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靜文
【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成為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基于道格拉斯·諾斯為代表的“制度變遷理論”的分析,教師專業發展不僅要有理論和實踐的指導,還必須要有制度的保障。在制度變遷理論視角下來研究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制度的供給,能夠從更深的層面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從中獲得相關啟示,從而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制度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制度變遷理論;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19-02
一、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實踐現象。制度變遷不是泛指制度的任何一種變化,而是特指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代替原有的制度。①制度變遷理論產生于新制度經濟學,在發展過程中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在諾斯等新制度經濟學家看來,制度可以通過提供有效信息,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的成本,抑制人的機會行為主義,從而提高經濟效率。同時,制度的程序公正和實質正義也提供了框架激勵。因此,制度之重要性可見一斑,制度存在正的外部性,好的制度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激勵。②
在對制度及制度變遷問題的研究上,一般來說有兩個學派:一是以托爾斯坦·凡勃侖(Thorstein Veblen)為代表的舊制度學派,另一個是新制度學派,其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North)。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以微觀經濟學的框架來研究制度變遷,通過案例研究和個案分析,從歷史的視角對制度進行實證性分析。③他的制度變遷理論包括三個方面:(一)產權理論。描述個人和團體的激勵制度;(二)國家理論。國家界定和實施著產權;(三)意識形態理論。解釋各種不同的關于現實的觀念如何影響個人對變革“客觀”環境的反應。④三種子理論之間具有內在聯系。諾斯認為,對于不同主體推動的制度變遷,其成本和收益是有所不同的。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根據制度變遷的不同主體,把制度變遷分為“誘致性制度變遷(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和“強制性制度變遷(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change)”。顧名思義,“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實施動力是獲利機會的誘使,是由某種原有制度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引起,其實施特征是自發性和漸進性,是一種自下而上、從局部到整體的制度變遷過程。與“誘致性制度變遷”不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體是組織的領導者,變遷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和“誘致性制度變遷”比起來,變遷時間短。
諾斯的制度解釋強調路徑依賴的影響。路徑依賴可能使制度變遷出現兩種情況:良性循環或惡性循環,不管沿著哪種路徑,都會形成自我強化。因此,制度的初始選擇尤其重要,如果初始制度選擇不正確,就會導致對低績效制度的持續依賴,并形成惡性循環。反之,對高績效制度形成依賴,進入良性循環。⑤
二、制度變遷理論下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
自從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勞工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出“應該把教師職業作為專門職業來看待”,教師專業發展便開始成為教育研究的主題之一,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發展一直是國內外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成了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職業專業化的基礎和根本,它是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內在專業結構的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即指教師通過接受專業訓練和自身主動學習,逐步成為一名專家型和學者型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持續發展過程,是教師由非專業人員成長為專業人員的過程。⑥
從學校角度來說,教師專業發展是提升學校教學育人質量的關鍵,從教師個人角度來說,它是教師實現自我職業價值的需求。但是,在學校中,教師專業發展常常難以自發地、順利地實現。制度變遷理論認為,人們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進行活動的。如若要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教育的理想變革,僅靠資源的投入和道德的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學校中的制度才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教育變革最有效的力量。
學校中的制度變遷是指學校廢除原有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過程。根據制度變遷理論,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實施機制這三大部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正式制度”是指在學校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而制定的政策、規章制度等成文的規則體系。“非正式制度”是指在學校中,受到教師廣泛認可的,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尚未成文的規則體系,它常常以無形的方式存在于人們的內心信念之中。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相比較而言,其變遷沒有正式制度容易,因為它是存在與人們的內心信念中,潛移默化長期形成的,比較穩定,變遷需要經過更加復雜的過程和更加有力的力量的推動。三大要素之一的“實施機制”在制度的實施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沒有健全的實施機制,任何制度都只是紙上談兵,難以落到實處。判斷一個組織的制度是否行之有效,關鍵是看該組織的制度實施機制是否健全。
三、制度變遷理論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
(一)平衡各個層面的利益
