源的配置職能:通過政府的經濟活動,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如,通過公共支出,提供如公共產品等市場供給不足的產品;通過政府稅收,鼓勵和限制某些產品的生產等。2:收入分配職能: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實現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3:政府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通過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的。
盡管市場經濟的運行需要政府的干預,但政府干預并非總是有效,市場機制存在失靈問題,政府機制同樣會帶來政府干預失效的問題。政府失靈的原因和表現存在在以下諸多方面:1、政府決策失誤。因為決策受其程序和時限的限制,信息不完全的影響,決策主體的個人能力已經對決策后果難以預測還有決策執行上的偏差,都會導致決策失誤。2、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率: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對公共產品評價的困難、公共部門缺乏提高效率的動力和監督信息不充分。“諾斯悖論”就從側面反映了轉軌經濟中政府的尷尬處境。3、政府部門的擴張沖動: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的同行,導致政府的運行效率低下,機構龐大,缺乏活力和競爭能力。4、政府尋租行為:尋租行為會增加社會成本、損失社會福利、影響政府聲譽,同時也可能致使權錢交易日益盛行。
三、關于政府和市場“雙重失靈”的建議
要解決一定的時期內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讓市場發力實現自救幾乎不可能,這時只能通過政府的強制力來干預,改變既有的格局,破而后立,實現經濟發展進入新的環境。而要從政府角度來解決“雙重失靈”,還是需要從政府調節經濟的三種手段作為切入點,以此作為支點,四兩撥千斤,來使市場杠桿達到平衡狀態。以下便是筆者一點建議:
1、法律手段上要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設并切實落實。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是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當市場失靈時就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而這時政府也面臨著失靈的問題。這時就要突破原有的經濟法律領域的桎梏,賦予政府強制在新的領域干預的權力的合法性。法律法規的刪改和建立要及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展開。同時在司法方面既要嚴厲懲戒不法行為,同時也要保護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通過宏觀的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為經濟的健康運行提供法律保障。
2、行政手段上加強政府體制改革。要建立一個制衡式的民主機制,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清除權錢交易滋生的土壤。同時在更多的方面引入競爭機制和績效評估,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其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提供更多透明的渠道。還要加強決策評估的監督檢查機制建設,建立更完善的責任追究制,提高執行的力度,嚴懲違法亂紀行為。最后要持續推進政府部門改革,建立一個精簡高效的政府,降低政府運行成本,適度提高公職人員待遇。
3:經濟手段上政府要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借助于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政府作為市場上的最大消費者和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其經濟行為對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都有一定的影響,這也就就要求政府能夠精確把握市場動向,高效率提供公共產品。同時,政府要合理運用貨幣手段和財政手段調節市場經濟活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微觀經濟運行提供良性的宏觀環境,增強市場抵抗風險的能力,使市場經濟得到正常運行和均衡發展。
改革,永遠在路上。回顧過去,沒有任何」一種體制能夠永遠適用,改革不斷深化、不斷細微,常抓常新,方能長時間適應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因此,要保持資源配置持續高效供給,需要不斷完善市場和政府供給的機制,及時解決問題,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能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切實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姚悅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研究[D].安徽大學200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推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意見的通知[E].2014;
[3]張國慶《公共行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
[4]王倫剛.經濟轉型與中國經濟法理論的邏輯起點.[D]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李建建.政治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