諾斯強調在“新經濟人”假設前提下的利益主體理性追求“潛在利潤”外在化是制度變遷的直接動因。個人、團體和政府等組成的“廣義企業家”是制度變遷的主體,利益主體期望獲得舊制度中無法實現的“潛在利潤”導致了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這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因。導致變遷的客觀必要條件是出現了制度非均衡導致潛在利潤的產生,從而誘致制度的創新。學校制度變遷的根本動力在于變遷能夠增進各個層面個體的利益,這也是某一個人或群體推動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因此,在推動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教育管理者應注意要平衡各個層面的利益,以保證制度順利變遷或保持相對的穩定。
(二)喚醒教師對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
根據制度變遷理論,需求壓力的大小也是決定制度變遷進程的重要因素。有了教師們的內在心理需求,教師專業發展才會呈現良性發展。在中小學,教師們可能會對學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存在一定的疑惑,擔心付出難以收到成效。因此,為了促進教師自我實現和專業化,有計劃有意識地喚醒教師對專業發展的需求和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學校應采取各種措施來不斷喚醒教師專業發展的自覺意識,鼓勵教師自我實現,激發其專業發展的內驅力,使他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同時實現“育己”的專業發展目標。
(三)重視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生活習俗等,一個新制度的嵌入,除了會與正式制度發生沖突之外,非正式制度也在影響著新制度,其影響程度或強或弱,表現形式不一。⑦教師專業發展受到諸多非正式制度的制約,或與諸多非正式制度發生著沖突。可以說,非正式制度對教師專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要注重價值信念的正確引導,注重對教師的精神引領和塑造,營造積極向上,有活力的校園精神,創造有益于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內在需求的校園文化,構建和諧發展的教師發展共同體,使教師在一種具有正能量的氛圍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
(四)教育部門發揮引領作用
諾斯把國家理論納入制度變遷理論中,是其突出的創新。諾斯認為,國家在經濟活動中不可能是“中立”的。國家更像一個歧視性的壟斷者,區別對待各種成員并對之設計不同的產權,以使國家收益最大化。同時,國家也受其他國家或國內社會個體這樣一些潛在競爭者的制約,每個國家都想使自己的成員有更好的境遇。諾斯指出,“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然而國家又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在任何關于長期變遷的分析中,國家模型都將占據顯要的一席。”⑧因此,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對促進廣大教師的專業發展顯得非常重要,國家教育管理部門(以下簡稱主管部門)有計劃、有意識的頂層設計,將有力地推進教師的專業化進程。
總之,教師專業發展受到學校管理環境的制約,反過來也可能影響學校的變革。所以,對于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要重視學校的管理環境。學校可以在制度這個“外塑力”推動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各種活動促使教師提高認識,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進而形成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非正式制度,這也正是學校文化建設應當追求的方向。當然,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現不僅需要依靠制度的推動,更需要教師個體的態度和行為做出積極的回應。教師需要通過終身學習、反思和研究等多種途徑來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態度和專業素養,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教學機制,提高教學實踐智慧,以保證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性。
注 釋:
①張翼編著. 教育發展與制度選擇 我國二十五年來教育制度變遷分析[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2.09.
②曾羽著. 中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遷及創新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05.
③劉曉萍.制度變遷理論與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13(S3):98-99.
④(美)道格拉斯·C.諾思著. 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06.
⑤桑玉成,鄧峰,鄢波著. 制度優化與制度創新[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2.
⑥郭平,盧雄,李小融主編. 高中校長論教育教學與管理[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6.06.
⑦郝保偉著.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中小學教師流動研究[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5.03.
⑧(美)道格拉斯·C.諾思著. 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06.
參考文獻:
[1]張翼編著. 教育發展與制度選擇 我國二十五年來教育制度變遷分析[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12.09.
[2]曾羽著. 中國高等教育制度變遷及創新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5.05.
[3]劉曉萍.制度變遷理論與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13(S3):98-99.
[4](美)道格拉斯·C.諾思著. 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06.
[5]桑玉成,鄧峰,鄢波著. 制度優化與制度創新[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2.
[6]郭平,盧雄,李小融主編. 高中校長論教育教學與管理[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6.06.
[7]郝保偉著.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中小學教師流動研究[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5.03.
[8]魯鵬編著. 實踐與理論 制度變遷主要流派[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8.09.
[9]吳勇鋒.從分歧到整合:制度變遷解釋性研究的演進[J].東南學術,2019(05):141-150.
[10]包水梅.我國學科評估制度的演變——基于制度變遷理論的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87-95.